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菇科,为蛇菇科植物红冬蛇菰的全草,一年或多年生寄生内质草本,高10~15厘米。一般寄生于林中木本植物的根上,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中南地区。有清热,解毒,醒酒之功效。

形态特征

蛇菇一年或多年生寄生内质草本,高10~15厘米。

茎为块状球形,粗厚肥大,不规则分裂,淡黄褐色,具淡白色星状小突起;花茎粗壮而直立,红色,由块茎顶端抽出,高8~12厘米,径1~1.5厘米。

叶螺旋互生,着生于花茎上,退化,呈鳞片状,卵形、阔卵形或狭卵形,橙黄色。

花单性,雌雄异株,为顶生内穗状花序;花小形,无数,栗色,密集于序轴表面;雄花的花被4~6瓣,深裂,雄蕊4~6。

花丝连合为单体雌花无花被,雌蕊1,子房椭圆形,有柄,1室,1胚珠。

坚果

花期6~7月。

生长环境

寄生于林中木本植物的根上。

分布范围

分布我国中南、西南部。

主要价值

【葛的功效介绍】:

葛蕈 (《纲目拾遗》)

1.《纲目》:葛花菜,诸名山皆有之,惟太和山采取,云乃葛之精华也。秋霜浮空,如芝菌涌生地上,其色赤脆,盖蕈类也。

2.《纲目拾遗》:葛花菜,名山皆有,亦产高州市。《粤志》,高州多种葛,雷州人市之为XIGU。

【异名】葛乳、葛花菜(《纲目》),葛菌、红血莲(《四川中药志》),螺丝起(《湖南药物志》)。

【汉语拼音】ge xun

【来源】为蛇菇种植物蛇菇的全草。

【采集】八月采。

【化学成分】根茎和花的脂质部分中分离出蒲公英甾醇、β-香树脂醇和软脂酸

【性味】苦甘,凉。

①《纲目》:苦甘,无毒。

②《纲目拾遗》:性凉。

③《四川中药志》:味涩苦,性寒,无毒。

【功用主治-葛蕈的功效】清热,解毒,醒酒。

风热疹,肺热咳嗽吐血,血崩,痔疮。

①《纲目》:醒酒,治酒积。

②《纲目拾遗》:解肌热,散风火及阳明风热癍疹。

③《四川中药志》:清肺热,解热毒。

治咳嗽吐血,血崩及痔疮肿痛。

④《湖南药物志》:指生蛇头,小儿阴茎肿,捣烂敷患处。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炖肉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肺热咳嗽吐血:葛菌、肺筋草、鹿衔草、岩白菜茅根、狗地芽根。

炖肉服。

(《四川中药志》) ②治肠风下血:葛菌、老君须、棕树根。

煎水去药渣,取药液炖黄蟮服。

(《四川中药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