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于1984年,主产于丹州镇、秋林镇、牛家佃乡、交里乡、云岩镇、新市河乡、阁楼镇、壶口镇等乡镇。全县从事苹果生产的农户达19779户,占总农户的80%以上。由于宜川地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海拨高,所产苹果个大、色艳、质脆、味浓、无污染、耐贮藏,在省市果品评优会上先后有14个品种39次获奖。
宜川苹果先后获得中国杨凌农业博览会后稷金奖、中国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优质苹果金奖等10余项殊荣,宜川县被授予“全国现代苹果产业30强县”、陕西省果业强县等称号,“最红、最甜、最脆的苹果在宜川”成为海内外消费者的普遍共识,宜川苹果畅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并成功打入加拿大、俄罗斯、美国等国际市场,苹果已经成为展示宜川形象的“金名片”。
食品简介
宜川苹果素以色、香、味俱佳著称。它品质优良,果形优美,个大均匀,果面洁净,色泽艳丽,肉质脆密、酸甜适口、风味浓郁;宜川苹果含糖度大于15%(高于外地苹果2%~3%),硬度大于7.0kg/cm(硬度适中);耐贮藏,土窑洞中可存放至翌年4~5月,储存保鲜期可达一年以上;宜川苹果居全国同类苹果之冠,誉满四方。
分布地区
陕西宜川,地处壶口瀑布之滨,革命圣地延安市的东南部;县域国土总面积2983.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9.9%;辖5镇7乡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202个村委会,11.8万人。
陕西宜川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9.2℃,年均日照2552小时,辐射总量达123.6千卡/平方厘米,4~9月日照1373小时,年均降水量622毫米,海拔1100米左右,光照紫外线强烈,旺长着色期的6~9月,日照率达56%,是日照高值区,有利于苹果的光合物质积累和运转,对苹果栽培具有优势。宜川无霜期180天,冬少严寒,夏无酷热,4~10月,历年平均气温在16.3℃,6~8月20.9℃。全生育期昼夜温差最高月12.6℃,最低月9.5℃。有效生育期的4~10月,平均10.7℃,有利于苹果栽培和糖分的积累。苹果生育期的4~9月,约需降水540毫米。宜川县4~9月降水为507.1毫米。
不足之处是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月,但由于黄土蓄水性好,不均性降水,可通过土壤容蓄调节使用,形成苹果栽培优势的供水条件。宜川属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黄土层厚达80~220米,质地中壤,通透性强,水肥供需协调,含有机质1%左右。土壤属中性偏碱,为苹果栽培的优良土壤。因此,早在60年代,科学家们就确认渭北沟壑丘陵区是陕西苹果地理气候资源带。80年代,在全国苹果气候区划中,宜川县被列为中国著名的黄土高原优质高产区,为中国少有的苹果优生气候区之一,是中国发展优质苹果的理想地区;日照充足,紫外线强烈,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病虫害少,因而果实着色鲜艳,含糖量高,香味浓厚,品质优良,耐贮运,具有特殊的商品价值和经济价值。这就是宜川苹果优质高产的重要原因。
发展历史
宜川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栽植苹果,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8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发展。1985年秋,党湾乡庙儿梁村人先行一步,全村 8户42口人发展苹果152亩,1992年创造了苹果人均收入上万元的省际记录。目前,以苹果为主的果业面积占到了总耕地面积90.1%,果业生产真正实现了跨越发展。2007年陕西省两次果业工作会议在宜川县召开。2008年“打造陕西果文化、春华秋实果区行”启动仪式在宜川举行。
食品特点
作为陕西的著名特产,宜川苹果营养丰富,价值较高。它含水分85%左右,糖16.2%,DL-苹果酸0.38%~0.63%,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除生食外,还可熟食、腌制、干制、烤制,以及加工成罐头、蜜饯、果酱、果糕、果脯、果汁、果酒、果醋等佳品供人们享用。
宜川苹果的质量,为什么能在全国夺魁?苹果喜欢气候凉爽干燥、土壤深厚、排水良好、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环境。生长的适宜条件是,年均气温7~15℃之间,生育期间的4~9月,日照1100小时以上,年降水量500~800毫米,海拔1000米左右。
果业规模
宜川县果业面积35万亩,其中苹果25万亩,梨0.8万亩,花椒5.5万亩,核桃3.5万亩。形成了东部梨,南部花椒、核桃,北部苹果为主的产业格局。
宜川县建成8万亩绿色苹果生产基地,1万亩绿色苹果出口基地,认证有机苹果基地1万亩,GAP0.8万亩。2011年宜川果业总产量39万吨,产值11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12500元,果业也成为果农致富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