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交友论

交友论

《交友论》,作者是利玛窦。描述的是书中收入了古罗马西塞罗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伊拉斯谟等人论友谊的格言上百则。也有利玛窦根据他对中国人的思想了解而编写的内容。这部作品是送给郡王的儿子建安王,即干斋子的礼物,深得明朝当时士大夫的赞赏。

简介

1595年,到达南昌市以后,利玛窦就将《交友论》分赠当地的达官贵人。“这部《交友论》使我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同时,也使人认识了我们欧洲的作为。这部作品是文学、智慧和德行的结晶。(利玛窦1599年书信)

成书

初到中国

利玛窦被准许进入中国,第一站便是肇庆市,时间在1582年。

为了能够站稳脚跟,顺利地完成传教使命,他必须迎合当地官员、百姓。利玛窦想到一个点子,即打着佛教的幌子,渐渐地与中国人接触,然后接受他的教义。所以,利玛窦在肇庆时,身着僧服,自称“西僧”,以此赢得官员、百姓的信赖。持续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中国文人并非看重佛教。他感到惶恐,以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后来,有一个叫瞿太素的中国朋友告诉他,如果长期以“西僧”的面目示于俗世,会引起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误会甚至反感。

耶稣会的同意,利玛窦及其同仁正式蓄发,脱掉袈裟,换上儒服,见客施秀才礼。此时利玛窦将眼睛紧紧盯住中国传统士大夫,当然包括官员。

撰写新著

利玛窦为了觐见明朝宗室建安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正式用文言文撰写了新著《交友论》。他觉得给建安王送金银财宝以及稀罕之物,不如献上自己的交友主张。利玛窦已经在中国生活10年了,深悟中国文人的交友之道。因此,他为投其所好,闭口不谈宗教,而是滔滔不绝地大讲如何交友,深得当时士大夫的赞赏。

利玛窦的这种交友态度,赢得了中国文人的众口称赞。就连大儒冯应京(1555—1606)都说“西泰子间关八万里,东游中国,为交友业。其悟交之道也深,故其相求也切,相与也笃,而论交道独详……视西泰子迢遥山海,以交友为务,殊有余愧。”

书受青睐

事实上,《交友论》并非利玛窦的原创,而是西圣言语荟萃。利玛窦只是加了一点自己的看法或者为了汉语写作的需要,略加修辞而已。在明末清初重儒家的“四伦”而忽视友谊的伦理体系中,《交友论》无疑是一石激起千重浪,一朵浪花窥见深水。中国的士大夫们完全相信,在遥远的西方确实有一群重视友谊胜似性命的智者,他们对友谊的见解绝对不在中国圣人之下。所以,《交友论》一经面世,多次再版,并被编入多种汉语丛书,渐渐融入中国思想和伦理的宝库。

中国士大夫为什么那么快地就接受了利玛窦的《交友论》呢,应该说,他们的心理状态是比较复杂的,或者是求同存异,或者是对信仰产生了怀疑,或者为了满足猎奇的心理需求。你想想,利玛窦进入中国已经十几年了,传教不成功,科技成了玩偶,唯独这《交友论》大行其道,这本身就值得深思和玩味。

正因为《交友论》的反传统,才让那些按照惯常思维行事的中国士大夫们耳目一新,并得到他们的青睐。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