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自然银

自然银

自然银是自然界中产出的自然金属元素矿物,和钌(Ru)、(Os)、(Rh)、(Ir)、钯(Pd)、铂(Pt)、铜(Cu)、金(Au)等同属d型元素,拥有典型金属键,原子呈最紧密堆积,拥有等轴粒状和六方板状晶形。自然银中通常含有金(Au)、铜(Cu)、汞(Hg),小概率含有少量铂(Pt)、锑(Sb)、铋(Bi)等元素。

自然银常呈树枝状、不规则细粒状和较大块体,少有晶体形态,本身颜色与条痕都是银白色,但因与空气中的硫反应,表面常生成灰黑色的硫化银,条痕是光亮的银白色,断口为锯齿状,有金属光泽,硬度为2.5-3之间,比重是10.1~11.1,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延展性极佳。

自然银常出现于热液矿床或硫化物矿床氧化带的下部,产于中、低温石英方解石重晶石矿脉中。自然银并非银的主要来源,银主要是从辉银矿等含银矿物中提炼的。

简介

概述

自然银主要见于一些中低温热液矿床。呈现显微粒状地分布于铅锌热液矿床的硫化物中。它的富集往往见于所谓Ni-Co-U-Bi-Ag碳酸岩脉矿床,与钴砷化物、银的硫盐矿物、自然铋沥青铀矿等共生。此外,含有机质的方解石脉内常有自然银的富集,在其成分中往往含汞。外生成因的自然银见于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其成因类似于外生成因的自然铜。自然界最大的银块于1875年在撒克逊尼亚的福莱堡地下300公尺深处发现,重量为5000公斤。智利曾发现过重1420公斤的片状自然银。

理化特性

化学主要组成:成分中常含有Au、Cu、Hg等。

类别:自然化学元素金属元素-自然铜族。

晶系和空间群:立方晶系,Fm3m。

晶胞参数:a0=0.4077nm。

形态:单晶呈立方体和八面体或两者的聚形,但极少见。集合体成树枝状、不规则薄片状,粒状和块状。

颜色:新鲜断口呈银白色,但表面往往呈灰黑的色。

鉴定特征

(1)溶于硝酸熔点低,易溶。

(2)如果暴露于硫化氢气中,银会失去光泽。

(3)热和电的良导体。

(4)以高反射率、均质性、低硬度为特征;以反射色与自然金银金矿区别;以均质性和自然铋区分。

重要产地

(1)挪威的Kongsberg

(2)德国Saxony的Freiberg和Schneeberg矿区

(3)加拿大Ontario的Cobalt和Keeley矿区,以及BritishColumbia的GreatBearLake地区

(4)捷克Bohemia的Joachimsthal矿区

(5)墨西哥Guanajuato和吉娃娃的Batopilas

(6)法国Alsace的Ste.Marie-aux-Mines

(7)美国NewJersey的ProspeckPark、Michigan的Keweenaw半岛、Massachusetts的Butte和Elkhorn、Colorado的Georgetown、CrestedButte、Creede和Aspen、daho的BunkerHill、Arizona的Tombstone,地球合唱团和Bisbee。加利福尼亚州的Calico,CerroGordo。

(8)意大利MonteNarba

(9)苏俄西伯利亚

(10)哈萨克族的Rudnui和Dhezkazgan

(11)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Salida和Mangani

(12)澳洲NewSouthWales的BrokenHill和Cobar

(13)秘鲁的Huancavelica

(14)玻利维亚Potosi和Oruro

(15)智利Copiapo、Huantaya,Chanarcillo和Chanca

(16)西南非的Tsumeb

重要发现

研究人员发现,自然银和含银铁-金合金见于辽宁复县50号金伯利岩岩管和山东蒙阴胜利1号金伯利岩岩管金刚石中。该二岩管金伯利岩均位于奥陶纪,分别起源于200和220km,其金刚石品位系中国所见原生矿中最高者。在所研究样品中,有三颗金刚石含有自然银和含银铁一金合金。其中,自然银包裹体见于Zf-1号岩管,此样品中尚有于金刚石交生的自然银。金刚石中自然银和含银铁一金合金包裹体及金伯利岩中碳化钨的成因应与金刚石中自然铁和碳矽石包裹体的大体相当,至少可推测它们源于富挥发份环境。亦即有少量金刚石来自下地慢或地球深部,远较大多数金刚石的形成深度(\u003e180km)大、与流体关系密切,并且金刚石的形成与固态地核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地慢释放Si、O、C、H、S、KN,B等元素有关,它们是深部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慢流体的原始组成。

应用

用于制合金、焊药、银箔、银盐、化学仪器等,并用于制银币和底银等方面。自古以来,银就作为贵重金属,以货币的形式流通。

而现今的银价格更是高达到近830万每吨。同时银的化合物也是起到很大的作用。银的最重要的化合物是硝酸银。在医疗上,常用硝酸银的水溶液作眼药水,因为银离子能强烈地杀死病菌。而另一种溴化银,因其特殊的感光性,常作照相机的底片感光层。

银矿

概述

自然界中银主要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但是实际却是以化合物的矿存在。有辉银矿、螺状硫银矿、淡红银矿深红银矿、脆银矿、硫铜银矿、硒银矿、角银矿等。常见的多是其硫化矿物(辉银矿),还有氯化矿物(角银矿),及于铅、锌、铁、锰等元素伴生的多金属矿物。

冶炼问题

矿中铅、锌、铁、锰等元素伴生,影响浮现、氰化物和回收过程。因此含银精矿(除自然界的角银矿外)直接化回收率都较低,主要原因是硫化物形态中的银在氰化过程中较稳定,难以与氰根络合溶解,此反应进行缓慢并且是可逆的,需消耗大量的氰化物。焙烧氧化可使硫化物受到破坏,但同时也会造成银的分散损失,相比之下用细菌氧化工艺对此类银矿进行预处理,然后对所得氧化渣氰化提取,可获得理想的回收率。

银在地壳中的含量很少,仅占0.07ppm,在矿物质中也是含量比较的少,所以直接冶炼成本太大,工作量大。

浮选

冶炼银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独立银矿浮选的回收率,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

1、尽可能使银矿物充分解离,提高银的回收率。

2、中弱碱性的浮选矿浆碱度和碳酸钠作浮选矿浆的调整剂,提高银的浮游性。

3、搭配使用黄药与黑药,增强对银的捕收能力。

冶炼方法

主要是银矿石经选冶后,所得到的产品有银精矿、银泥和各种有色金属的含银精矿。对前两者通常采用火法熔离(反射炉、电炉、埚、鼓风炉、闪速炉),或者用湿法冶金分离提取,再行电解精炼;后者主要是在冶炼有色金属过程中,半银富集到阳极泥(主要是铜、铅阳极泥)中综合回收。在我国98%的白银是从各类有色金属矿的冶炼阳极泥中回收的。虽然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下,我国在共、伴生银矿的综合选矿回收方面得到了加强,许多矿山和炼厂重视了银的回收,但是总起来看,选矿技术设备没有重大发展,银的回收率不高。

参考资料

自然元素矿物.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12-21

礦物典藏知識單元.digimuse.nmns.edu.tw.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