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山遗址
磨刀山遗址,于2013年1月由广东考古调查队发现,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年代距今约60万-80万年。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地理坐标为北纬22°50'40”、东经111°41'44”,地处南江盆地东北部,为南江西岸第四级阶地,顶部海拔高度103米,相对高度约75米,处于华南与东南亚的南亚热带至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
2014年4月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展开,在第四阶地原生网纹红土堆积中发现上、下两个包含石制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层,出土各类石制品近400件。其中,石器类型以手斧、手镐、砍砸器和刮削器为主。2022年初,磨刀山遗址展示馆打造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考古团队在磨刀山遗址周边南江流域开展新一期考古调查,新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30处。其中包括洞穴类型遗址及动物化石地点。同年,磨刀山遗址被纳入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点推进项目。2024年6月2日,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在广州举办。
2015年,磨刀山遗址获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磨刀山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磨刀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被评为“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2012-2022)”之一。
历史沿革
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广东考古调查队在南江流域开展了旧石器专项考古调查。行至南江中游,发现了60余处的旧石器露天遗址,位于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的磨刀山遗址正是其中之一。这也是首次在广东发现旷野类型的旧石器时代地点(遗址)群。4个月后,经过考古队的抢救发掘,在磨刀山遗址出土了各类石制品近400件。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云浮市博物馆、郁南县博物馆等单位,于2014年4-7月对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出土300多件石制品。其中,石器类型以手斧、手镐、砍砸器和刮削器为主。
2015年,磨刀山遗址获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磨刀山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磨刀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被评为“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2012-2022)”之一。同年,磨刀山遗址展示馆打造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了“粤书吧”和文旅融合试点。
2023年考古团队在磨刀山遗址周边南江流域开展新一期考古调查,新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30处,其中包括洞穴类型遗址及动物化石地点,进一步确认南江流域是唯一具备系统开展广东最早先民及其文化研究可行性的区域。同年10月,《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提出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将以磨刀山遗址等考古遗址为研究重点。2024年6月2日,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在广州举办。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磨刀山遗址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地理坐标为北纬22°50'40”、东经111°41'44”。
地形地貌
磨刀山遗址地处南江盆地东北部,为南江西岸第四级阶地,顶部海拔高度103米,相对高度约75米。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为裸露的网纹红土地貌。
自然气候
磨刀山遗址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理位置处于华南与东南亚的南亚热带至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石制品较高的风化程度反映了低纬度地区湿热气候环境下的埋藏特征。
遗址布局
磨刀山遗址公园建在磨刀山遗址发现、发掘地的上方。在磨刀山遗址公园内,磨刀山遗址展示馆是其最重要的建筑物。从外观上看,磨刀山遗址展示馆高两层, 第一层由数万块石头砌成的石头立柱与第二层砖红色的外墙。
出土挖掘
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发掘区地层主要分9层,其中5层与6层分别为包含石制品的上、下文化层,其间有一层不含石制品的粘土层。第5至第8层强网纹化的红土堆积仍保留有河流沉积结构,如粒度韵律变化和沉积旋回等,其原始态应属于河流的漫滩堆积,与底砾层构成南江四级阶地堆积。发掘出土近400件石制品,其中大部分发现于下文化层。
下文化层石制品的密集程度在岭南及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同类遗址中罕见。考虑到石制品平面分布的密度以及探方外采集石器标本的空间位置,可以确定古人类在本遗址下文化层形成时期的中心活动区域范围远超1000平米以上。
石制品原料岩性以砂岩、石英与石英岩为主,少量细砂岩与变质砂岩等,与砾石层所见砾石岩性一致。石制品类别包括石料、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锤、石器、残石器及使用砾石等,其中又以石料、断块、碎屑、石核与使用砾石的数量为多,石器与残石器的数量相对较少。
所发现的石制品类别涵盖从搬运石料、加工石器、使用石器到废弃石器的整个过程,反映出发掘区存在完整的石器生产操作链。石制品埋藏状况表明此为原地埋藏。出土石制品的石器工艺较为简单粗糙,原料与毛坯的选择较为随意,其石器生产操作链表现出的是一种高损耗、低效率的石器生产方式。
石制品较高的风化程度也反映了低纬度地区湿热气候环境下的埋藏特征。其石器生产规模和生产精细度较北方同时期遗址远为逊色,低效的石器生产程序、粗率的石器加工工艺及相对单一的石器组合正是适应炎热潮湿环境的体现,应当与有机质的工具如竹木器的广泛使用密切相关。磨刀山遗址的石器技术具有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一般特征,但与南岭以北长江流域湖南、安徽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存在明显差异,工具组合中多见手斧与舌形刃手镐而缺乏石球,并存在大量的使用砾石,与广西百色盆地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旧石器早期文化具有更多的同质性,表现出更偏向于热带气候环境的古人类适应模式,也充分反映出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华南北部与岭南及东南亚地区早期旧石器文化与古人类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相关文物
石核
以单台面、单次剥片石核为主,多台面与多次剥片石核少见,剥片技术为简单锤击剥片,可能使用碰砧法,台面皆为自然砾石面,未见人工台面者,各石核剥片疤的形状与尺寸各异。部分石核剥取小片不规则石片后即废弃,推测其用途为试验石核。TS1W8︰6,黄色砂岩,原料为砾石。以较宽平的自然砾面为台面,仅有一个小片疤,片疤长2.7、宽3.6厘米,台面角87°。该石核整体尺寸与剥片疤皆较小,可能为试验石核。长3.6、宽6.1、厚5.3厘米,重127.8克。TN1W10︰2,黄色砂岩。以自然砾面为台面,打击点深凹,剥片疤沿节理面破裂,片疤长9.3、宽6.5厘米,台面角99°。长10.3、宽8.1、厚8.7厘米,重886.3克。TN1W10︰6,白色石英。以自然砾面为台面,打击点深凹,剥片疤沿节理破裂,片疤长8.1、宽6.2厘米,台面角102°。长8.9、宽8.7、厚10.7厘米,重1073克。TN1W10︰20,黄白色砂岩。以自然砾面为台面,台面角97°,四个剥片疤,有沿节理劈裂现象,片疤形态不规整。长5.9、宽9.3、厚10.6厘米,重644.3克。TN1W10︰35,灰色砂岩。以自然砾面为台面,打击点深凹,剥片疤长6、宽4.3厘米,台面角85°。长8.3、宽5.6、厚4.9厘米,重705.1克。
石片
多为简单锤击石片,台面未见人工修整现象,背部大部分为砾石面,少量有剥片疤。石片大小不一,有直接剥取石片和加工石器产生的修理石片等两类。TN1W8︰73,黄白色石英。台面为自然砾面,台面角108°,腹面略内凹,打击泡、放射线等不清晰,左侧边较直并锐薄,右侧边外凸,远端略残,背面有三道片疤,保留30%砾面。长3.8、宽2.2、厚1.8厘米,重9.1克。TN1W10︰23,白色石英。台面为自然砾面,打击点清晰,台面角88°。腹面沿节理破裂,打击泡、放射线等特征不明显,背面为砾石面,有棱脊。长8.1、宽6.2、厚4.5厘米,重188.5克(图一六)。TN1W11︰24,黄白色石英岩。台面为自然砾面,打击点清晰,半锥体、锥疤和放射线较明显,台面角96°。腹面较平直,左边为断面,右边锐薄,远端汇聚成尖,背面有五块片疤,砾面约占三分之一。长5.5、宽5.4、厚1.7厘米,重43.8克。
石器
多以砾石为坯材直接修理成形,部分利用断块作毛坯,偶见利用石片的现象。石器加工多为单面硬锤修理,手斧、手镐见两面加工现象,石器修理较简单、粗糙,刃部普遍不规整。石器类型有手镐、手斧、砍砸器与刮削器等,以砍砸器数量为多。石器尺寸以大中型为主,多为权宜性工具。
手镐
皆为舌形刃手镐。TN1W10︰3,灰色细砂岩,坯材为砾石。正面较平,背面有棱脊,沿两侧边由背面向正面连续硬锤加工,汇聚成舌形圆弧尖刃,边刃修理较粗糙,修疤大小不一,刃缘不规整,尖刃部由正面向背面加工作修薄处理,尖刃角69°,尖角58°。正面修疤面积较大,保留40%砾面,背面修理较少,保留80%砾面。长17.2、宽12.5、厚9.1厘米,重1794克。采︰1,黄白色砂岩,坯材为砾石。两面皆较平,选择两侧边上部硬锤修理,汇聚成舌形尖刃,尖部一面有修薄,两侧刃修疤大小不一。加工较粗糙,刃缘形态不规整,局部两面加工,大部分保留砾面。长20.7、宽10.3、厚6.2厘米,重1518克。
手斧
TS1W9︰2,灰色细砂岩,坯材为砾石。平面形状近三角形。两面皆经修整,沿节理破裂而较平,一侧为窄长边,另一侧为厚面,中部横截面略呈三角形,窄长侧进行两面错向加工,修疤较大,刃缘呈不规则“S”形,另一侧保留较多砾面,仅有少量修薄,两侧边汇聚成尖刃,尖部残损,把手端简单修理,尖刃角41°,尖角49°。长17.6、宽12.1、厚7.5厘米,重1356克。采︰2,红褐色砂岩,坯材为岩块。平面近三角形。沿两侧边两面加工成近直刃,修理相对精细,刃缘呈“S”形,汇聚成尖刃,器身整体修薄,一面遍布修疤,把手端单面简单加工,另一面近把手端沿节理破裂。长14.1、宽13、厚5.6厘米,重867克。
使用砾石
使用砾石即直接以砾石为工具使用者,包括石锤和其他用途的使用砾石。
石锤
TS1W8︰3,黄白色石英,原料为长条形砾石。一端为把手,一端用以锤击,使用端有多道不规则小崩疤。长10.2、宽7.9、厚5.6厘米,重488.9克(图二七)。TN1W10∶53,灰色砂岩。一端为把手,一端使用,有不规则细小崩疤。长6.8、宽5.2、厚3.9厘米,重174.9克(图一七,5)。使用砾石 TN1W9︰7,黄色砂岩,两端皆使用,有轻微崩疤。长13.6、宽8.6、厚5.7厘米,重817.4克。TN4W13∶18,黄色砂岩。平面呈长椭圆形,选择较窄一端使用,有轻微崩损。长17.2、宽8.6、厚6.2厘米,重1244.8克。
价值意义
该遗址是广东省首次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类型遗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
磨刀山遗址的发现,是广东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将广东最早的人类活动时间从距今13万年左右的马坝人时代,大幅提前到了距今约80-6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与北京猿人同期),更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
磨刀山遗址石制品埋藏于上、下两个文化层,代表有间断的两期人类活动,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古人类主要活动在平水位时期的河漫滩上,并随着南江水位的变动发生迁徙。
科研价值
磨刀山遗址揭示出岭南亚热带—热带气候环境下远古祖先的栖居形态与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进一步展现了亚洲东南部低纬度地区早期人类独特的石器生产与生存活动。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材料,也为研究整个东亚、东南亚早期人类的出现、扩散,以及旧大陆东西方早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对于深入研究华南—东南亚地区更新世古人类行为与适应模式及区域古人类演化等课题具有重大意义。
文化价值
以磨刀山遗址为代表的南江旧石器文化,延长了岭南古代社会和文化历史的长度,拓宽了岭南文化的深度。位于南江流域的磨刀山遗址,是南江文化的始发点,也岭南文化目前已知最早的“根”。
以磨刀山遗址文化为核心打造的旧石器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整合了南江传统文化。同时,在考古遗址功能基础上,延展出“岭南祖先祖地文化”,推动建设文化精品项目,扩大“磨刀山遗址”和“岭南祖先祖地”文化品牌效应。
开发保护
开发
自2019年磨刀山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云浮市郁南县委、县政府便以之为纽带,开展磨刀山遗址公园项目建设,致力打造广东首个旧石器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磨刀山遗址公园规划面积约6000亩,计划总投资约10亿元。截至2021年,磨刀山遗址公园项目(一期)总投资3600万元,已投入资金2700万元,完成了磨刀山遗址展示馆大楼主体、磨刀山遗址展示馆陈列布展、商业用房主体、遗址广场、环山道、景观雕塑、管理用房外立面改造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艺术稻田栈道建设已完成800多米,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本体保护工程施工已完成80%。
该项目以磨刀山遗址文化为纽带,规划建设“一园、两核、三产、四区”。“一园”为磨刀山遗址公园,“两核”为岭南祖地文化、磨刀山遗址新IP文化,“三产”为文旅产业、观光农业、康养度假产业,“四区”为磨刀山文化遗址保护区、磨刀山文化主题游乐区、特色观光农业休闲生态区以及旅游配套服务康养度假区四大区域。
以磨刀山遗址文化为核心打造的旧石器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整合区域生态景观、古驿道、南江传统文化、非遗等元素,串联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南粤古驿道古水道示范片、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板块和产业链。同时,在考古遗址功能基础上,延展出“岭南祖先祖地文化”和“新磨刀山IP文化”,推动建设融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国民教育、旅游休憩于一体国家级的旧石器遗址文化精品标杆项目,与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差异性互补和错位竞争的文旅精品,扩大“磨刀山遗址”和“岭南祖先祖地”文化品牌效应。
保护
磨刀山遗址经考古发掘后的深坑均已进行考古回填,但回填区域受水害侵蚀影响,坍塌、冲沟等病害较为严重,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此外,第一地点区域存在坍塌、冲沟、不稳定土体等病害,对遗址风貌的保持构成一定的威胁,加上遗址核心区域无植被覆盖,缺乏必要的展示和参观设施。为此,郁南县运用大遗址保护理念,对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开展本体保护工程(一期),包括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和标识展示工程两方面。
2015年,磨刀山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磨刀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4月2日,开展《云浮市磨刀山遗址保护条例》立法调研活动。相关县直部门围绕磨刀山遗址日常管护、规划编制、考古发掘进展、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了立法意见和建议。通过立法助推磨刀山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获得荣誉
仅收录部分 数据统计截至时间2024年6月4日
相关作品
2022年7月21日,以磨刀山遗址为创作灵感的《磨刀山》歌曲发布,歌曲的策划者、作词者为蔡钢安,作曲者为梁光榜。
相关事件
2024年6月2日,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在广州举办。本次活动以“穿越磨刀山探寻岭南源”为主题,聚焦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大项目,展示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并发布了以数字技术复原远古“磨刀山人”的《穿越磨刀山》纪录片。
参考资料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6-04
磨刀山遗址.郁南县人民政府.2024-06-04
郁南磨刀山遗址.文史广东.2024-06-04
最早的广东人竟然出现在这里?探访云浮郁南磨刀山遗址.微信公众平台.2024-06-04
广东史前考古重大突破 南粤远古文化填补空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2024-06-04
云浮五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你知道几个?.文史广东.2024-06-04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国家文物局.2024-06-04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 磨刀山遗址为古人类适应模式提供参考标尺.百家号.2024-06-04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央广网.2024-06-04
【先睹为快】嘻嘻!磨刀山遗址公园2021年初对外开放啦 .搜狐网.2024-06-04
旧石器时代考古与古人类学研究.微信公众平台.2024-06-04
省报看云浮丨磨刀山遗址:广东远古记忆的“文化密码”.网易.2024-06-04
《云浮市磨刀山遗址保护条例》立法调研活动.郁南县人民政府.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