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爆音(Implosive),又称“内破音”“缩气音”“吸气塞音”,是通过喉部内吸和肺部外呼的混合气流机制产生的塞音或塞擦音。发音时,声门向下压迫出肺部空气而控制气流。
定义
内爆音一般是浊辅音。内爆音是一种气流机制特殊的非肺部音,先是口腔成阻,声带振动,然后降低喉头,压低舌位,鼓起脸颊,以扩大口咽腔容积,造成口腔内空气稀化,气压降低,结果在除阻时,口腔内气压低于口腔外的大气压,气流从外向内冲入,造成往内爆发的塞音。
表示
在国际音标里,内爆音用浊塞辅音的符号在顶部加弯曲小勾表示。
已被证明存在的内爆音有:浊双唇内爆音 [ɓ] 、浊齿内爆音 [ɗ̪] 、浊齿龈内爆音 [ɗ] 、浊卷舌内爆音 [ᶑ] (非国际音标符号) 、浊硬颚内爆音 [ʄ] 、浊软颚内爆音 [ɠ] 、浊小舌内爆音 [ʛ] 。
种类
已被证明存在的内爆音有:浊双唇内爆音 [ɓ] 、浊齿内爆音 [ɗ̪] 、浊齿龈内爆音 [ɗ] 、浊卷舌内爆音 [ᶑ] (非国际音标符号) 、浊硬颚内爆音 [ʄ] 、浊软颚内爆音 [ɠ] 、浊小舌内爆音 [ʛ]。内爆塞擦音和摩擦音非常不常见,例如安哥拉和纳米比亚的Kung-ekoka语和Hendo语(一种班图语)中就有内爆塞擦音。有几种中部苏丹语,例如Mangbetu语,具有唇齿摩擦内爆音,这个音“强烈内爆,下唇被气流短暂地向口腔内拉入”。
清内爆音
各种被叫做“清内爆音”“声门闭合型内爆音”或者“倒送气音”的辅音涉及与内爆音不同的气流原理,即纯声门吸音。这些音声门闭合,所以不可能有肺部气流。国际音标曾经专门使用符号\u003cƥ ƭ ƈ ƙ ʠ\u003e来表示这些音,但于1993年取消。现在它们用符号\u003cɓ̥ ɗ̥ ʄ̊ ɠ̊ ʛ̊\u003e来表示,偶尔也记作\u003cpʼ↓ tʼ↓ cʼ↓ kʼ↓\u003e。
内爆音的分布
双唇音[ɓ]是发声最早的内爆音,也是世界上最为普通常见的内爆音;另一方面,软颚音[ɠ]就很少见,小舌音[ʛ]更加少见。据Maddieson(1984)统计,世界语言中有10.1%存在内爆音。中国的侗台语(侗语、壮语、布依语、水语、傣语等)和汉语东南方言(吴语、闽语、粤语等)有浊内爆音的分布。中国上述语言普遍存在的内爆音是ɓ、ɗ。中国布依语有3个内爆音ɓ、ɗ、ʄ(原先用先喉塞ʔb、ʔd、ʔj表示)。
撒哈拉沙漠地区的非洲语言里内爆音相当常见;东南亚地区的各种语言广泛存在内爆音;亚马逊平原盆地的部分语言也有内爆音。其他地区的语言很少报道有这类音,但是个别某些零散分布的语言,如北美州的玛雅语系各语言、印度南亚次大陆的信德语,也存在内爆音。欧洲、澳洲的语言几乎完全不存在内爆音。不过,全浊塞音通常会有轻微的内爆现象,尽管通常因为缺乏形态上的浊爆破音对比而没有详细的描述。这种现象在世界上很普遍,从迈都语到泰语,还有班图语支的各种语言,包括斯瓦希里语,都有这种现象。
信德语具有大量少见的对立内爆音,包括[ɓ ᶑ ʄ ɠ]。尽管信德语的爆破音[b d ɖ ɟ ɡ]具有齿后反转(dental-retroflex)的区别,但这种差别在内爆音中会被掩盖中和而丧失。印尼弗洛勒斯岛的压夏语(Ngadha language)具有[ᶑ]这个对称卷舌内爆音(contrastive retroflex implosive)。
中国南方的侗台语族诸语言,如壮语、临高语、黎语,苗瑶语族的苗语,部分吴语(集中于浙南和上海郊区)、部分粤语(勾漏片等)、闽语海南话,以及越南语都具有内爆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