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明光铠

明光铠

明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铠甲,泛指甲片已抛光,十分光亮的铠甲。亦称明光甲,是甲胄中的一种,其胸甲分左右两片,中间纵束甲绊,胸甲中央各有一弧形凸起的圆护,闪闪发光,故称明光铠。它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间,不仅武士,甚至佛教中的护法神衹也穿此装束,以突出其威武雄壮之气概。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三国时期曹植所做《先帝赐臣铠表》。

由于我国古代禁止私藏甲胄,所以现在国内存世的完整铠甲极少,前人也并没有留下详细的文字记载。

历史沿革

综述

先秦、两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文本及图像中没有明光铠的记录,更无实物出土。

明光铠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三国时期曹植所做《先帝赐臣铠表》。“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赤炼铠一领,马铠一领。”在这篇文章中,曹植提到先帝赐给他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赤炼铠一领,马铠一领。这表明明光铠在当时已经存在,并受到了重视。

北朝时期,明光铠图像开始在随葬陶俑墓室壁画乃至石窟造像中大量出现,认识明光铠形制及历史提供了丰富资料。

明光铠在隋唐年间达到了巅峰,《唐六典》卷十六记载:“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鸟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在唐朝人心目中,明光铠是大唐第一甲。隋唐时期,被广泛使用于军队和贵族。据《唐六典》卷十六记载,明光铠是甲之制十三种之一,它以闪耀的光泽和精细的工艺而著名。唐朝人甚至认为明光铠是大唐第一甲,可见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秦汉

秦汉时期,中国便发展出了以甲片编缀成整领铠甲(也称为札甲)或用皮革制甲的防护装具系统,这已在考古出土的铠甲实物以及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武士俑身上得到充分展现。然而,明光铠的制作技术并非完全承袭自中国的传统制甲技术。带有圆护的铠甲可能在两汉之际就已经在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之间使用。在吉林榆树老河深M105出土了一件铜质护心镜,直径为8.4厘米,圆形素面,正面中间呈球面鼓起,外围有两圈凸起的宽弦纹,上有4个不规则的镂孔,背有两枚方纽。这个护心镜的时代应该是西汉末至东汉初,考古报告将其定为早期鲜卑遗存,现在一般认为是夫余文化遗存。如果这个护心镜是铠甲的一部分,那么这意味着带有圆护的明光铠可能很早就已经在欧亚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之间使用了。

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明光甲得到了重点发展。这种铠甲源于东汉,前胸和后背的大型金属圆护是其主要特点。在出土的北魏陶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铠甲的金属圆护磨光后,能反射太阳光芒,故称“明光”。这种铠甲的前后部分由带扣连接,腰部有束腰,批膊和腿裙则由甲片编缀而成。部分明光甲还出现了自下颌居中纵束甲绊,至腹前打结,再束于腰上的形式。北朝后期出现的束甲绊明光铠如磁县元良墓、高润墓出土的按盾武士俑,胸、背各有两枚圆护,束甲时将甲绊套于颈上,在领口正中处打结后于两圆护间向下纵束,至腹前再打结,然后分成两头围裹腰部后系束在背后,这种束甲方式则与上述天王像所着紧身铠甲也大致相同。

最典型的是北魏永安二年的宁石室门扉上线刻的武士像。据《周书·蔡传》记载,蔡祐当时穿着明光铁铠,勇往直前,敌人皆称其为蔡佑,避之唯恐不及。

总的来说,明光甲脱胎于汉甲和裆甲,将裲裆甲胸前的护胸甲片替换为整体金属圆形护板,甲身缩短,腹部束带也开始具备单独防护功能。批膊与汉甲相似,但出现了单独的甲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北朝明光甲的出现为隋唐甲胄形式奠定了基础,并成为《唐六典》中位列第一的甲型。

隋唐

随着步兵野战的需要,“步兵甲”在唐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通典》记载,当时每队战士有百分之六十的人装备有铠甲,而最流行的一种“款式”叫做明光铠。这种铠甲的胸前和背后有大型金属圆护,圆护可以反射太阳光,因此得名“明光”。然而在南北朝时期,这种铠甲非常珍贵稀少,但到了唐代,《大唐六典》所列出的13种甲制中已经包括了明光铠。从唐代的陶俑、壁画中也可以看到大量披着明光铠的将士和天王的形象。

隋朝的甲胄造型主要延续了南北朝的形制,其中包括明光甲和裲裆甲。明光甲作为主要装备,在隋炀帝高丽中得到了大量使用。

唐甲基本延续了隋朝的制度,《唐六典》明确规定了各种甲胄的形制,其中包括明光甲、光要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鎚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皮甲、木甲和锁子甲等十三种。并且明确说明“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鎚、锁子甲皆铁甲也”。 进入唐朝以后,明光甲成为最重要的甲胄形式。在出土的唐代泥塑天王、石雕、壁画中,大量展示了唐明光甲的造型。明光甲的结构依然是肩带连接前后两部分,批膊压于肩带之下,后背呈整体板状,前胸护甲左右各有一圆形金属护甲,圆形护甲之下编联环锁甲或者札甲,环锁甲或札甲之下连接甲裙。腰部束带已经使用带,环绕盆领有一纵束甲绊,至腹前打结后至后背捆扎结实。 明光甲对胸口进行了重点防卫,这部分形成了一块硬板并且不太容易活动,与汉甲、秦甲在处理胸口防卫的思路是一致的。明光甲的背甲也是硬板,胸部以下甲片编缀成活动的便于行动形态,连缀的甲裙也可以方便行动,这是非常科学的设计。

在唐代,吞口兽成为了明光铠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李治时期的墓葬中得到了广泛体现,特别是在镇墓天王俑中。在某些镇墓武士俑中,也发现了明光铠的这一特点。例如,西安博物院收藏的1985年灞桥区洪庆唐墓出土的镇墓武士俑,其肩甲处呈现出兽口吞肩的形态。

特点

明光铠的最大特色在于胸前、背后有圆形或椭圆形的金属甲护。

分型

A型

A型身上不着铠甲,胸前背后仅有两片金属圆护起防护作用。如河南省洛州刺史元睿墓出土执盾武士俑,仅胸前有两块饼状圆护以保护胸部,肩背有宽带,只是四肢均残,不能窥其全貌。

B型

B型两裆明光铠,两裆铠亦可写作裆铠,敞领无袖,身甲分前、后两片,分别遮蔽前胸和后背,故名两裆铠,肩部分别用活舌带扣皮带连接,腰部束带。两裆铠是北朝迁都洛阳市以后比较常见的一种铠甲形制,而所谓的两裆明光铠便是在两裆铠的基础上,前胸后背各装两块圆形或椭圆形金属护片,其形制介于两裆铠和明光铠之间。

按其具体形制不同,又可分为四亚型。

Ba型直接在两裆上加圆护,肩部无披膊,如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天井东西壁残存的10幅仪卫武士图,头戴高冠,身着裤褶服,外套两裆明光铠,腰间束带。

Bb型明光铠颈下内凹,肩部无披膊,如联体砖厂二号墓出土的武士俑M:29,体形较大,头戴圆顶兜,身穿两裆明光铠,腰间束带。腰部以下墨绘鱼鳞状甲片,胸背有圆护,下着缚裤。

Bc型肩部有披膊的两裆明光铠,如西安韦曲高望堆北朝墓M1出土兜鍪俑,头戴平顶兜鍪,护耳长垂,身着明光铠,肩有披膊,下着大口缚裤。

Bd型三圆护两裆明光铠。身甲前部分成左右两片,每片中心位置有一小型圆护,背部情况不详,胸甲和背甲在两肩上用带扣相连,腰部另有一圆护覆于腰带之下。仅见于山东临朐海浮山崔芬墓甬道两壁的武士图42,二武士均以兜鍪护头,前有冲角后有鶡尾,兜鍪两侧为护耳,并缀有垂至肩背用以护颈的顿项。胸甲中间纵束甲带,并于腹部与保护腹脐的甲件相连后左右分束到背后。两肩覆盖披膊以护肩,两臂扎巾以护臂,腰束革,腰带下有膝裙护住大腿,小腿裹缚吊腿,赤足而立。

C型

C型胸前、背后各有两圆护,胸甲整体呈板状。出土资料很多,其造型基本一致,均头戴兜鍪,身着明光铠,脖有顿项,肩有护膊,下着缚裤,围腿裙,手中按盾。有的稍加简化,缺少护项或腿裙。根据护膊形制的不同,又可分为二亚型。

Ca型披膊由两肩下垂,作多层重叠状,最多者有4层。以磁县湾漳大墓所出土的4件按盾武士俑为例,如标本1210,头戴兜鍪,上身内穿朱红色窄袖衣,下穿白色大口裤,膝部以红色带子系缚,脚蹬黑鞋。外罩铠甲,盆形领,前胸、后背各有两个圆护,腰束宽带,肩加披膊,腿前裹有腿裙。其铠甲的前胸、后背及圆护上均有贴金,顿项、耳护、身甲、披膊、腿裙的边缘均施暗红色,腰带上也施暗红色,并用白色的小点、圆圈作装饰。披膊、腿裙及身甲的腰带及以下部位残存有黑色鱼鳞甲片的痕迹。

Cb型两肩披膊在胸前、背后连成一体,一般为单层,如娄睿墓出土的2件镇墓武士俑,标本528,头戴长裙金盔,护颈护耳,上身穿鱼鳞镶红边的贴金明光铠,两肩披镶红边护肩,黑色革甲,腰间束红色革带,内穿裤褶服,脚蹬乌黑靴。

D型

D型束甲绊明光铠胸甲由甲带系缚,根据其具体形制不同,又可分为二亚型。

Da型胸、背各有两枚圆护,甲带由颈下纵束至胸前再向左右分束到背后,见于磁县北齐元良墓、高润墓,河南安阳固岸墓地M2出土的镇墓武士俑。以元良墓出土的按盾武士俑为例,如标本CMM1:16,头戴冲角兜鍪,两侧有耳护。身披明光铠,胸前、背后左右有椭圆形护胸镜,束甲绊于领口打结后向下纵束,在腹前打结后分作两头围裹腰部后系束在背后。甲绊胸部正中上下有两个莲花形结。腰间再束带,肩有护膊,腿裹甲裙,右手握物已失,左手按兽头长盾。高48.5厘米。

Db型胸前、背后仅有一块圆护,颔下居中部位纵束两条甲带,并在胸部正中圆护部位系结,然后左右横束至背后,腰间再束一带。陕西省地区比较多见,其形制基本相似,以北周宇文俭墓为例,该墓共出土2件武士俑,1件身着筩袖铠,另一件身着明光铠。如标本M1:1,头戴红色兜鍪,身着明光铠,胸前背后正中部位仅有一块圆护,颈下居中部位纵束两条甲绊,并在胸腰之间系结,然后左右横束一直绕到背后,腰间有时再束一带。肩部有护膊。身着红外衣,下穿大口缚裤,左手持盾,右手上提至腰间,原似持有兵器。

产生原因

明光铠作为中国中古时期的军事装备,其制作精良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所决定的。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各个政权都希望通过提高军事装备来争取战争胜利,明光铠因其兼具防护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而成为铠甲改良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中国传统的制甲系统受到西域铠甲制作技术的启发,最终制成了明光铠。因此,明光铠从无到有并逐渐走向兴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多元文化因素不断交融的过程。尽管明光铠的装备性能远比当时其他铠甲如两裆铠优越,但由于其高昂的造价,并未得到普及,而是作为高级将领的军事装备存在,同时也突显了古代军戎服饰的等级标识作用。

相关事件

2022年“国际劳动节”假期,敦煌市阳关博物馆展出我国复原的首个“唐朝明光铠”,尽显中国古代工匠独特设计和传统甲胄文化的魅力。由“唐宋甲胄复原先行者”温陈华带领的制作团队,以1200多年前的唐代名将—敦煌人张议潮的铠甲为“明光铠”复原的原型,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多次到绘有《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莫高窟156窟考察、考证。结合唐代河西地区唐、吐蕃、回鹘等众多工匠的甲片锻打工艺,最终用现代机械锤纹工艺打造出了由1300多枚甲片组成、总重量近25公斤的“明光铠”。

参考资料

明光铠.故宫博物院.2023-10-23

从布人甲到明光铠,中华甲胄文化中的“平价款”和“奢侈品”都在这儿了.人民资讯.2023-10-23

首个复原“唐朝明光铠”亮相敦煌:融古今众多工艺合力打造.光明网.2023-10-23

考证|广泛存在于壁画中的中国武士“山文甲”真的存在过吗.澎湃新闻.2023-10-23

舶来锁子甲 铁骑卷黄沙.人民网.2023-10-23

我国复原的首个“唐朝明光铠”在敦煌阳关博物馆展出.甘肃省文化博览局.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