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成立于2004年。与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同时成立的还有首都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目前药物研究所挂靠在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聘请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彭师奇教授为药学院院长,聘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王晓良教授为药物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和药物研究所将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新药开发为重点,大力开展生物医药的研究与开发。
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采用了医学+生物学+化学的办学模式,在理科性、应用性和职业性一体化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院以系为建制进行学科融合,按一级学科设课的宽口径培养,实施低年级学生导师制,在强调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先进性的前提下,培养创新能力。使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为今后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特色的办学理念使学院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并为今后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多年来就业率均达100%,近一半的本科生成功考研,选择继续深造。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目前,学院正着力构建科学目标与产品目标兼顾、中西药研究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科研格局。今后将重点针对心血管疾病、肿瘤及老年性疾病等三大疾病,大力发展新药研究体系。
学院简介
生物医药是新世纪高新技术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极好的发展前景。为适应我国尤其是首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人才和创新的巨大需求,直接参与和推动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促进首都医科大学的跨越发展,首都医科大学成立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药物研究所。
该学院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机制,秉承高起点、重学科的办院方针,同时聘请部分院士、知名专家为特聘顾问和教授,并对首都医科大学和各附属医院的药学专业人才资源进行了整合。
强大的人才队伍优势使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一开始就站在了首都医药教育与研究的高起点上。发挥临床医院实力强大的优势,发挥人才集中和科研基础雄厚的优势,发挥中西医教育兼备的优势,紧密结合群众需求,大力发展高层次医药教育,努力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培养更多的高级人才,贡献更多的高层次成果。
院系介绍
化学生物学系
化学生物学系现有教师21人。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10人,占教师人数的67%,其中6人具有硕士导师资格。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4人,占教师人数的81%。化学生物学系的教师资力较高,师资结构与梯队合理,师资队伍稳定,多人次出国进修,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是一支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化学生物学系在教学工作中一贯认真负责、教书育人;在教学管理上做到严格督导、以老带新、责任落实;在教学手段上也不断创新完善,电化教学手段达到总学时的75%以上;主编与参编教材10余本;完成及正在进行的教改立项10项。该系承担研究生、七年制、本科生和高等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开设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量分析、仪器分析和高分子化学等多门课程,多次受到学校的表扬和奖励,最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还荣获校级优秀课程。三年中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100%。
教研室的科研工作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18项,获各类基金资助100余万元。近3年里,教研室教员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的为11(15)篇。目前化学生物学系正在进行的科研方向主要有:高分子材料及其相关应用、传统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及对药物的相互作用、电色谱研究、载体合成及药物控释动力学研究、手性前药的对映体分离技术、金属Caspase-3的抗癌功能的研究以及介质电泳法在中药成分对HP疗效作用研究中应用等。
新药药理学系
药理学科是首都医科大学的基础骨干学科,为国家及北京市培养大量合格的医师与药师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与桥梁学科作用。本学科建立于1960年,1981年为国家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已为北京市及国家培养了几十名高级专门人才。药理学学科现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内与北京市同类学科中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已具备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进行比较深入研究的实力和水平,包括有较强的研究技术平台与仪器设备。
药理学系由学科学术带头人、科研教学骨干及技术人员组成的一支较年轻并可以在本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队伍。本系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4人,讲师6人;实验技术人员4人(均为实验师)。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6人。本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李林教授、王晓良教授、罗大力教授和薛明教授。
药理学系承担着全校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口腔、预防医学、药学专业等本科生及护理专科、药学职高、实验动物、康复、夜大(专升本、专科)等各层次的药理学,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临床药理学和研究生的药物动力学、心血管药理学、神经药理学与抗炎免疫药理学课程教学工作。
主编副主编、主译教材著作有: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理学》、《医用药理学基础》、《护理药理学》、《药理学自考》、《新编药物学》、《High-Yield药理学》、《药理学实习教程》、《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药理学应试指南》、《药理学试题精集》等。参编教材10多部。
药理学系目前承担着包括国家、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多项。已完成的课题有20多项,获省、部、院、局级科技成果奖励10多项。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杂志以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培养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
学科优势与特色:1)基于药效学导向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靶向筛选一直是本学科的优势领域。一些重要或特殊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症、帕金森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等动物、组织、细胞与分子模型已经建立,在新药筛选与评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基于离子通道的基础药理学与新药的研究开发。在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与老年性神经疾病的研究方面探索了新思路和新模式。3)建立了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基本研究技术平台,为新药评价与相关基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药有效成分与创新手性药物的代谢转化与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与药物活性的相关性研究等研究领域方向已在国内有相当影响。
药物化学系
作为一级教学机构,药物化学系除承担药学专业大学本科、专科,以及继续教育的“药物化学”、“药物的波谱解析”,和“有机合成”等三门课程的教学外,还承担药学专业研究生的“高等药物化学”、“多肽药物化学”、“药学研究方法”、“波谱解析中的新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承担培养药物化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工作。按照学院的发展规划,药物化学系的教员还要完成首都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基于氨基酸的寡肽先导结构研究、基于氨基酸的杂环化合物先导结构研究、基于甾体和多肽相互作用的先导结构研究,以及基于糖胺的先导结构研究等四个方向展开新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担国家和企业各个层面的科研项目。药物化学系现有5名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其中2名教授是博士生导师。药物化学系的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特色。
药剂学系
药剂学系承担药学专业的“药剂学”、“物理化学”等教学工作,以及承担培养药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按照学院的发展规划,药剂学系的教员还要完成首都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药剂学研究室的研究工作,以及承担国家和企业各个层面的科研项目。
临床药学系
临床药学系是该院新建学系,成立于2006年1月10日,是学院下设的教学单位。主要承担本科教学计划和继续教育项目中临床药学和临床药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骨干任课教师全部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的药剂科主任兼任,有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和新药临床研究经验。临床药学系将发展成为化学生物学与学院继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之后的第五个创新平台。
天然药物学系
天然药物学系成立于2006年,以天然药物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为基本点,以新药开发为突破点,努力实现研究思路上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西药理论的有机结合及研究技术上化学与生物的有机结合。目前有年轻讲师2人,均具有博士学位,从事天然药物开发相关的科研工作,学系管理事务暂归化学生物学系。
实验教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与专业药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隶属于首都医科大学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的一级独立教学机构。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学院综合实力,引进先进的实验教学思想,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实验教学体系。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基础化学实验室、药学专业实验室、现代药学实验室和药学创新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承担学校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实验动物学、医学检验学、药学、和中药学等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任务。药学专业实验室承担药学专业和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现代药学实验室管理3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承担基础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中所涉及的大型仪器教学任务;此外,该室还对全校及社会开放,承担科研测试及社会服务任务。药学创新实验室以药学导师制、药学毕业论文设计、学生第二课堂、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医学长学制导师制等项目为依托,开展本科生药学科研创新活动。
实验教学中心现有一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理论和实验教学互通,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实验教学人员由中心统一安排,实行专职与兼职结合,教授领衔,教师、研究生和技术人员为主体的组成模式,其中专职教师及技术人员12人,兼职教师37人,研究生助教24人。中心主任由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明教授担任。中心实验总面积约2570 m2, 拥有仪器设备4400台件,设备总值约为11500万元人民币,全院师生人均占有仪器数量,远远超过同类院校水平。近年来,北京市和学校对实验教学中心经费投入不断加大,中心已配备了一流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将多媒体技术、数字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教学之中,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心实验教学水平。
在教学模式上,中心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在基础实验课阶段,把四大化学实验教学融为一体构成基础化学实验课,在强调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和先进性、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形成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在专业课教学阶段,打破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和药理学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将专业实验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构成专业学科实验课教学体系。通过这两个实验教学体系的训练,使学生的实验操作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并构成创新能力。规划将专业实验教学与毕业设计融为一体,消除人为制造的专业实验训练与科学研究工作训练之间的鸿沟,突出学与用的统一,加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创造知识的转化过程。
基础与专业药学专业实验中心依托多肽及小分子药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内源式预防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两大平台的一流的设备、技术和人才资源,借助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试验区和药学北京市特色专业的平台,努力打造精品药学实验教学。基础与专业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现已发展成为首都医科大学培养药学和医学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实验教学基地。
药物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2004年批准设立,合署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
药物研究所针对血栓、肿瘤、骨质疏松症和重金属中毒等疾病,研究多肽及小分子药物先导结构、筛选候选化合物和发明候选药物,为普惠健康保障体系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溶血栓、抗肿瘤、抗骨质疏松和排体内重金属的新药。同时,药物研究所也向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制药企业输送既懂药物设计、合成、鉴定,又懂药效学、药物毒理,和机理研究的硕士和博士,形成药物研究所的特色。
药物研究所人员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授3名,博导2名。副教授8名,平均年龄40岁。40岁以下骨干都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发表国外SCI论文经历和在研项目等,构成本重点实验室的四项优势。
自药物研究所成立以来共发表外SCI论文103篇(IF=2-5),其中3篇受刊物邀请为封面文章发表。获得发明专利228项,其中授权99项,转让专利2项,合同金额350万。承担国家级课题21项,总经费1179万元,其他课题27项,总经费441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高等教育教学二等奖2项;出版国内专著1部,受Wiley出版社邀请主编专著1部(2009),参编1章(2007);出版英文教材2部。此外,中心借助开放课题与台湾、欧美等地的制药企业与科研院所展开合作交流,共同发表SCI文章25篇。
研究所目前有3300M2,并购置了各种相关的大型仪器,例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Discovery studio 2.1和Cerius2 4.11的工作站、300 MNMR、500 MNMR、800 MNMR等3台核磁共振仪;ESR顺磁共振仪;ESI-MS-MS、MALDI-TOF、Q-TOF、FT-MS,以及ICP等5台质谱仪;UV、二极管阵列、荧光、蒸发光散射等各种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TEM、sem、AFM等显微镜;骨密度仪等生物活性评价仪器,设备总值近9000余万,使研究方法多元化并多方位。搭建北京市制药产业需求的专利技术转移桥梁。
药物研究所的未来目标是争取形成年产出12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其中IF值3.0以上超过30%)的科研能力;争取形成年培养10名博士和30名硕士的人才培养能力。
科学研究
学院针对心血管疾病、肿瘤和老年性疾病的临床需求,形成了以内源性物质及天然产物为代表的多领域并存的科研体系,在药学基础研究和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目标的应用研究中,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老年性疾病发展治疗药物、预防物质与预警物质,实现科学目标和产品目标。
自建院以来,学院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基础:
(一)完善了实验设施和技术配套,搭建了现代药学测试平台,依托学院获批了多肽及小分子药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内源式预防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实现了基础创新研究与产品转化的有效衔接。
(二)逐步形成了申请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和科技奖的自我发展能力,自建院以来申请“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3项,参与“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1项,973前期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2项,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5项,面上项目19项,总科研经费近1500万,获北京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三)具备了编专业书籍和在国外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的能力,自建院以来,共出版专著7部,其中2007年参编wiley出版社专著1章;2009年应Wiley主编邀请撰写英文版药物的生物分析(Pharmaceutical Bioassay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已全球发行;共发表国外SCI论文100余篇,行成了国内国际影响。
(四)坚持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储备知识产权的方针,为产品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建院以来,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申请140余项,向企业转化抗肿瘤项目1项,协议金额3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