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紫蝶,学名:Sasakia charonda,为大型蝶种,该蝶色彩美丽,十分惹人喜爱。在日本被选定为国蝶,被称为“大紫”或“オオムラサキ”。在韩国,它被称为“왕오색나비”,意为“五色蝴蝶之王”。

形态特征

翅展约为80~110mm。体型巨大,翅表具深蓝色金属光泽。

成蝶前翅外观大致呈现三角形,外型稍微横长。后翅卵圆形,外观接近三角形,外缘呈轻微锯齿状。雌蝶翅形较为宽圆。

雄蝶前、后翅表底色为灰黑色,翅基部位约占整个翅面二分之一为带有金属光泽的蓝紫色,各翅室有一至三枚白色斑纹。前翅第1室翅基部位有一细长白斑,后翅肛角部位有一小型橙色斑。翅下大部为淡绿色,前翅深褐色区具白色斑点。雌蝶翅表色泽花纹与雄蝶相似,但翅表不具蓝色金属光泽。雄性的翅膀展开时平均为50毫米(2.0英寸),雌性为65毫米(2.6英寸)。

分布范围

原产于古北界的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陕西省河南省、湖北、浙江省、台湾。此外,也分布于越南北部。

栖息环境

幼虫平时停栖于寄主植物叶片丝座上,冬季会爬行至寄主植物根部附近落叶堆中静止越冬。成虫活动范围介于海拔1000~1500米的山区。常见于森林的上层树冠,只在下来觅食或寻找盐源时才会下来。

生活习性

成蝶飞行快速。喜欢活动于茂密树丛间,喜吸食树干流出发酵汁液或腐熟落果汁液,长可见混杂于其他多种蝴蝶中。寄主植物为榆科朴树,包括日本榆、日本朴和中国朴。天敌为蜘蛛螳螂青蛙差翅亚目、鸟类及蜥蜴等。由于飞行快速,天敌捕捉不易,但常常忘我的吸食树干流出汁液,忽略周遭危险。

该种生活史一年一代,冬季以幼虫越冬,夏季才可见到成蝶活动。

生长繁殖

卵:为底部稍微扁平之圆球形,表面有明显纵脊,呈淡绿色。卵期约为5~6天左右。天敌为各类卵寄生蜂、蜱等节肢动物门

幼虫:终龄幼虫体呈长筒状,头顶部位有一对“Y”字形分叉角状突出,腹节末端有尖细,有一分对合并之突出物。

终龄幼虫头部绿色,头顶角状突出分叉末端为绿色或黄褐色。幼虫体呈绿色,体表密生黄色细小疣点,各体节体侧气门线附近有一不明显黄色斜纹,躯体背方有三对黄色三角形鳞片状突出物,气门为淡绿色。

终龄幼虫体长约为58~65mm。

冬季越冬幼虫会爬行至寄主植物根部附近落叶堆中静止越冬,而生长期间之幼虫平时停栖於寄主植物叶片丝座上。

天敌为寄生蜂寄蝇科小茧蜂、椿象、蜥蜴及鸟类等。

该种生活史一年一代,冬季会以幼虫越冬,幼虫期长达半年以上。

冬季越冬幼虫会爬行至寄主植物跟部附近落叶堆中静止越冬,而生长期间之幼虫平时停栖于寄主植物叶片丝座上,外观拟态蛞蝓,藉以混淆多数天敌之耳目。另外幼虫头部长有著生小刺之角状突起,当遇到骚扰时会左右扭动头部,防御各种捕食性天敌。

蛹:蛹体外观侧扁,接近叶片状。头部前端有一对短角状突起,中胸背方隆起不明显,腹部末端梢为弯曲。

蛹体底色呈淡绿色,头部前端之角状突出物末端为黄色。中胸至腹节末端中央背线部位有一淡黄色纵纹,翅芽、胸节及腹节皆有绿色斜纹,模拟叶脉纹路,气门为黑色。

蛹体长度约为38~43mm。

蛹期约为20~30天,视温度而定。

老熟幼虫化蛹于隐蔽之植物丛间,外观拟态植物叶片,藉以躲避天敌。

蛹期天敌为寄生蜂胡蜂科姬蜂及各种真菌等。

成虫:寿命约为 2~3 个月。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台湾《野生动物保育法》:濒临绝种(保育级别)。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种群趋势未知。

大紫蛱蝶曾遍布台湾北部,就连平地的台北市万华区新北市三峡地区的草丛间,都能随处见到大紫蛱蝶追逐、采蜜的踪迹,但因其雄蝶背翅在阳光照射下,会散发出蓝紫色的金属光泽,遭到职业捕蝶人滥捕贩售牟取暴利,如今只剩下北横公路沿线巴陵、角板山的尖石与五峰一带,还有零星种群。

大紫蛱蝶每年仅一个世代,而且生长速度缓慢,而幼虫赖以越冬的落叶层遭人为无情破坏,可能已导致台湾大紫蛱蝶的断代危机。

大紫蛱蝶野生种群锐减,生态面临严重威胁。建议设立“大紫蛱蝶自然公园”,由当局与民间共同保护此种美丽的蝴蝶。

亚种分化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