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布籽属紫草科破布籽,别名破子、树子仔、破果子、布渣叶、衣子、破布叶、布渣叶、烂布渣、布包木、破布树、藓宝叶,为多年生落叶小乔木或小灌木。
基本介绍
原产于广东、福建省、海南岛及台湾省等地,分布遍及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及东南亚国家。台湾分布于低海拔1000公尺以下平地、原野及坡地。
破布籽叶互生,分枝多,叶片卵形,波状缘,花成淡紫色或淡黄色,果实椭圆形,成熟时橙黄色,果皮含乳白色黏液。每年6、7间果实由青绿转为黄橙是为采收期。由于成熟度不同,果实呈黄、橙、青等不同频色,一般以果实呈现黄橙色为最佳采收期。
破布籽在台湾早有栽培,因它强悍生命力,无需特别管理及实用价值,是台湾古老树木性果实蔬菜之一。一般民间等果实成熟时采摘,泡水中洗净,放锅中煮熟,捞起加盐水、谷氨酸钠、大蒜、姜等配料,趁热搅拌,再置于碗中任意压缩,腌渍10天即为早餐稀饭佐餐佳肴,曾陪伴国人走过漫长艰辛岁月,老一辈人每每谈起都津津乐道,缅怀不已。
破布籽最大用途是采取果实加工制造破布籽丸。过程:1、砍落破布籽树枝。2、将细枝浸水并清洗破布籽。3、捏落破布籽,刮去蒂头和尾端小黑须。4、放入装热水锅鼎中煮熟。5、捞起过滤水分后放入桶中搅拌成糊状。6、加盐后用小碗盛装并任意压紧。7、冷却成型后即成破布籽丸。
破布籽是台湾省古老作物,近年素食兴起及强调清淡饮食健康,带动食用热潮,食用破布籽人愈来愈多。台湾栽培地区以南部较多,如台南市楠西、左镇区、玉井、大内、东山,嘉义县大埔、义竹……等乡镇,其他各地亦有零星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