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臣路
信臣路位于卧龙区,自长江路至S103改线,全长1450米,规划红线宽度60米,双向六车道,为纪念南阳历史上受民众爱戴的治水名臣召信臣而命名。
历史背景
南阳郡,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建设的传统,早在汉代就兴修了召父渠、六门堰、马渡堰、上石堰、玉池堰、黑龙堰、白马堰、豆城堰、沙堰、三朗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可灌溉大片良田。据水利部门统计,我市古代大型水利工程有数十处,其中召父渠、六门堰、钳卢陂等在历史上更是赫赫有名。历史,还记下了召信臣、杜诗等为南阳市水利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代名臣。
西汉末年,“民多冤结,州郡不理”。公元前48年,召信臣守土南阳,他认为,国家兴盛须以农业为本,他亲自“劝民农桑,去末归本”,并且身体力行,“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使“民得其利,蓄积有余”……
南阳市水利局水利专家杨文磊介绍,召信臣深知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他绘制成一幅水利施工图,然后组织民众按图兴修引水渠堰。召信臣在任期间“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效益显著的南阳灌区。
明嘉靖《南阳府志》载,召信臣主持兴建的水利工程除召父渠外,还有今宛城区境内的马渡堰、上石堰、玉池堰;唐河县境内的黑龙堰、白马堰、豆城堰;新野县境内的沙堰;邓州市境内的六门堰、钳卢陂、下默河堰、三朗堰……
南阳郡学者逵富太说,召信臣在南阳郡任职期间,还禁止婚丧大办,并严惩贪官,南阳郡社会安定,罕见盗贼狱讼之事,郡中之人无不努力耕稼力田,“正是因为召信臣对南阳郡的水利设施和农业生产有着特殊贡献,所以受到南阳百姓的拥戴,被誉为‘召父’”。
《汉书》中,两次将召信臣列为西汉“治民”的名臣,说明当时召信臣已声名卓著;清代齐召南称召信臣“对南阳的贡献足以和李冰对四川省(修都江堰)、史起对邺县(引漳灌溉)的贡献相媲美”。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父母官”起源南阳郡
在召信臣之后,时隔不足百年,南阳郡百姓又幸运地遇上另一位爱民如子的太守——杜诗。公元31年,杜诗守土南阳,他一上任就“诛暴立威”,使“政治清平”,同时减少郡内百姓的徭役。
“南阳郡在东汉时期是全国的冶铁中心之一,杜诗总结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经验,‘造作水排,铸为农器。’”逵富太说,水排发明后,利用水排铸造出大量优良的农业工具,为发展南阳郡的农业创造了便利条件。
杜诗在召信臣之后,继续率领郡内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郡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自此,“父母官”成为百姓对州、县官的尊称,并广传后世。
为昭彰前贤,南阳郡百姓自发募捐在城内修建了“二太守祠”,俗称“父母祠”;后又在南阳知府衙门门前修了两座牌坊,东边为“召父坊”,西边为“杜母坊”。现今南阳城内仍有召杜巷。
数百年来,每逢节日,南阳市民众都会焚香礼拜,纪念“召父杜母”。正可谓有诗曰:“西汉翁卿东汉诗,南阳太守南洋祠。莫期捐俸惩官贵,问暖嘘寒却是谁?”
召信臣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西汉初元至竟宁年间(公元前48—前33年),因明经甲科而成为郎官,补授谷阳长。后被荐举为高第,升迁为上蔡县长。他为官视民如子,所到之处都为民众称颂。后越级提拔为零陵知府,但因病免职归田。以后起复征辟为谏大夫,调任南阳郡太守。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