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JZ-89式重机枪(89式重机枪),是中国研制的第七款重机枪,其全重仅26公斤,有效射程达1500米,弹容量50发。该枪以平射为主,用以杀伤敌集群目标,压制轻型火力点,毁伤轻型装甲目标,必要时,它也可实施高射,对武装直升机等低空目标进行射击。

由于受到苏联NSV式12.7毫米机枪的总体重量信息影响,在苏联NSV式12.7毫米机枪研制成功不到10年的时间内,中国便研制出89式12.7毫米重机枪,其最大特点就是整枪轻便化。89式重机枪整体由枪身与瞄准镜等组成,枪身分为机架、枪管、机匣、供弹机等组件,瞄准镜分为白光瞄准镜与微光瞄准镜。机枪系统由重机枪、白光准镜、微光瞄准镜、穿爆燃弹和穿燃曳弹等组成。

89式重机枪在减轻重量、提高机动性上做出努力,并采用了许多创新设计,使该武器系统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同类型还有美国M2HB重机枪、中国W85式高射机枪等。

1997年,89式重机枪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及驻香港部队等组织。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89式重机枪的研发其实是受到苏联情报信息误导下产生的,85式重机枪设计师认为苏联新研制的12.7毫米机枪重量只有25公斤(枪身)的报道有误,理由是12.7毫米机枪全枪重量绝对不可能轻到只有25公斤,苏联新12.7毫米机枪是枪身重25公斤,还是全枪重25公斤一时还难以搞清。随着各种报道的增多,证实了苏联研制成功的NSV式127毫米机枪25公斤是枪身重,而不是全枪重,全枪重应为41公斤。尽管如此,NSV式在当时也堪称是同类机枪中较轻的一种。

而从军队需求角度看,随着战场上装甲车、轮式车辆及武装直升机的防护水平逐渐加强, 步兵分队迫切需要一种威力更大、机动性更好的重机枪伴随步兵分队机动作战。传统的7.62毫米口径重机枪因射程近、威力小、对空火力弱而难担此重任,12.7毫米口径的高射机枪存在重量大、机动性差、隐蔽性不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武器研制人员经过10余年的努力,研制出了世界上最“轻”的大口径重机枪——QJZ89式12.7毫米重机枪。

研制历程

89式重机枪的具体研制时间未知,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85式重机枪设计师对苏联研制的12.7毫米机枪有所关注,加之该枪命名为QJZ-89式,其研发时间大致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在苏联NSV式12.7毫米机枪研制成功不到10年的时间内,中国便研制出89式12.7毫米重机枪,其重量只有26.3公斤,是世界上最轻的12.7毫米机枪。

装备历程

1997年,89式重机枪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并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

2012年12月,中国海军“青岛号驱逐舰”“中山舰”“广州舰”和“深圳舰”4艘护航舰艇,分别在其命名城市向公众开放,参加中国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行动四周年纪念活动。在此次海军舰艇开放日89式重机枪有所亮相。

2015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在4日上午在新界地区组织“香江卫士-2015C”联合军事演习。驻港部队此次演习首次对外开放,作为现役主力中国国产作战装备89式重机枪实弹操作也是首次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市民开放。

2022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五集团军某旅在滇西高原开展新年度首次重机枪实弹射击考核,89式重机枪在列。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89式重机枪整体由枪身与瞄准镜等组成,枪身分为机架、枪管、机匣、供弹机等组件,瞄准镜分为白光瞄准镜与微光瞄准镜。机枪系统由重机枪、白光准镜、微光瞄准镜、穿爆燃弹和穿燃曳弹等组成。机枪的枪管与机匣连接采用抽拉式固定栓。机枪供弹机构与枪架均为首创供弹系统采用环形杠杆作为传动机构,枪架采用球形铰座结构,摇架和托架为一体化设计,高低机和方向机可以同时紧定,结构简单,体积小,操作方便。

动作原理

89式重机枪采用了管退与导气式混合的自动方式,采用这种混合自动方式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减小枪身的后坐冲击力,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重量。

部件设计

枪管与机匣

89式的枪管与机匣连接采用抽拉式固定栓可快速进行装拆,而且只有固定栓装到位并合上供弹机后才能射击确保使用安全。供弹机构与枪架均为首创供弹系统采用环形杠杆作为传动机构,使用方便排除故障容易。

瞄具

白光瞄准镜体积小,重量轻,高平射瞄准转化迅速,校正方便;微光瞄准镜性能优越,作用距离远,瞄准精度高,在无月光星空条件下,能识别350米距离上的单个士兵及800米距离上的轻型装甲目标。

枪架

枪架采用球形较座结构,摇架和托架为一体化设计,高低机和方向机可以同时紧定,结构简单,体积小,操作方便。

弹药类型

89式重机枪可以使用穿甲爆炸燃烧弹和穿甲燃烧曳光弹,前者集穿甲、爆炸、燃烧多种作用于一身,可以对付各种轻型装甲目标,还可以反武装直升机和近程反弹道导弹,在800米距离上可穿透10毫米/30°钢板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后者融穿甲燃烧和曳光功能于一体在有效射程内能穿透15毫米/45°钢板。

技术数据

资料来源:

问题与优化

89式重机枪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多年使用和院校的教学实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连发射击精度不高和精度下降;二是故障率增高,三是功能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

连发射击精度不高和精度下降

89式重机枪连发射击精度较差、射弹散布较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枪架重量轻,弹性变形大。该枪采用弹性枪架,射击时,枪架受力大,使枪身轴线产生转角,射击第二发弹时,枪身还没有完全恢复到发射时的射角,从而减低连发射击精度。二是枪管与机匣结合处间隙较大。该枪在结构上采用了枪管连接座导棱与机匣连接体导槽的连接方式。射击时,导棱相对导槽往复运动,产生剧烈磨擦,再加上枪管分解结合的操作,致使导棱与导槽结合处间隙增大,最终导致枪管在机匣上产生径向松动,不仅改变了起始位置的瞄准线,还增大了点射和连发射击散布,也影响单发射击精度。

改进措施

对于连发射击精度不高和精度下降的改进措施而言,一是改善枪架的结构刚度。通过改变枪架架杆的结构尺寸,如架杆的长度、壁厚、截面宽度和高度等参数来改变固有振动频率,进而调整武器的稳定射频与结构固有振动频率之间的匹配关系,增加武器的动态稳定性。二是改善枪管与机匣连接结构。将刚性材料镶嵌在机匣内,增加耐磨性和匹配性,提高连发射击精度。对已经列装的武器采用陶瓷复合镀层工艺修复,在枪管连接座导棱与机匣连接体导槽的配合处,用陶瓷复合镀层以排除间隙,提高射击精度和增加耐磨性,延长武器使用寿命。

故障率增高

故障率增高、可靠性降低是89式重机枪存在的主要问题,常出现的故障主要有:滑机(当松开扳机后,射击应该停止。而出现滑机故障时,射击不会停止,直到弹链上的弹打完)、不退壳、部分机件容易断裂等。

滑机故障

滑机故障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击发阻铁和枪机框待发卡槽的待发面磨损。89式12.7重机枪是采用扳机控制击发阻铁运动,利用击发阻铁将活动机件扣在后方成待发状态。射击时,击发阻铁与其相扣合的零件要产生撞击和摩擦,特别是当击发阻铁与活动机件扣合时,撞击载荷很大,因此,击发阻铁和枪机框待发卡槽的待发面很容易磨损。

改进措施

对于滑机故障的改进措施而言,方法一是在不改变原有击发机构的基础上,击发阻铁和枪机框待发面设计上选用耐磨性和强度更高的材料,并进行特殊处理以提高其强度和耐磨性,确保发射机构和枪机框在射击过程中能够承受较大冲击力,确保射击过程中动作可靠。方法二就是改进击发机的结构。要从根本上消除滑机故障的产生,就要对89重机枪的击发机构进行重新设计,以提高其可靠性。

不退壳故障

射击过程中,常有活动机件后坐不到位,造成不退壳故障的发生。经检查,气体调节器安装正确无烧蚀,抓弹钩和抛壳挺无损坏,弹膛没有脱铬和锈蚀,机匣内没有油污和灰尘。究其原因:一是枪机在后坐的过程中,机头上的闭锁凸笋与机匣上的导棱发生碰撞,致使导棱磨损出现碰伤,阻碍活动机件向后运动。二是枪机框上的导棱与机匣上的导槽配合不当,机匣上导槽面磨损严重,出现毛刺,增大活动机件后坐时的阻力,导致后坐不到位。

改进措施

对于不退壳故障的改进措施而言,对碰伤和毛刺,可送到修理所进行修理。但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进行改进。一是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装配误差,保证武器在实弹射击剧烈振动下,活动机件能够平稳顺利灵活的运动。二是对容易发生碰撞和磨损的面进行强化处理,如陶瓷复合镀层工艺,以增加机件的耐磨性。

其他不足与改进

改进击发机构

89式重机枪只有连发射击模式,给实际使用中造成诸多不便。在训练与考核过程中往往需要单发射击,如在射效矫正和实弹考核时都需要单发射击。目前,实现单发射击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弹链上空一节装一发弹,这样射击下一发弹时,需要重新装填,会对弹链造成损伤,也浪费宝贵的训练时间;二是拉枪机向后到定位,将子弹直接放入枪膛内,这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也不符合操作规程。因此,建议改进击发机构,增加单发射击模式,实现既可单发射击,也能连发射击。

改进枪与镜连接

作战中,要求班组支援武器在进行火力支援时快速射击,但有时快不起来,原因是瞄准镜与机匣结合采用螺栓固定式,安装时因紧固螺钉圈数多而耗时。瞄准镜安装在枪上后,射击过程中因震动大而易松动,松动后需要重新拧紧,从而影响射速。建议改进瞄准镜的安装和紧定方式,最好采用燕尾槽式。

发展火控系统

89式重机枪仍停留在目测和利用瞄准镜概略测距的方式上,不能完全转化为精确打击,导致枪弹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战斗效能。建议发展简易火控系统,使重机枪能以最快的速度发现目标,以最短的时间完成瞄准射击,以最少的弹药毁伤目标,从而成为全天候作战、精确打击的班组支援武器。

同类武器

美国M2HB重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士兵发现,重机枪对战场上的新需求,于是启动新型重机枪的研发。美国枪械设计师约翰·勃朗宁在M1917机枪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温切斯特武器连发公司则专门研发了.50口径的12.7毫米子弹,最终M2式重机枪在1921年完成设计定型,并初步命名M1921重机枪,随后又正式命名为勃朗宁M2重机枪。起初M2看起来就是个大一号的M1917,其连发机制依然是反冲操作原理,只不过将原先的独立小握把改成双握把,并增加了一个用以防止走火的阻铁。随后的10多年里,M2一直在改进之中,先是采用气冷枪管舍弃掉水冷气筒,这也使得其枪管变薄,不能长时间持续射击,为了保证火力的延续性又配置了重枪管,并命名M2HB。

苏联NSV式重机枪

NSV式重机枪在1971年推出,用于取代苏联红军的DShK重机枪,1972年正式装备。NSV获很多国家特许生产,如波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印度保加利亚等。NSV机关枪大量采用冲压加工与铆接装配工艺,既简化了结构,又减轻了全枪重量,生产性能也较好。在恶劣条件下使用时,NSV比DShKM的动作更可靠。NSV口径为12.7mm为苏俄军队中口径第二大的机枪。枪口两侧为弹药箱。NSV采用不可散的钢弹链,单程供弹。弹链每10发一节,两节之间通过枪弹相连。标准的供弹机构是右侧供弹,但可更换成左侧供弹。带提手的弹链箱可装50发弹链。

中国W85式高射机枪

W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高射机枪。在1985年设计定型,W就是外贸的意思,W85式高射机枪和85式高射机枪是完全不同的,而外观上也有较大差异,例如枪管和机匣的造型。W85的设计对54式高射机枪有继承,但在具体设计上有许多差异,而且重量要轻得多。1985年式12.7mm高射机枪是在中国自主研发的1977年式12.7mm高射机枪的基础上,根据部队反馈进一步改进研制的产品。

总体评价

201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开放日活动,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国社上校在展出的护航特战装备中称赞中国国产89式重机枪,表示其具有精度高、射程远、射速快等特点。(陈国社上校 评)

89式12.7毫米重机枪的研制成功以及所展示的优良战术技术性能,开创了中国轻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即便与世界上同类型的名枪相比,主要性能指标也名列前茅。(《兵器知识》刘伟 评)

中国自行研制的77式与85式12.7毫米大口径机枪,在减轻武器的重量、提高部队的勤务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础上,QJZ89式12.7毫米重机枪系统又进一步在减轻重量、提高机动性上做出努力,并采用了许多创新设计,使该武器系统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兵器知识》吴光宁 评)

参考资料

俄媒详解解放军九大步兵武器 95式步枪未上榜(图).中国新闻网.2024-03-30

89式重机枪开火:这动静也太大了!.网易军事.2024-04-11

我军上校大赞护航88式狙击步枪和89式重机枪.环球网.2024-04-11

中国武器叱咤全球:名扬海外的中国重机枪.光明网.2024-03-30

同时代伙伴已进博物馆,为何M2重机枪服役百年仍然是一线装备?.百家号.2024-04-11

新闻背景:驻港部队“香江卫士—2015C”联合军演参演主要装备.人民网.2024-04-11

QJZ89式重机枪 .枪炮世界.2024-04-11

NSV-12.7机枪.枪炮世界.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