1. 简单百科
  2. 北魏分裂

北魏分裂

北魏分裂,是指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的事件。

公元494年,拓跋宏拓跋宏正式宣告从平城区(今大同市)迁都至洛阳市。北魏孝文帝开始了一系列的全面汉化改革,汉化改革包括移风易俗、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实行汉魏官制等。孝文帝的迁都之举以及一系列汉化改革,引起了鲜卑旧贵族的极大不满。改革最终走向了两个极端。在南边的洛阳,汉化的贵族和官员开始奢侈腐化,而在北边的平城,保持着鲜卑旧俗的贵族和军人依旧过着部落式的生活,经济困难,物质匮乏,待遇低下,几乎成了被国家遗忘的对象,甚至还要遭受洛阳贵族的歧视。这种南北矛盾,最终演化为一场历史的灾难——六镇起义

北魏在葛荣起义失败后发生大乱,尔朱荣宣武灵皇后元诩在内乱中互相残杀。最后北魏的实权,落在两员大将高欢宇文泰手里。公元534年,北魏的元修逃到长安投靠宇文泰。第二年,宇文泰杀了孝武帝,另立刘恒,建都长安,改名西魏高欢另立魏元善见,迁都邺城遗址,改名东魏,自此北魏彻底分裂。

事件背景

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拓跋宏拓跋宏正式宣告从平城区(今大同市迁都洛阳市。并开始全面汉化改革。

孝文帝改革引起了鲜卑旧贵族的极大不满。而且,随着北魏的政治中心南移,跟随到洛阳来的贵族和官员地位得到了提升,而留守在旧都平城的鲜卑贵族和军人的地位却一落千丈,这种南北两大阵营地位的强烈对比直接为北魏后来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进程

北魏普泰二年(532年)闰三月,高欢韩陵山(今河南安阳东北)大破尔朱氏军后(参见高欢击尔朱氏之战),即以太原市(今山西太原西南)为根基,遥控朝政。元修元修不满,遂于永熙三年(534年)

四月,诏宇文泰为侍中、骠骑将军关西大都督

五月,下诏戒严,准备讨伐高欢。六月,高欢以清君侧诛杀斛斯椿为名,调集大军南下,以其弟、定州市刺史高琛镇守晋阳,以高昂领兵为前锋,向魏都洛阳市(今河南洛阳东北)开进。

七月,元修亲率军10余万驻防河桥(今河南孟县南),命斯椿为前锋,于邙山(今洛阳北)北麓构筑营垒,抵御高欢军。宇文泰得知高欢急行军围攻洛阳的消息,即与部将商议对策,遂宣布高欢罪行,同时,命部将赵贵领兵由蒲阪(今永济市西)渡过黄河,径直向高欢大本营太原市(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进攻;另派部将李贤率骑兵1000继续增援洛阳,接应魏帝元修;行台长孙子彦镇守陕城(今河南三门峡西);自率军进驻弘农(今河南灵宝南)。元修命斛斯椿与行台长孙稚,大都督、川王元斌之镇守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贾显智、斛斯元寿镇守滑台(今河南滑县),以迎击高欢军的进军。高欢命相州刺史窦泰领兵攻滑台;泽州刺史韩贤领兵攻石济(今河南延津东北)。贾显智与窦泰在长寿津(今河南滑台东)相遇,私通消息,商议投降事宜,被其军司元玄发觉,即报告魏元修。元修派大都督侯几绍率部前往,贾显智于阵中叛变,投降窦泰,侯几绍战死。北中郎将田亦为高欢作内应,被魏帝发觉后处死。高欢军继续南下,于是月底渡过黄河,向洛阳市进逼。面对高欢军的紧逼局面,魏帝元修召群臣商议对策。有人主张南奔投梁;有入主张南下投靠贺拔胜;有人主张西入关中;有入主张坚守洛口死战。未决之际,颍川王元斌之因与斛斯椿在前线争权,未能占上风而弃军奔回,欺骗孝武帝说高欢的兵马已到。魏帝元修遂诏斛斯椿还军,随即率南阳王元宝炬等,在5000名骑兵保护下,出洛阳城,西奔关中,向长安进发。元修等在山(今洛宁县西北)道与宇文泰派来增援的李贤部相遇。

七月二十九日,高欢军进入洛阳。

八月,高欢派部将娄昭等追赶魏帝元修,请他东返。元修所派镇守陕城的长孙子彦弃城逃走。高欢推举司徒、清河王为大司马,承制决事。关西大都督宇文泰派骑兵2000人迎接魏帝元修,自己于东阳驿(今陕西西安西)见元修,迎其入长安。

九月,高欢追迎元修,攻克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进驻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尔后退驻河东。不久,高欢派部将侯景领兵击败贺拔胜军。

十月,高欢在洛阳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改年号天平。并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宇文泰领军攻潼关县,斩东魏守将薛瑜,俘其士卒7000人,还长安,晋为丞相

十二月,逃入长安的魏帝元修因饮毒酒身亡。次年正月,宇文泰等拥立元宝炬为帝,是为文帝。改年号大统,史称西魏。自此,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常识:南北朝 六朝.今日头条.2024-11-01

北魏分裂的种子.澎湃新闻.2024-11-01

历史上北魏是怎么分裂的?揭秘主要原因.鲁南播报.2024-08-15

北魏分裂的种子.现代出版社.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