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牌
金字牌,全称金字牌急脚递,是中国宋朝用来保证传递政府公文顺畅的一种通信凭证。因其为朱漆黄金字的木牌,故名。金字牌的使用标志着宋代驿传中以最快的速度发送文件的"急脚递",其传递速度之快,日行四百至五百里,被时人形容为“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
出处
沈括《梦溪笔谈·官政》记载,宋代驿传有三等:步递、马递、急脚递。其中急脚递最为迅速,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绍兴十年(1140年),秦桧与赵构合谋,一日之间发金字牌十二道,将岳飞从朱仙镇召回(《宋史·岳飞传》)。元代遇到军务紧急时,用“金字圆符”“银字圆符”作为加快传递的标志。
北宋初年,邮驿通讯所用之凭信为纸制驿券。赵匡胤时,有人诈使驿卷作乱,太祖就将其改为带有繁复装饰之银牌。后来发展为金字牌、青字牌和红字牌三大类。金字牌为朱漆金字木牌,用以表达传递信息之紧迫。宋朝以金牌发送公文,始于赵顼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宋夏战争,兰州市有紧急状态,当地政府官员用一尺长之木制通信檄牌,刻有朱漆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驿吏不得在驿站内交接,而只能在马背上依次传递。故能日行400-500里,昼夜不停。途中如有延误,必受严惩,“稽留尺一罪至配流。”
在宋朝影响下,辽、金、西夏等国也开始使用金银驿牌,凭牌所到之处除保证交通便利外,还应提供食宿。元朝同样有金银牌,除方形外也有圆形者,上书文字有八思巴字、畏兀儿字和汉字三种。至清代时,金牌已经成为了权力象征。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抗金名将岳飞在一日内被十二道金字牌从前线强迫召回朝廷。但有专有考证所谓一日发十二道金牌太过于戏剧性,朱仙镇距离临安2000多里,以当时交通工具的性能断不可能一日急行军500里以上。李东阳写有词《金字牌》:“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震边陲,幽已覆无江淮。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亡之,嗟晚矣!”
文化影响
金字牌不仅是宋代通信的重要工具,也深入人心成为文化符号。在文学作品中,金字牌象征着紧急军情和权力的象征,如李东阳的《金字牌》词,表达了对岳飞被召回的悲愤情绪,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