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福仁,生物统计学家,玉米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毕生从事生物统计与作物田间试验技术的教学工作,是中国这一学科的主要倡导者与传播者之一。较早开展玉米育种和栽培研究,是中国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培养了大量的农业科学专门人才。
人物生平
范福仁,1909年12月29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今锡山区)堰桥镇的一个中医家庭。姐弟5人,父亲行医,母亲持家。6岁丧父,虽有薄产,生活艰难,故自小懂事,天资聪慧。由于生长在小镇,对旧社会农民劳作之苦、生活艰辛和农业生产技术之落后耳闻目睹,这对于他立志学农和毕生奉献祖国的农业教 育和科学研究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1929年7月他由省立常州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浙江大学农学院农科,一年后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辅系园艺系)。他学习专注,勤奋刻苦,尤喜爱作物遗传育种、生物统计以及英语等课程。
1934年1月,范福仁由金陵大学毕业获农学学士,2月赴宜昌市第二乡村师范学校任教。同年8月经母校推荐进入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技佐,从事小麦抗病育种,做了大量的田间实验、观察记载、鉴定等工作。三年中先后在《农报》、《科学》、《中华农学会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专题介绍国内外育种进展、育种理论知识和小麦抗病育种的研究结果,还与马保之教授合译出版《田间试验原理与实践》。
技术成就
1937年夏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市国民政府内迁,人员疏散,范福仁从南京辗转到柳州广西农事试验场任技正。从1938-1944年,他作为主要主持人致力于玉米引种和杂交育种工作,兼进行蔬菜品种改良。时值抗战期间,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献身农业、振兴中华的雄心不减,长年累月奋战在南方田野,白天冒着酷暑,坚持下地观察、记载、套袋、授粉……,晚上忍着蚊虫叮咬伏案整理记录,考虑试验实施方案或看书学习和写作、编辑……。正是由于他和同事们的这种不畏艰苦的实干精神,使得广西农事试验场成为当时全国玉米育种规模最大、成绩最卓著的单位之一。在此期间,他在《广西农业》等刊物上发表玉米育种研究等论文多篇,翻译或编著出版著作3册,同时还兼任《广西农业》主编之一。此外,他还在广东岭南大学农学院、贵州定番乡政建设研究所等校、所任兼职教授、讲座,讲授生物统计和田间试验技术。1945年1月至1946年8月他受聘到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任教授,讲授生物统计学、田间试验、蔬菜园艺等课程,并开展蔬菜方面的研究。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下半年他北返江苏省,先后在南京市任国民政府农林部农事司科长兼书刊编辑委员与秘书,主要从事编辑和行政管理工作;在上海任农垦管理处专员,专门从事编辑机械农垦杂志。在上海解放前夕,他不为去台湾的相邀和劝说所动,决心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上海战役不久,范福仁于1949年9月应聘私立南通学院农科任教授。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他随南通学院农科搬迁至扬州市,进入新组建成立的扬州大学(1972年改名为江苏农学院,1992年又改名为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任教授、作物遗传育种教研室主任,主讲作物育种学、田间试验技术、生物统计等多门课程。他再次焕发出那早就蕴藏在心灵深处的要振兴祖国农业的豪情壮志,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各项政治活动和教学工作之中。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并在青岛市召开了遗传学会座谈会,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趁此“东风”带领助手和学生积极做好准备,把中断了近十年的玉米育种工作重新恢复了起来。从此,一切从头开始,脚踏实地地带领大家干起来,从原始材料征集、育种目标确定、田间试验设计到实施,以及工作总结,每一个环节都亲临现场,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就是在下放劳动锻炼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未间断过研究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958-1962年下放期间,他本着坚持真理、坚持实践的精神,针对当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一股违反科学规律之风,冒着政治风险进行玉米密植研究,并实事求是地将试验结果整理成文发表在报刊上以澄清视听。如若不是出于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和忠诚科学事业,他是不可能有此大勇大智的。不幸的是,1971年他突患脑血栓,虽经治疗有所恢复,但需长期在家休养,即使如此,他仍念念不忘他的玉米育种研究。1982年2月28日,他因病医治无效,然长逝。生前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范福仁是中国著名的生物统计学家和早期田间试验技术的先驱者之一。大学毕业不久,中央农业实验所马保之教授即与他联合撰文在《农报》上发表了《机率与偶率之意义及其重要统计表之区别与应用》(1936年)一文,1937年他们合译出版了魏夏特和H.G.桑德尔(Wishart \u0026 Sanders)的《田间试验原理与实施》(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丛书第1号)。1941年他又翻译出版了C.H.高尔登(Goulden)著的《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广西农事试验场丛书第1号)。这两本专著的翻译出版,对倡导和传播田间试验原理与方法以及生物统计学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起了很好的作用。他在介绍原理与方法的同时还有一些创造性的应用。例如在进行中耕作物田间试验时常遇到小区株数达不到预期的数目而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在采用随机区组或拉丁方设计时,这种现象可用相关变异分析以消除株数不等的影响,但在拟复因子试验中当时还无合理的解决方法,对此他经过反复思考和验证,首次提出以相关变量分析应用于拟复因子试验,解决了这个难题。这篇《相关变量分析法应用于拟复因子试验之商》论文发表于1941年《广西农业》第2卷第1期,得到当时农学界的认可和采用。
早在大学读书时,范福仁就特别喜欢作物遗传育种学,尤其钟爱玉米杂交育种这项新的科学技术,并注意收集美国杂交玉米研究进展和国内外玉米生产状况的资料。1936年他在中央农业实验所跟随受聘来所工作一年的美国作物育种学家H.K.海斯(Hayes)教授学习作物遗传育种和田间试验技术。海斯教授的最大贡献为作物抗病育种,对玉米遗传和杂交育种亦有专长,这对范福仁后来从事麦类抗病育种、玉米杂交育种和田间试验技术应用具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玉米育种和田间技术更为专注。1938年范福仁来到广西农事试验场,在战火纷飞、工作与生活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作为玉米杂交育种的主要主持人,为中国玉米改良事业奠定了基础。1936-1943年间他和同事们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以及美国各地征得玉米品种483个计673穗子,逐年进行自交分离选择,至1943年共得自交系445个,实得穗数7651个,自交代数3~8代不等,并于1939-1943年连续进行测交、单交和双交,共获测交种285个、单交种137个、双交种178个,每年将上年所得杂交种在广西境内进行多点比较试验,找出可以利用的优良自交系10余个,比对照品种(当地品种)显著增产的单交种有53、1A、56等18个,双交种有2D、24、65等10个。在自己选育双交种的同时,为争取时间,他于1938 和1939年从美国征得玉米双交种64个进行试种。通过两年试验,初步找出产量和抗玉米螟能力比广西壮族自治区当地玉米种好、有直接利用价值的有Wisconsin 696、Cornell 30-13、Iowa 939等7个。由于其时正值抗战最艰辛阶段,经费不足,条件很差,上述成果未能及时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总之,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中国玉米杂交育种还处在初创阶段,范福仁和他所在的广西农事试验场的玉米品种改良工作,规模之大和实绩之优为当时国内为数极少的几家科研单位之冠。说他是中国玉米杂交育种的主要创建者和奠基人之一实不为过。
1956年范福仁与他的助手、学生在扬州市又继续和重新开始玉米杂交育种研究工作,虽说驾轻就熟,但一切得从头开始。他广泛征集原始材料,先后获得上千个品种、杂交种和自交系,遂加紧进行自交系选择和培育,测配自交系选配杂交种。陆续选育出小金皇、启东大金黄、苏821、苏464、苏42、白春玉米等各具特色的自交系,测配测交种,选择和配置单交种、双交种,开展测交种、单交种、双交种比较试验。春来秋去,年复一年,历经风雨,几度忧欢,功夫不负执着追求事业的人,他们先后育成苏农金皇后、苏品1号、扬综540、扬三一号、扬双503、扬单1号等优良品种和杂交种,其中苏品1号、扬综540和扬三一号杂交种一度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
范福仁和他的同事一起在玉米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研究上也取得可喜的成果。《玉米杂种优势生理生化特点的初步研究》(1964,《遗传学集刊》第5集)表明:(1)在各生育期内,单交种绿叶面积与光合势均高于自交系,而净同化率自交系不低于单交种;(2)自交系呼吸强度高于单交种,并从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上得到了验证;(3)从淀粉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幼穗分化、根系发育等方面探究,发现单交种比自交系表现较强的优势。
简历
1929年9月-1930年7月 在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农学院学习。
1930年9月-1934年1月 在南京市金陵大学农学院学习。
1934年2月-1934年7月 在宜昌市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教员。
1934年8月-1937年12月 任南京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技佐。
1938年1月-1944年12月 任广西农事试验场技正。
1945年1月-1946年8月 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6年9月-1948年8月 南京农林部农事司科长兼书刊编辑委员会委员。
1948年9月-1949年8月 上海机械农垦管理处专员,机械农垦杂志编辑。
1949年9月-1952年7月 南通市学院农科教授。
1952年8月-1982年2月 扬州市扬州大学农学系教授,作物遗传育种教研室主任。
主要论著
1 范福仁。小麦区域试验第一年结果报告摘要。农报,1934(1):504~506
2 马保之,范福仁。植物之抗虫性。科学,1935,19(6):840~851
3 马保之,范福仁。作物抗病之性质。科学,1935,19(9):1 384~1 404
4 马保之,范福仁。甘庶育种法。中华农学会报,1935(136):15~37
5 马保之,范福仁。小麦对于褐锈病之抵抗性。中华农学会报,1935 (139):20~31
6 马保之,范福仁。介绍来华之作物育种家海斯教授。科学,1936,20 (4):303~310
7 马保之,范福仁。机率与偶率之意义及其重要统计表之区别与应用。农报,1936,3:689~696
8 马保之,范福仁。播种期与播种法对于小麦散黑穗病受害率之影响及小麦罹病后之损失。农报,1936(3):1 013~1017
9 马保之,范福仁。小麦抗锈病育种之田间试验及观察。农报,1937 (4):401~406
10 J.Wishart \u0026 H.G.Sanders著。马保之,范福仁译。田间试验原理与实施。第一版。南京市:实验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丛书(第一号),1937
11 马保之,范福仁,顾文斐,徐国栋。广西壮族自治区引种美国杂交玉蜀黍结果简报。广西农业,1940,1(4):207~213
12 C.H.Goulden著。范福仁译。生物统计和试验设计(第一版).柳州市:广西农事试验场丛书,第1号,1941
13 范福仁,顾文斐。相关变量分析法应用于拟复因子试验之商榷。广西农业,1941,2(1):14~20
14 范福仁。田间试验之设计与分析。第一版。柳州:广西农事试验场丛书,第2号.1942.第二版。柳州:新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48
15 A.H.Sturtevant \u0026 G.W.Beadle著。范福仁,马保之译。遗传学导论。第一版。柳州:广西农事试验场丛书,第3号,1943
16 范福仁,顾文斐,徐国栋。播种期对于玉蜀黍农艺性状及害之影响。广西农业,1943,4(1):10~18
17 马保之,范福仁。小麦品种抵抗黄锈病及褐锈病试验(一).广西农业,1945-1946(5):52~60
18 范福仁。广西壮族自治区玉蜀黍育种工作。中华农学会报,1948(188):31~36
19 范福仁,莫惠栋,秦泰辰。玉米密植研究。农业学报,1960,11(2):109~139
20 范福仁,莫惠栋。玉米群体问题。江苏农学报,1962,创刊号:23~35
21 范福仁。田间试验技术。第一版。南京市:江苏人民出版社,1962
22 范福仁,莫惠栋,秦泰辰,胡雪华。玉米密植程度研究。作物学报,1963,2(4):381~398
23 范福仁,莫惠栋,秦泰辰,胡雪华,吴一民。玉米种植方式研究。作物学报,1963,2(4):399~410
24 范福仁,秦泰辰,莫惠栋。玉米杂种优势生理生化特点的初步研究。遗传学集刊,1964(5):29~40
25 范福仁。生物统计学。第一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6.第二版(修订本).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