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短萼黄连

短萼黄连

短萼黄连(学名:Coptis chinensis Franch. var. brevisepala W. T. Wang et Hsiao)是毛茛科黄连属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黄色,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叶有长柄,叶片稍带革质,宽达10厘米,掌状3全裂,中央裂片菱状窄卵形,再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地2深裂。

花葶1-2,高12-25厘米,顶生聚伞花序有38花,苞片披针形,羽状深裂;萼片黄绿色。平直。长约6.5毫米,比花瓣长1/3-1/5;花瓣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中央有蜜槽;雄蕊约20,花药长约1毫米,花丝长2-5毫米;心皮8-12,花柱稍外弯。蓇葖长6-8毫米;种子7-8,褐色。一般2-3月开花,4-5月果熟

分布与栖息

分布于中国广西、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和安徽等省区。生长于海拔600-1600米间山地沟边林下或山谷阴湿处。分布区年均温约10℃,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相对湿度可达90%。土壤主要为黄壤或黄棕壤,酸性反应,pH值4.5-5.5,有机质含量丰富。耐寒,畏强光,忌高温干旱,喜阴湿环境。

栽培技术

秋播宜在10月,春播宜在5月,但种子采收后必须在低温下沙藏。秋播的第二年3-4月出苗。第三年6月定植,定植地必须选择适宜的生境。

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濒危。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

物种现状

渐危种。分布虽广,因历年采挖作药用,资源日趋减少。 在中国黄山自然保护区和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内,短萼黄连保护较好,种群相对较大。而在保护区外,短萼黄连则难以见到。即便在保护区内,由于一些药农的无限度采挖,短萼黄连的分布范围也在不断缩小,从黄山狮子林到松谷庵一线,现存个体已极为稀少。

濒危原因

短萼黄连是名贵的中药材,在其生长的山区,药农常上山采挖,由于保护意识较差,致使大量短萼黄连被挖绝尽。由于过度采挖,短萼黄连数量已急剧减少,甚至从一些分布区消失,其中,在中国休宁县、太平及歙县等地已无分布。在中国江西九华山调查时发现,当地村民在上山活动时,发现短萼黄连时就进行挖掘并移栽,由于不懂栽培技术使其难以成活;另外,九华山在修建索道和公路时,植被大量毁坏,短萼黄连也难以幸免,更是破坏了短萼黄连赖以生存的环境。

保护措施

应列为保护对象,大力引种栽培。 已设有歙县清凉峰、黄山井冈山武夷山、风阳山、花坪、阳际峰等自然保护区,应列为保护对象,并大力引种栽培。杭州植物园已引种成功。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4-02-0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什么.今日头条.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