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神的对话》是由谭桂林创作的一本探讨人与神关系的书籍,于2000年7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记录,更是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作者谭桂林擅长从日常现象中挖掘出对话的价值,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他以理性的视角分析对话如何引发生命间的共鸣,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关怀。书中指出,人与人的对话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上的沟通,它还涉及到与存在的和解。通过对话,我们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调整自己的经验和态度,重新构建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萨特曾说:“他人即地狱”,但这本书告诉我们,通过对话,他人也可以不再是地狱。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在多种话语之间穿梭,了解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之间的对话,以及如何在幻与真、生与死等维度上进行对话。此外,书中还解释了文学作为一种对话形式的作用,以及如何摆脱文化的束缚来阅读文学作品。对话中体现出的生活方式,建立了一种开放、依赖的关系,它是生命的相互映照,也是自我与他人共同的审视和认可。随着人们对对话的认识加深,对话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对话的空间不断扩大,对话理论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人类的历史和现实中。通过对话,我们可以适应不同的声音,调整自己的世界观,这是人类理性生存的重要标志。人与人的对话,意味着与存在达成共识。对人类自身的关注,是对话的核心议题。追求符合美好人性的生存,是人类最深层次的关注。从对话的角度来看待存在,我们需要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价值观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同时,我们也需要研究人类生存图景的变化过程,以及对话与冲突背后的深层含义。无论是语言还是非语言的世界,人都在其中进行对话。因为对话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生命的内在需求;它不仅是信息交换,也是价值交换和情感交换;它不仅是语言和思想的传递,还包括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比较。这些特点决定了本书的写作方向:从话语层面扩展到文化哲学层面。对于作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对话中体现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具体的对话内容。对话建立了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的关系,是生命的相互照射,是存在的相互接近,是自我与他人共同在场的相互审查和确认。生命在对话中变得明亮,存在在对话中展现,个体的构建在自我与他人的对话中得以实现。各种形态的生命安置,在对话中相互询问、相互倾听,共同寻求生命的意义,共同打破封闭的墙壁,建造通往彼岸的桥梁。尽管对话强调理解和和谐,但也包含必要的文化批评和价值修正。对话既有对他者的激发,也有自我的坚持;它在吸收中改变,在改变中吸收;虽然对话可能会因内外因素而暂时中断,但对话主体对精神回应和心灵沟通的永恒期望不会消失。因此,本书讨论的对话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广义的使用。如果离开了广义的用法,人与人对话的研究就会缩小到言语交际的单一情境中,而无法提升到人类理性生存的高度。相比之下,广义的对话具有更深的解释背景和更广阔的解释视野。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的写作本身就是一次对话的过程。在紧张而投入的写作过程中,作者与遥远的思想家进行了对话:聆听了哲学家的问题,诗人的情感,以及普通人的琐事。作者感受到了历史上人类的呐喊和回答,看到了人类在生命旅程中的坚韧斗争。作者与他们在时间隧道中相遇,在现实生活中的车站相遇。作者面对他们的探索目光,感受到他们的心灵跳动,品尝他们沉默的力量,体验他们无声的智慧。人类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渗透意识和潜意识的对话,甚至是超越生死界限的对话,构成了一个永恒的鲜活文本,解读这个超级文本所产生的思想碎片。培根曾经说过:“没有友谊,世界只是一片荒原。”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对话,世界就没有和风,没有蓝天,没有阳光;没有对话,人类的家园将在自我封闭中变成一片废墟。”呼唤对话,就是在呼唤理性。拒绝对话,就是拒绝诗意地生活。拓展对话空间,就是在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海德格尔的名言:“对话和支持对话的联系支撑着我们的存在。”这句话照亮了“存在”,也照亮了本书的写作。

参考资料

人与人的对话.豆瓣读书.2024-11-06

人与人的对话.读书网.2024-11-06

人与神的对话.微信读书.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