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葛树(学名:Ficus virens Ait.varsublanceolata (Miq) Corner),为桑科榕属下的一种植物,又名黄葛榕、大叶榕、黄树、绿黄葛树。国外主要分布:斯里兰卡、印度(包括安达曼群岛)、不丹、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至所罗门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国内主要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广东省,云南省,台湾省。
黄葛树属于落叶大乔木,高15~20 米。板根延伸达数十米外,支柱根形成树干叶互生,纸质,长椭圆形或近披针形,全缘。叶柄长 2.5~5 厘米,托叶广卵形。隐头花序 (榕果),或3-4个簇生于已落叶的老枝上,近球形,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无总花梗。雄花、花、雌花同生于-花序托内。瘦果微有皱纹。花期5一8月,果期8-11 月。根、叶可入药,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消肿之功效。
物种分布
地理分布
国外分布:斯里兰卡、印度(包括尼科巴群岛)、不丹、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至所罗门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
国内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广东省,云南省,台湾省。
生境分布
常生于海拔(400-)800-2200-(2700)米,为我国西南部常见树种,在四川省(沿长江城镇)多见于江边的道旁,为良好的遮荫树。
形态特征
叶
叶薄革质或厚纸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0-2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钝圆或浅心形,全缘,侧脉7-10对,在下面突起,网脉稍明显;叶柄长2-5厘米,托叶披针状卵形,长达⑴厘米。
果
榕果单生或成对腋生,或族生于落叶枝叶腋,球形,径0.7-1.2厘米,熟时紫红色,具间生刚毛,基生苞片3,宿存,具总柄。
花
雄花、癭花、雌花生于同一榕果内;雄花无梗,少数,集生榕果内壁近口部,花被片4-5,披针形,雄蕊1,花丝短;花具梗,花被片3-4,花柱侧生,短于子房;雌花似瘿花,子房红褐色,花柱长于子房。
株
具板根或支柱根,幼时附生。
物种保护
濒危等级:无危(LC)。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
要想得黄葛树的种子,在开花季节必须进行人工授粉处理,才能挂果结实。授粉要在花朵盛开后1~2天内进行。
扦插繁殖
黄葛树适宜于露地插繁殖,扦插前要制作苗床。苗地可选在向阳通风地势略高的地方。
压条繁殖
黄葛树可采用高空压条的方法进行有效繁殖。
以上资料:
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
黄葛树桩盆景依靠盆内土壤中的养分难以维持生长需要,生长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发生各种缺肥症状。所以,这时必须补充养分,否则枝瘦叶黄生长不良,易遭病虫害,影响桩景的观赏价值。对于黄葛树的施肥要合理适量,以便抑制新芽猛发,枝梢徒长。最好栽培时施用有机基肥,增加土壤有效肥力。
浇水方法
黄葛树在露地、野外山区是一种湿不败、旱不死的植物。盆栽后由于桩大、盆小、土少,根条又不能吸收地下水分,所以,要经常浇水。
黄葛树桩盆景
黄葛树适宜制作悬崖树桩盆景。制作素材可挖取山野林间、悬崖绝壁生长的偃卧树桩。由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黄葛树在这些特殊的环境中,会自然形成理想的苍古奇树。
以上资料:
病虫害防治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实验室分类观察,观赏榕树田间主要病害为真菌和线虫病害,本次田间调查尚未发现病毒和细菌危害症状。真菌类病害偏好发生于高温、高湿、空间郁闭或通风透光性不良等环境条件。在进行榕树田间病害防治时,应结合栽培管理,通过降温、降湿和通风透光等农业防治措施来降低发病率,并提前做好药剂防治工作。在防治线虫病害时,应注意洗根或药水浸根的方式系杀灭线虫。在田间线虫发生较重时,应及时使用杀线剂处理田间根际土壤。
主要用途
医学药用
根、叶可入药,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消肿之功效。
园林观赏
在四川省(沿长江城镇)多见于江边的道旁,为良好的遮荫树。
工业原料
因木材材性光泽,纹理中至深交错,结构中略均匀,质轻软,强度甚低。加工容易,创面易起毛,钉钉容易,不劈裂,油漆性能略差,不耐腐。千燥容易略翘,曲气干密度约0.35g/cm。适用于绘图板、胶合板芯板、包装箱盒、浮子、室内装修等。
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
黄葛树 (huáng gé shù).植物智.2024-01-08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1-08
黄葛树 (huáng gé shù).植物智.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