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蛇亚科科,所属动物界,属海蛇科,种:约50种,如杜氏剑尾海蛇棘鳞海蛇扁尾海蛇、裂颏海蛇、截吻海蛇长吻海蛇

简介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相关内容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海南岛广西壮族自治区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海南岛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蛇科(学名:Hydrophiidae)包括所有终生生活于海水中的蛇,属于蛇亚目,由远古眼镜蛇属进化而来,本科有15属、约50种。一些分类法中,海蛇科会被归类于眼镜蛇科之下。海蛇科下的蛇类大多有毒,当中更有全球毒性最强的蛇类(贝尔彻海蛇)存在。

目录 1 特征

2 地理分布

3 分类

4 毒性

特征

海蛇亚科躯干后部略侧扁,尾部扁平如桨,善游泳。头部偏小,体形不大,少有长逾2米。但根据一些化石迹象表示,远古时期曾存在长达十几米的大海蛇。有从头延伸至尾的肺,也可用皮肤呼吸。海蛇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启闭,吸入空气后,可关闭鼻孔潜入水下达10分钟之久,可下潜数十米。海蛇身体表面有鳞片包裹,鳞片下面是厚厚的皮肤,可以防止海水渗入和体液的丧失。舌下的盐腺,具有排出随食物进入体内的过量盐分的机能。其天敌有海鹰等肉食性海鸟,以及部分鲨鱼。

地理分布

海蛇亚科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中,大西洋中没有海蛇。东太平洋有长吻海蛇分布,剑尾海蛇则大多分布于暗礁当中。中国有海蛇19种,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浙江省山东省、辽宁等省的沿岸近海。常见的有青环海蛇环纹海蛇小头海蛇海蝰平颏海蛇和长吻海蛇等。

分类

海蛇分两栖海蛇和水栖海蛇两大类。扁尾海蛇属于前者,需要上岸在海滨沙滩上产卵,任其自然孵化。后者则是卵胎生,每次产下3到4尾20到30厘米长的小海蛇亚科。在繁殖季节,海蛇往往聚拢一起,形成绵延几十千米的长蛇阵,有时浮满整个港口。

毒性

扁尾海蛇属 Laticauda sp.海蛇和眼镜蛇属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是具有较短的前沟牙的毒蛇,所有海蛇都有剧毒。海蛇毒液为无色或淡黄色粘稠液体,与陆地蛇毒性质相似,但毒性远远强于一般陆地蛇毒,属于最强的动物毒。有的种类的毒性强度是响尾蛇的十倍以上,钩嘴海蛇毒液则是眼镜蛇毒液毒性的两倍,是氰化钠毒性的80倍。海蛇毒性为肌肉毒素。

世界上最毒的海蛇亚科贝尔彻海蛇,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阿什莫尔群岛的暗礁周围,按照单位容量毒液毒性来讲,其毒性是眼镜王蛇黑曼巴蛇的10倍。

海蛇咬人没有剧烈感觉,有时还无痛无水肿,所以很难发觉。各种症状开始时都很轻微,但会逐渐恶化。逐渐导致吞咽困难、全身瘫痪等症状,严重的可在数十分钟内死亡。人类极少受到海蛇的主动攻击,往往是因为渔夫捕捉或潜水员不慎踩上海蛇导致。有经验的潜水员可以捕捉海蛇玩耍。

海蛇科

巨环海蛇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爬行纲 Reptilia

目:有鳞目 Squamata

亚目:蛇亚目 Serpentes

科:海蛇科 Hydrophiidae

剑尾海蛇属(Aipysurus)

(Amydocephalus)

棘鳞海蛇属(Astrotia)

棘眦海蛇(Acalyptophis)

裂颏海蛇属(Enhydrina)

(Ephalophis)

(Hydrelaps)

海蛇属(Hydrophis)

截吻海蛇属(Kerilia)

(Kolpophis)

平颏海蛇属(Lapemis)

海蝰属(Parahydrophis)

长吻海蛇(Pelamis)

(Thalassophina)

(Thalassophis)

扁尾海蛇属(Laticauda)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