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寻梦》是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1日出版的书籍。

内容简介

包括:1912年:梁启超在北京的演讲;中国记者笔下的巴黎和会;1933年:“新年的梦想”;1933年:《东方杂志》的宪法讨论等

作者简介

傅国涌,独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乐清市,现居杭州市,1999年以来在《南方周末》、《文汇读书周报》、《书屋》、《随笔》、《东方》、《老照片》等报刊发表文章100多万字,著有《金庸传》、《百年寻梦》、《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笔底波澜一一百年言论史的一种读法》、《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偶像的黄昏》、《文人的底气》、《民国年间那人这事》、《过去的中学》、《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历史深处的误会》、《主角与配角》、《发现廿八都》、《脊梁——中国三代自由知识分子评传》等。

媒体推荐

百年中国,多少悲壮剧,前人创造了历史,却又多少被遗忘。傅国涌勤奋博学,“百年寻梦”,“追寻传统”,“笔底波澜”,为后人找回财富,激人奋进。

(原中宣部新闻局局长 钟沛璋

傅国涌在尘封的史料中勤奋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国不少历史真相,以新的视角给读者新的启发,实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袁伟时

在我看来,在一代年轻的学人中,傅国涌是非常优秀的一位。他的文章带着他特有的思想光彩,正在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新宇

傅国涌钩沉半个世纪前中国知识界、新闻界旧人旧事的文字,我在今天读来却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动,这种感受的复杂真切远过于读《世说新语》。

(《南方周末》编辑、杂文家 鄢烈山

傅国涌的文字之所以可信,在于他的理性、道义和人格力量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在一个弯弯曲曲的年代,傅国涌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崔卫平

傅国涌的写作堪称独树一帜,他总将庞杂的史料钩沉与高度的现实关切水乳交融,平静的史家调子里,暗淌着壮怀激烈的焦灼与隐痛。他使用史料的方式是轻柔自然的,没有学问家的卖弄和僵硬;语言也是简洁温暖的,以确切为限但绝不粗陋。

(评论家 李静)

作品目录

第一辑

1912年:梁启超在北京的演讲

中国记者笔下的巴黎和会

1933年:“新年的梦想”

1933:《东方杂志》的宪法讨论

鲁讯逝世之后

1944年:一个新闻记者眼中的延安市

——读赵超构延安一月

竺可桢费巩“失踪”之后

——读《竺可桢日记

百年寻梦

——重读章乃器王芸生的梦

“清算豪门的时候到了”——读重庆市《世界日报》

傅斯年的泪为何而洒?

黄炎培:从“傲尽风霜”到“改造作新人”

第二辑

蔡锷袁世凯

“三怪杰”与“三小人”

胡政之与1916-1920年的《大公报

语丝》与《现代评论

——以“三·一八惨案”事件发生后为例

戈公振与《中国报学史

胡适与胡政之的通信说起

一个经济学家眼中的蒋介石

——读《何廉回忆录

第三辑

沈曾植:“不知何处是故乡”

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

冯自由:“白头宫女谈天宝

千秋功罪:话说周作人

蒋梦麟:“临难毋苟免”

王云五:“牛马骆驼之精神”

王世杰:呼唤法精神

蒋廷黻:“开山的人”

叶公超:一道已逝的风景线

后记

厦门大学书籍

本书是傅国涌近年来历史随笔的最新结集。他将多年来对民国史的解读与反思所得凝聚其中,从一个个新鲜而别致的角度进入,试图展现一幅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民国画卷,以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重走中华民族从传统到现代的风雨征程,其观点新颖犀利、针砭时弊。百年长卷,读来令人激愤、令人叹惋,令人沉思。

作者傅国涌,1967年生,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主要著作有:《金庸传》《叶公超传》《历史的误会》《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

前言: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心灵

第一辑

1921年的中国

三·一八惨案”之后: 《语丝》和《现代评论

1933年:“新年的梦想”

1933年:《东方杂志》的宪法讨论

鲁迅去世之后

1944年:一个新闻记者眼中的延安市

百年寻梦

傅斯年为何下泪?

第二辑

魂兮归来,陈天华

风萧萧兮易水寒——黄花岗九十年祭

孙中山的历史性遗憾

一个经济学家眼中的蒋介石

为雷震造一个铜像

免受恐惧的自由

蒋经国处理“美丽岛案”的决策过程

第三辑

废除科举百年祭

张元济力倡“中华民族的人格”

重要的是超越“平反”意识

“羊性”、“狼性”与心中的“鬼子”

中国企业家的本土传统在哪里?

百年转型中的公民教育——以商务印书馆的公民教科书为例

教育,永远面向未来

第四辑

美丽的“五月花号”

遥望新大陆

拒绝王袍加身

乔治·华盛顿告别政坛之后

权利,而不是权利——我理解的亚当·米奇尼克

哈维尔的意义

后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