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灰象甲,异名象鼻虫、放牛小、灰老道、蒙古土象。属鞘翅目,象甲科。为害食性较杂,能食害多种果木及农作物,大约36科89种。中国境内分布广,北起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南至淮河附近,东达国境线,西至新疆。东北、内蒙古密度较大。国外分布于朝鲜、蒙古、俄罗斯。体长4~6mm,体色有土灰、土灰夹杂黑斑纹和暗黑3种,以土灰色的发生较普遍。口吻长而突出,中央有沟。后翅退化,两鞘翅目愈合不能活动。鞘翅卵圆形,有22条纵沟,沟间有断断续续的黑线。取食棉苗的嫩尖和叶片,轻者把叶片食成缺刻或孔洞,重者把棉苗吃成光秆,造成缺苗断垄。早晨及傍晚为害,白天大部分时间隐藏于土壤裂缝中。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4.4~6.0mm,宽2.3~3.1mm,卵圆形,体灰色,密被灰黑褐色鳞片,鳞片在前胸形成相间的3条褐色、2条白色纵带,内肩和翅面上具白斑,头部呈光亮的铜色,鞘翅目上生10纵列刻点。头喙短扁,中间细,触角红褐色膝状,棒状部长卵形,末端尖,前胸长大于宽,后缘有边,两侧圆鼓,鞘翅目明显宽于前胸。
卵
长0.9mm,宽0.5mm,长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24小时后变为暗黑色;
幼虫
体长6~9mm,体乳白色,无足;
蛹
裸蛹长5.5mm,乳黄色,复眼灰色。
生物特性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华北2年1代,黄海地区1~1.5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越冬。翌春均温近10℃时,开始出土,成虫白天活动,以10时前后和16时前后活动最盛,受惊扰假死落地;夜晚和阴雨天很少活动,多潜伏在枝叶间和作物根际土缝中。棉花、烟草及桑树、茶树的苗和幼树受害较重,影响生育,5~6月为害最重。
消长规律
成虫经一段时间取食后,开始交尾产卵。一般5月开始产卵,多成块产于表土中。产卵期约40余天,每雌可产卵200余粒,卵期11~19天。8月以后成虫绝迹。5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幼虫生活于土中,为害植物地下部组织,至9月末筑土室于内越冬。翌春继续活动为害,至6月中旬开始老熟,筑土室于内化蛹。7月上旬开始羽化,不出土即在蛹室内越冬,第3年4月出土,2年发生1代。此虫常与大灰象甲混生。
防治方法
(1)在受害重的田块四周挖封锁沟,沟宽、深各40cm,内放新鲜或腐败的杂草诱集成虫集中杀死。
(2)在成虫出土为害期喷洒或浇灌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35%顺丰2号乳油1000倍液、4.5%高效顺反氯菊乳油、50%辛氰乳油2000~3000倍液。此外也可于4~5月成虫出土盛期喷撒1.5%甲基对硫磷粉剂毒杀成虫,每667㎡用药2~3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