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轨经,又称数经,是吠陀文化的一部分,主要记载了祭祀仪式和当时的社会习俗。这些文献以梵语书写,采用歌诀式文体,常被称为“某某经”。仪轨经大致分为三类:随闻经、家宅经和法经。此外,还有特殊的绳法经,涉及建筑和测量方面的知识。
形成与发展
仪轨经作为吠陀文化的组成部分,最初是为了指导祭祀而产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涵盖了更多的社会规范和生活习俗。这些文本不仅反映了宗教信仰,也记录了古代印度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
内容分类
随闻经
随闻经,亦称所闻经或天启经,是关于婆罗门教神圣仪式的指南。这些经文详细描述了祭祀的正确方法,并且有些作品可能早在梵书时代末期就已经成型。现存的随闻经包括梨俱吠陀的2种,娑摩吠陀的3种,黑夜柔吠陀的8种,白夜柔吠陀的1种以及阿闼婆吠陀的1种。
家宅经
家宅经,又称家庭经或家范经,主要讲述家庭祭祀的方式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如婚礼、葬礼、新生儿命名等。这些经文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形成。现存的家宅经包括梨俱吠陀的3种,娑摩吠陀的4种,黑夜柔吠陀的11种,白夜柔吠陀的2种以及阿闼婆吠陀的1种。
法经
法经,主要阐述社会上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风俗习惯以及四种种姓的不同职责。这些经文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后来演变为各派别的法典。最早的作品出现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现存的法经包括梨俱吠陀的1种,娑摩吠陀的1种,黑夜柔吠陀的2种。
绳法经
绳法经,又称数经,直接翻译为“测绳的法规”,是附在某些夜柔吠陀随闻经之后的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神庙、祭坛等建筑物的建造和测量技术。这些经文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现存的绳法经包括黑夜柔吠陀的3种,白夜柔吠陀的1种。
历史意义
仪轨经对于研究印度种姓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尽管吠陀时代没有明确的种姓制度,但在仪轨经形成的时期,四大种姓之间的差异已经显著,但对于非再生种姓首陀罗的态度与后世有所不同,他们仍然可以参与家庭仪式。
参考资料
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喜马拉雅.2024-11-01
【一起读经】《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丨深入经藏·溯本清源-华夏佛教网. 布施文化.2024-11-01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 (20卷)〖宋 天息灾译〗.实修驿站.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