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丝丽蚌
绢丝丽蚌(学名:丽蚌属 fibrosa),俗名老窝子、坨子、肋纹丽蚌,是蚌科丽蚌属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江苏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湖北、湖南省等地。这种淡水生物的贝壳壳厚、坚硬和皎白,是制作珠核的特优材料。绢丝丽蚌一般生活于水深、冬季不干枯的湖泊河流以及泥底或沙泥底,可广泛地进行移植、增殖和养殖。
生物介绍
绢丝丽蚌(Lamprotula fibrosa Heude),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古异齿亚纲、蚌目、蚌科、丽蚌属,为中国特有淡水经济蚌类。其贝壳壳厚、坚硬和皎白,是制作珠核的特优材料,亦是制造可溶性钙粉和珍珠粉的优质原料,因而经济价值极高。在中国淡水水域中可广泛地进行移植、增殖和养殖。
经济意义
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刘月英等(1965)报道了绢丝丽蚌可用于制造珠核等用途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七十年代(1979)将其归纳于《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件动物》一书中。八十年代,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提出对绢丝丽蚌资源进行保护和增殖。九十年代,湖北省科委二度列入重点攻关项目予以资助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绢丝丽背角无齿蚌重约占体重的80%,显示其壳厚。绢丝丽蚌珍珠层厚度约占整壳厚度的83%,显示其核心体珍珠层的意义和作用。绢丝丽蚌贝壳硬度好,不易破碎,特别适宜于机械加工珠核工艺流程。绢丝丽蚌皎白如玉,在丽蚌属中首屈一指。这些优势充分说明了绢丝丽蚌不仅是制作有核珍珠业中珠核的优质材料,而且也是制造可溶性钙粉、珍珠粉和似珍珠项链、手链等首饰、装饰品的优质原料。珠核主销国外市场,国内销售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地区。可溶性钙粉、珍珠粉和首饰、装饰品广销国内外市场。因此,绢丝丽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生物生态
绢丝丽蚌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的湖泊、水库、河流及沟渠中,要求有淤泥或泥沙,静、流水和有无水草均可。近些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对珠核需求量的增加,无计划的滥捕,导致绢丝丽蚌资源急剧减少,有些湖泊等水体中绢丝丽蚌资源面临灭绝或者已经枯竭。为了拯救我国的这一特有特种水产动物,让其发挥产业化经济效益作用,必须研究绢丝丽蚌的生物学、生态学、增殖技术和苗种繁育及其捕捞方法。
绢丝丽蚌生活在水体的底部,丝毫不与其他水生经济动物争夺生存空间和饵料生物,移植、增殖和养殖它具有增加水体产量、挖掘水体生产潜力和增加经济效益的作用。
绢丝丽蚌主要以底层的浮游植物为食,其次为有机碎屑。
绢丝丽蚌的繁殖期为10月至翌年元月;10月中旬为排放精子、卵子盛期和妊娠盛期。胚胎发育时间为40-60天。12月至翌年元月为成熟钩介幼虫排放期。绢丝丽蚌性成熟年龄为4-5龄,性成熟后一年一个生殖周期,一次产卵类型。雌蚌两片外鳃为育儿囊。钩介幼虫呈亚三角形,具壳钩和合线端部足丝与足丝窝。钩介幼虫排放体外可存活28天,排放15天后仍具寄生能力。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时间为90-120天。
生态条件适宜时,绢丝丽蚌生长3-5年,即可制作珠核、可溶性钙粉和珍珠粉等。
养殖技术
绢丝丽蚌移植、增殖与养殖技术
绢丝丽蚌引种与移植有二条途径,一是引进成熟的亲蚌,二是购买1-3cm的幼蚌。引种与移植的成功率可达100%。
当引种与移植的绢丝丽蚌经3-5年生长后,即可制定捕捞计划和资源保护措施。一般说来,应建立十分之一水体绢丝丽蚌资源保护区1-3个。每年12月至翌年2月,用网具将保护区围住,并将鲢、、草鱼等家鱼鱼种投放其中,使保护区内绢丝丽蚌排放的钩介幼虫寄生在这些鱼种的鳃等部位之上,做到自然增殖与人工增殖相结合,保证水体中绢丝丽蚌最大持续资源量。绢丝丽蚌合理捕捞规格为5-7cm,严禁将幼蚌捕捞起水。绢丝丽蚌合理捕捞时间为12月至翌年元月份,此间,一方面水位较低,十分利于捕捞。另一方面,此时正是成熟钩介幼虫排放期,可在室内进行人工寄生钩介幼虫放流和繁育幼蚌放流,既可获得最大持续渔获量,又可获得资源量的补充。
发展产业
绢丝丽蚌可制作珠核、可溶性钙粉、珍珠粉和似珍珠项链等首饰、装饰品,具有多种用途,其推广应用前景广阔。规模化移植、增殖和养殖绢丝丽蚌,走发展绢丝丽蚌产业化的道路,必将带动与之相关的捕捞行业、机械加工行业、商品营销行业等产业的形成,可安排一批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就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以预料,在今后的5-10年内,移植、增殖和养殖绢丝丽蚌的渔业单位或地区,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保护措施
2021年2月1日,绢丝丽蚌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