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90年,其前身为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现有编制40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隶属广东省文化厅,为正处级独立法人单位,具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及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乙级资质。

机构简介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其下设田野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古建研究中心、技术资讯与文物保护中心和办公室等机构,承担全省(除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及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古建筑勘察设计等工作。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深圳屋背岭商代遗址、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及“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先后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和台山新村遗址先后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一等奖。“南海Ⅰ号”整体打捞获文化部科技创新二等奖、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一等奖及中国航海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南海Ⅰ号”试掘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新界大埔头敬罗家塾修缮工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物古迹保护杰出项目奖。

领导分工

何斌,所长:

主持所全面工作,分管办公室;

邓宏文,副所长:

分管财务工作及田野考古研究中心、技术资讯和文物保护中心、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

刘成基,副所长:

分管人事工作及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广东省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建设项目;

林红,副所长:

分管安全保卫、党务、工会以及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科室介绍

田野考古研究中心:

配合广东省内基本建设进行的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资料的整理、研究、成果刊布,省内主要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等古代人类遗存的主动性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和考古学学术研究。

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负责广东省海域、内水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掘及研究。配合国家海洋战略,协助国家文物局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全国范围内的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及研究工作。

古建筑研究中心:

负责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勘察设计。

信息和文物保护中心:

负责本所图书报刊资料的征订与管理使用,文物库房及标本室的管理与日常维护,文物摄影,本所电脑基本维护,田野考古设备管理和出土及出水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工作。

科研基地

广东省田野考古基地

“广东田野考古研究基地”于2012年11月20日召开的“广东和平东江文明与地域文化研讨会”上揭幕落户。

该基地是在中山大学与广东省文化厅的合作框架下于和平县建立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由和平县人民政府、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三方共同建设。该基地的设立,被与会专家学者誉“是岭南文物考古的一次‘集结’”。

和平县位于东江干流广东辖区内最北的“源头”,北面隔五岭江西省赣州地区为邻,自古是沟通岭南、岭北的通道之一。由于东江的水系关系,同时又与珠三角地区相连接,和平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从先秦和中古时期的考古遗存,民间也有广博的文化遗产,“县内经文物普查确认的先秦遗址有116处,占整个东江流域古遗址的75%”,在赣粤高速公路工程抢救发掘中,还发现不少早于石峡文化的“土著”遗存。

专家认为,通过基地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合作,不但可以取得自身的学术性成果,还将对当地文化事业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

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它将现代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技术、测绘学技术、航空遥感技术等与田野考古学相结合,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扎实的基础。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自身发展的需求,是提高考古学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其飞速发展,更使之成为衡量考古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台山新村沙丘遗址、新会象边山遗址、江门市牛山遗址、新会炮台岗遗址等一批重要考古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江门地区成为广东省考古的新热土。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在江门创立,标志着广东考古进入新的阶段,对广东文物考古事业发展、江门文化强市建设以及广东文化强省建设,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荣誉奖励

先进基层党组织

文物保护先进集体

中国航海技术奖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证书

广东省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广东省文化厅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09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

广东省文化厅首届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

二〇〇三年度文化厅系统消防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单位

2006年度广东省文化厅系统消防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2007年度广东省文化厅系统消防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2008年度广东省文化厅系统消防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2009年度广东省文化厅系统消防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2011年度广东省文化厅系统消防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度广东省文化厅系统消防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