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清弓

清弓

清弓,又名满州弓、满族弓,是由满族带入中原的中国传统弓。其前身是金朝女真族)弓。采用木(或竹)材、牛角及牛筋材料加工,由弓弦、弓梢、弓、弓臂、弦垫等部分构成,是满清人根据长期游牧狩猎生活和作战经验制作的具有较强杀伤力的远射性武器。

《国语·鲁语下》“孔子在陈”记载,“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早在周代时肃慎已经开始使用弓箭。肃慎是清代满族”之前的称谓。在努尔哈赤政权时期,清弓从以狩猎为主逐渐转化为战争武器之一。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市称帝,建国号大清,后满族人使用的传统弓被现代人称为“清弓”。清末由于西式武器的崛起,清弓开始加速衰落。瓜尔佳·荣禄在光绪21年时首次提出废除武举制,于光绪27年废除。后在清末新政改革中废除了包括清弓在内的诸多古代兵器

清弓作为清王朝重要武备之一,不仅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重视,并以成熟的制弓技术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成为中国传统弓中的优秀代表。清弓的出现也影响了许多传统弓的形制,其在历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历史沿革

起源

《国语·鲁语下》“仲尼在陈”记载,“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说明早在周代时肃慎已经开始使用弓箭。肃慎是清代“满族”之前的称谓。

发展

满族世代以狩猎、游牧为生,清弓成为满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狩猎工具,同时也是防御外敌入侵的武器。随着战争与社会政权的更迭,清弓从狩猎为主逐渐转化为战争中的主要武器之一。后努尔哈赤逐步统一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在其中最为著名的萨尔浒之战中,作为弓马骑射的士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1635年11月22日,皇太极建号满洲,标志满洲族正式形成;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市称帝,国号由金改为清,建国号大清。根据国号的建立,满族人民使用的传统弓被现代人称为“清弓”“满洲弓”或“满族弓”。

衰落

弓箭的衰落始于明朝,但在清朝初期到中期这段时间清弓依然是重要兵器之一。直至清末,在经历洪杨之乱到中日战争后,以清弓为首的冷兵器在战争中已经无法制敌。西方工业革命促进火器时代的到来。从而加速了清弓的衰落。瓜尔佳·荣禄在光绪21年时首次提出废除武举制,仿效西方建立新军人培养制度。后武举制在光绪27年被废除。在清末新政改革的内容中对军队练兵的制度进行了改革,废除的包括清弓在内的诸多冷兵器。

分类与功能

依据清王朝的等级制度及封建礼仪制度,清弓种类的划分主要以皇室重点庆典、等级差异、使用途径等作为划分依据。

参考资料

清弓结构

清弓主要由弓弝、弓臂、弓梢、弦垫及弓弦组成。其整体呈对称型,因为要求作战时使用便利,所以其两端是不分上下的。

弓弝

弓弝位于弓身中央,即手握持的部分。清弓的弓弝长度为19~21cm,在弓弝出箭处的上下还贴有鲨鱼皮。为握持稳定,弓弝背面设有望把,其一般采用榆木制造。

弓臂

弓臂位于弓弝的两侧,呈弯曲状。清弓的弓臂较长,清代武举考试时所用的小号弓弓臂长84cm,中号弓弓臂长103cm,大号弓弓臂长103cm。弓臂的宽度根据弓的力量大小也不同,普遍在3.5~4.8cm之间。弓臂正视或后视时,其形状分为三类,上下等宽的称为“一字”型;靠近弓梢处宽而靠近弓弝处窄的称为“倒拔字”型,这种弓,箭射不远但是在近距离射重箭时可以打出相当大的冲击力;靠近弓梢和弓弝处均窄而中部宽的称为“柳叶”型。

弓梢

弓梢位于弓臂的两端,即弓身上、下末端部分。清弓的弓梢较长,但也分为长弓梢和短弓梢两种。长弓梢的长度为27~30cm,短弓梢的长度为20~20cm。弓梢整体向前弯曲,弯曲度为110~120°。

弦垫

弦垫位于弓臂的末端,用于定位和保护弓弦。清弓的弦垫呈元宝形或方形,具有突出于弓梢背部、较高较大等特点。这种弦垫在开弓射箭时能够减缓弦对弓臂的冲击,以保护弓臂不受损害。

弓弦

根据《大清五朝会典》(《大清五朝会典》是康熙雍正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光绪五个朝代所修会典的总称,也称《大清会典》)记载,实战使用的清弓,其弓弦由鹿皮条编成,取其材料易得,编成后使用重物吊坠,使之不再有延展性方可使用(弓弦是不能有弹性的,提供弹性的是弓臂)。而习射及校阅时使用的清弓,其弓弦采用丝质弦。

清弓特点

清弓的选材

清弓制作所需材料与《考工记》记载的一样,有六种材料——干、角、筋、胶、丝、漆。

弓匠的管理

机构

清朝统一后,清朝统治者延续明制,设立鞍楼,顺治十一年将鞍楼改名兵仗局,顺治十八年又改为武备院。武备院下设鞍、甲、毡三库,其中毡库掌握造弓。

分工

雍正时期,八旗弓匠有一千一百一十人。其中隶属于上三旗弓匠是主要负责武备院所有官弓的制造,而隶属于下五旗的弓匠负责每年砍弓胎采摘桦树皮,同时负责制造兵部的官弓。

职位

康熙帝时期,司弓的职位是七品,到乾隆四十四年时增加赏赐带蓝,并将司弓的职位升为六品,俸禄待遇按七品职位发放,副司弓的职位是八品。

培训考核

雍正八年,皇帝下旨要求八旗佐领下的弓匠按翼或在各旗内分别学习,每隔半年或者一年就有一次制弓考核,考核完成后还要对清弓成品进行优劣评比。

奖惩

当弓匠制作出一把头等弓时,就会奖赏一两银子,负责监督弓匠制作清弓的官员奖赏三钱银子;制作出二等弓时,弓匠奖赏五钱银子,负责监督弓匠制作清弓的官员奖赏一钱五分的银子;制作出来的是三等弓则无奖罚,若制作出四等弓,弓匠和制弓负责人则会受到五鞭子的处罚,制作出五等弓就会受到十鞭子的惩罚。这一赏罚制度延续到康熙15年。

俸禄

在清朝,弓匠的俸禄会根据在任皇帝颁布的俸禄实行条例、自身地位、职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顺治弓匠每月的俸禄是二两银子。康熙年间规定司弓每月的俸禄是整分马银,随侍弓匠每月的俸禄是半分马银,下五旗弓匠的薪资与武备院所属的上三旗弓匠的俸禄待遇相同。亲随弓匠长和每旗的弓匠长每个月的俸禄是四两银子,剩余的弓匠俸禄是三两银子。康熙三十年开始,在宫廷中的匠役可以吃官饭。雍正年间在圆明园值班的司弓和弓匠也获得了与圆明园侍卫相同待遇,司弓和弓匠还会有和侍卫一样的官饭,且弓匠每月的俸禄是三两。乾隆又将八旗驻防弓匠的俸禄设置为每月一两银子。

制作流程

清弓的制作步骤主要包括制作弓胎、弓梢、望把,处理牛角,铺设牛筋,制作弦垫,上弦及画活等工序。

弓胎

制作弓胎即制作弓身的主体部分。根据《大清五朝会典》记载,制作弓胎主要采用榆木或直径足够粗的孟宗竹等材料。使用竹材制作弓胎时,需要将竹材根据所需要的长度和宽度切开后整平,并用水煮,然后取出晾干,再使用炭火将竹片烤热后弯成弧形,这个弧形就基本决定了弓的反曲度。最后在弓胎两边开出两个“V”形槽,以插接弓梢。

弓梢

将榆木或桑木加工成所需的弓梢,弓梢下端加工成尖形,然后将弓梢上、下端涂鰾胶(鳔胶由大黄鱼的鱼鳔熬制而成,熬制温度以胶液的温度不烫舌头为宜。也有用猪皮胶、兔皮胶的记载),并将弓梢下端插接在弓胎的“V”形槽内。弓梢上端则插接用牛角制成的梢头。因为清弓两端的弓梢结构相同,故这样的弓梢、梢头需要制作两件。在制作弓梢的过程中,需仔细调整好各器件之间的配合度和位置,并且使用子、木锉等工具将整个器件修整到合适的宽度,最终将整个器件再次烤火加热,弯制成所需的弧度。

粘贴望把

望把由榆木制成。望把加工好之后,使用鳔胶贴在弓胎正中的背面。使用压具压几天待其牢靠后,再将此处弓胎的宽度削减成合适手握的宽度。

处理牛角

将水牛角从中间锯开并将牛角的尾部锯掉,然后将牛角的四周边缘磨平。将磨好的牛角用火烤,当牛角烤到一定程度后会变软,此时使用重物将牛角整平。最后用绳子将角箱鲀和弓胎接触的面勒出多条条纹,以便在将牛角粘贴到弓胎正面时,增加其粘贴的牢靠度。

粘贴牛角

将两条牛角修整宽度后,使用鳔胶将其分别粘贴在弓胎的正面两侧,两条牛角在望把处留下4cm宽的空隙。然后使用鹿角或最硬的牛角尖制作一个长方形块,这个块称为“梁子”,将其贴在两条牛角空隙处。

铺设牛筋

清代制弓所用的筋都是牛背筋。牛背筋在经过去油处理后,使用碾盘将其碾压成粗细合适的筋丝。而后用水泡并放在木板上梳理成型,使用鳔胶将筋丝粘贴在弓胎背面。由于筋丝的长度有限,所以需要交错铺设,相互叠压。在制作拉力较大的弓时,可以铺设多层筋丝,但是最多不超过9层。最终使用筋丝横向缠绕望把。

制作弦垫

角箱鲀或鹿角加工成块状弦垫,黏贴在弓背面的弓臂末端。

上弦 

在牛角梢头与弓梢的衔接处,用木锉出一个小斜口,作为挂弦之处,然后上弦。上弦时要使用专用工具将弓身固定,把弦挂上后,从专用工具上取下弓身,此时弦的长度还要进行调整。弹一弹弦的声音,如果声音不太清实,说明弦有些松,再继续把弦往紧拉,直至调整到合适为止。

画活

画活是指对弓进行装饰加工的诸多工序,清弓装饰的画活包括抛光牛角面、包望把、包弓梢及贴桦皮等。

抛光牛角面

即用刮下的牛角丝混合香灰,在牛角梢头表面缓速推磨,以使牛角表面光亮。包望把,即用软纸或桦树皮或熏菠萝树皮将望把包住,不但能使握持舒适,而且还能起到吸汗的作用。

包望把

先用锉锉下粘在望把上的鳔胶残余硬块,然后裁下相应大小的软纸。软纸要事先刷上鳔胶,再用火烤,使其受热以粘得更牢。

包弓梢

即用鲨鱼皮或蛇皮或桦树皮裹住弓梢。以上述同样的方法,提前刷好鳔胶,把鲨鱼皮或蛇皮烤热并加湿,使其柔软一些,便于粘贴得更加平整。

贴桦皮

即将桦树皮粘贴在弓身背面。这些桦皮表面常常使用天然染料染成各种图案,以起到装饰作用。

清弓价格

因制作材料珍贵,使得清弓具有一定价值,在爱新觉罗·颙琰八年皇帝允许各省的守禁行军弓准销价值,各省清弓的价格因地区的不同有所差异。直隶省为一两银子五钱,江南省九钱五分,江西省九钱五分,浙江省寻常使用清弓一两银子又五分,福建省常用清弓一两银子又九厘,小梢弓七钱五分六厘不等,另外在张家台修理一张清弓一般需两钱。

使用方法

清朝关于射箭有诸多要求和准则,从射箭的准备姿势到射箭完毕的整个过程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教学指导。在《顾镐射说》中将其总结为“落(肩要齐落,根本始足)、下(气下小腹,无使上冲)、卧(弓劲入眠,弦靠乳下)、顺(脸正对的,箭路画一)、满(一开过襟,不促不缓)、归(夹紧后膀,以拳附肩)、平(两拳如衡,箭从唇过)、空(两肋空虚,如无碍)、定(状如入定,审固而发)、匀(撒放停匀,势如裂帛)。”[100]即落(肩和腰需要一齐下沉,发力点要落在脚上)、下(气沉在小腹,不能让气往上冲)、卧(开弓时的力量要像入眠一样沉着、舒缓,且弓弦要靠在乳下)、顺(脸正对目标,箭射出的轨迹要像“一”字般平直)、满(开弓过前襟,且开弓的节奏不急不缓)、归(后肩加紧,后手拳附着于后肩)、平(前后两拳要平直,箭要靠位于嘴唇上)、空(两肋放松下沉,就如无挂碍)、定(射箭姿势如入定般,内审稳固之后再撒放)、匀(撒放均匀,手势就像裂帛一样干脆)。

射箭方式

射箭方式分为礼射类和技术类。其中礼射又称文射,在进行礼射时,射手对于是否射中靶心并不在意,它更加注重射箭时精神状态和每个环节庄重的礼节仪式,这也是使得射箭具有教化功能。清朝进行的礼射活动中以“木兰秋弥”最为著名。技术类一般指的是军队中的武射技术,该射法的训练目的是以射中靶心为目标。技术类射箭又可以分为步射、骑射、跪射等射法,步射与跪射和上面所描述的射箭要领和方法差距不大,其中骑射的难度要更大一些。在进行骑射时,要求人马合一,迅速放箭,这样射击的效果就会显著。

社会意义

武举考试

清代的武举考试被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其考试内容主要由测试武术器械技能的马射、步射、马射毡球等组成,其中清弓在武举考试中所占比例超过一半。童试比乡试、会试的考试内容要稍微简略一些,但是大体上还是相同的。童试由三场组成,外场考试中,头场为马射,驾驶马匹射发三箭,若全部没有中靶的考生将被淘汰出局,第二场步射考试,连续射发五箭,若全部脱靶或是仅中一箭的考生皆被淘汰出局,再测验应试者最多能拉开几力的硬弓。关于清弓的考试是由皇帝亲自监考的。在此殿试环节的考试更多的是对应试者综合能力的考察,其中马步箭弓是考试中最重要的环节,甚至在考试前,皇帝会让皇子先进行骑射以此作为示范。

礼射活动

礼射是射箭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礼射所涵盖的内容包括教育、体育、游艺三个方面,主要出现在宫廷和官学两个地方。在清朝,礼射活动主要由国家在主导,且带有一定的政治性、阶序性。礼射活动一般在大阅和秋弥之时举行。其中最为壮观、典型的礼射活动是“木兰秋弥”,同时它也是清朝礼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花木兰秋弥”射礼活动时,首先会在进行的前一天遣派相关的官员到奉先殿进行祭祖,告知先祖即将进行射礼活动。出发当天皇帝穿上雍容华贵的戎装骑上马,在前后卤薄的引领、侍卫的保护下以及百官的跪送下,启程前往围场,接下来就分为行宫、试围、布围、请围、观围、罢围、驰猎、聚歼、追杀、阻截等几个环节。到爱新觉罗·颙琰以后,“木兰秋弥”逐渐衰落,与之相伴的射礼活动也逐渐衰落。又因清朝尚武之风浓郁,所以举行的礼射活动在大多情况之下皆是流于表面形式。

祭祀活动

祭祀礼里存在的“萨满文化”与清弓狩猎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萨满”一词在《钦定满洲祭神天典礼》中出现,后又有学者认为这一词语最先用于《大清会典事例》。因满族起源于女真、靺鞨,并继承其文化传统,而继承最多的属“萨满文化”,在“萨满文化”中有充盈着浓烈的狩猎文化气息。这也使狩猎文化与祭祀生生相惜,同时说明了清弓作为狩猎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他们生存、生活方式之一。其祭祀文化与清弓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也说明清弓在祭祀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社会民俗

嫁娶

在满族的嫁娶仪式中,清弓的身影同样会存在整个婚礼的流程中。在皇帝与皇后成亲之时,皇后在入宫前所住的宅院会挂上清弓、梅针箭、撒袋等物品,皇帝在结婚下聘的时候会将马匹等放入纳彩礼,取其中骑射的含义,给皇后家的彩礼名单中也会放入清弓。在《清稗类钞》礼制篇中就有记载到:“大徵之礼,内务府官备黄金二百两,文马二十匹,间马四十匹,弓一张,矢一,貂裘各一领,带一束。”在一般满族新人订婚仪式时,弓箭也会出现在彩礼中。新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会用弓箭射向新娘坐的马车,寓意驱除污秽之物。新婚闹洞房要在炕席上别三支箭,表示辟邪的意思。

抓周

男孩在满周岁“抓周儿”时,要在抓周物件中摆设弓箭。在清皇宫中也有此类习俗,每当皇子满周岁之时,就会举行抓周儿。咸丰七年三月二十七日这天,文宗皇帝为大皇子举办了抓周儿仪式,大皇子不负众望在抓周中抓到了清弓箭,为此,咸丰喜出望外。

清弓的现状

很多关于弓箭的习俗被保留下来。在西藏自治区,当某户人家生男孩后,大人会制作一把小弓箭拿给小孩放在手里,寓意是期盼孩子未来成为一个大英雄;在一些一妻多夫制的地区,当妻子生下小孩后,家里的兄长会为举行弓箭赠送的仪式,以此来取得生父的地位。在锡伯族,当女人生下男孩后,会在象征保佑人丁兴旺的“喜力妈妈”身上挂一把小弓箭,生女孩就会系一个布条。锡伯人的风俗于清代时期家中生男孩门口左侧挂弓,生女孩右侧挂红布条的习俗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云贵高原上生活的一个民族的人会将竹条做的红白弓箭和祖先的牌位放在一起,并将弓箭看作是“香火”的延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