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体病是由鹅包柔氏螺旋体引起鹅的一种由蜱传播的容易复发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称包柔氏病。其特征是发热,精神沉郁,厌食,头部发,腿软,逐渐麻痹,排出浆液性绿色稀粪,肝、脾显著肿大,内脏出血等。

正文

螺旋体病是由鹅包柔氏螺旋体引起鹅等家禽和野禽的一种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以发热、腹泻,肝、脾肿大,坏死为临床病理特征。本病具有高度的死亡率,病禽发病后引起大批死亡。

病原及流行特点

病禽和死禽及其排泄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易感禽与病死禽及其排泄物接触,常容易发生传染,亦可以通过节肢动物门和蚊子以及禽螨的叮咬传播疾病,但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波斯锐缘蜱鸟纲自然感染疾病,常通过蜱的刺引起疾病的传播。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温暖、潮湿的季节多发。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12天,死亡率为33%―77%.发病家禽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精神欠佳,缩颈垂翅,羽毛松乱,发热,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嗜睡口渴,腹泻,排出大量的绿色粪便或伴有白色尿酸盐稀粪,并迅速消瘦,贫血,体重明显下降,神经麻痹,出现瘫痪,最昏迷衰竭死亡,病程4―5天。极少数病禽可以耐过慢慢康复。

防治措施

消灭中间宿主和传染媒介――波斯锐缘蜱及蚊子和禽螨,常用0.5%马拉硫磷浸浴可以控制幼蜱,也可用溴氢菊脂25―50毫克/升溶液进行喷洒、刷点,或用拟除虫菊类杀虫剂粉剂喷涂体表羽毛,均可杀灭禽体表的蜱。在流行地区避免将有蜱寄生鸟纲引进到健康禽群。对发病家禽应用对本病敏感的抗菌素,如青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在国外在研究者已试用螺旋体灭活疫苗,对8―10周龄的家禽进行免疫接种,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