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伊松佐河战役

伊松佐河战役

伊松佐河战役,Battles of the Isonzo River,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军同奥军于1915年6月~1917年12月在意奥边境伊松佐河地区进行的12次战役。

战役计划

1915年,伊松佐河前线意奥双方的指挥官对于这场不同于其它战事的战役都有一个简单而又截然不同的战略。意军指挥官路易吉·卡多尔纳(Luigi Cadorna )的战略是进攻,他认为只有通过进攻才能获得决定性的战果。意军统帅部计划在北部交通不便的阿尔卑斯山区实施防御,而在距塞尔维亚较近且利于进攻的东部边境向伊松佐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奥军因主力部队陷于俄国战场,决定在意大利方向实施防御,重点防御伊松佐河地区。

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意军统帅部计划在北部交通不便的阿尔卑斯山区实施防御,而在距塞尔维亚较近且利于进攻的东部边境向伊松佐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奥军因主力部队陷于俄罗斯战场,决定在意大利方向实施防御,重点防御伊松佐河地区。战前,奥军控制伊松佐河所有渡口和东岸的巴因西扎高地及卡尔索高地,并在托尔明诺和戈里齐亚筑有坚固的桥头阵地。

战役过程

第一次伊松佐河战役

5月23日~6月22日,意军经边境作战击退伊松佐河西岸的奥军;6月23日发动第1次伊松佐河战役,企图夺占的里雅斯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L.卡多尔纳指挥意第2、第3集团军(19个师近20万人),分三路进攻伊松佐河东岸奥军阵地:左路攻击托尔明诺和蒙特内罗山,切断戈里齐亚至维也纳的铁路线,阻击奥军援兵;中路主攻戈里齐亚桥头阵地;右路进攻卡尔索高地,切断海岸铁路线。同时,意海军封锁的里雅斯特的海上交通。奥军S.B.博伊纳指挥13个师约10万人,坚守东岸的要塞和高地。意军强渡伊松佐河后,向奥军阵地发起全面突击。奥军凭险据守,以猛烈的火力和顽强的反冲击击退意军多次强攻。7月7日,意军进攻受挫。

第二次——第四次伊松佐河战役

7月18日~8月3日,意军预备队投入战斗,火炮由200门增至1200门,发起第2次伊松佐河战役。参战意军达25万人,奥军7.8万人。意军在几个方向上同时实施进攻,但步炮协同差,炮兵未能摧毁奥军铁丝网障碍和掩体,结果损兵折将,未取得重大进展。10~12月,意军在伊松佐河地区连续实施第3、第4次战役,夺取卡波雷托、波德戈拉高地和卡尔索高地的西部与南部,但奥军仍控制该地区所有重要防御地段。交战中,意军缺乏重炮和弹药,且不熟悉阵地攻防战术,预备队未能及时投入战斗,兵力分散,至年底伤亡17.7万人,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但歼灭奥军11.7万人,并牵制奥军25个师的兵力。1915年底至1916年春,意大利战线出现短暂的平静。

第五次——第九次伊松佐河战役

1916年2月,德军发起凡尔登战役法军总司令J.-J.-C.约瑟夫·霞飞呼吁卡多尔纳在伊松佐河发动攻势,以减轻法军压力。3月11~29日,意军第2、第3集团军以7个军的兵力发起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经炮火准备,第2集团军重点进攻戈里齐亚以北奥军阵地。意军炮火因雨雪和大雾收效甚微,步兵遭奥军顽强抵抗,进攻受阻。同年6月特伦蒂诺战役结束后,卡多尔纳向伊松佐河地区增兵,准备发动新的攻势。意军第3集团军补充了12个师的兵力和数百门大口径火炮

8月6日,经猛烈的炮火准备,第3集团军20个师在戈里齐亚以北萨波齐诺山至海边23公里正面上发起第6次战役,攻占萨波齐诺,8日占领戈里齐亚和卡尔索高地北部几个制高点,但奥第5集团军依托其他制高点重新组织防御。由于缺乏预备队,意军仍未取得决定性突破。17日,战役结束。此役改善了伊松佐河东岸意军的态势。

8月底,协约国军队在东、西战线的胜利,促使卡多尔纳重新发动进攻。意军连续发起第7、第8和第9次战役,因兵力不足,作战行动仅限于戈里齐亚以东和以南地区,加之天气恶劣和火炮不足,结果得不偿失。意军伤亡7万人,奥军伤亡5.2万人。

第十、十一次伊松佐河战役

按照协约国军队1917年联合作战计划,意军于1917年5月12日发起第10次战役。意军戈里齐亚集群和第3集团军以28个师进攻奥第5集团军的18个师,突破巴因西扎高地奥军阵地,在戈里齐亚至普拉瓦一线推进2~3公里。5月23日,意第3集团军开始向卡尔索高地发展进攻,推进2~4公里。交战中,意军约130架飞机参战,对奥军阵地进行轰炸和扫射。奥军统帅部派3个新锐师增援,于6月4~8日反攻,夺回部分阵地。此战,意军损失15.7万人,奥军损失12.4万人。

1917年8月18日~9月15日,卡多尔纳集结51个师的兵力、5300门火炮,发起第十一次伊松佐河之役。奥军统帅部急调11个师的兵力增援第5集团军。意第2集团军对巴因西扎高地实施主要突击,第3集团军在戈里齐亚至海滨之间实施辅助突击。8月19日,意第2集团军所属第24、第27军强渡伊松佐河,突破奥军三道防线,推进10公里,占领具有战略价值的巴因西扎高地,后因伤亡太大,炮兵和后勤补给困难,被迫于8月29日停止进攻。意第3集团军虽有协约国联合舰队的舰炮支援,但被奥军左派所阻。9月4日,奥军发起反击,未果。此战,意军损失16.7万人;奥军伤亡也很惨重,仅被俘即超过3万人,被迫向德军求援。

卡波雷托战役

1917年9月,第十一次伊松佐河战役后,奥军虽重创意军,但寡不敌众,战线后移,被迫向德军求援。德军7个师火速驰援,并与奥军8个师合编为第14集团军,由德国将军奥托·冯·毕洛指挥。10月24日,第14集团军以数个突击群对普莱佐、托尔米诺之间地段的意第2集团军发起冲击,防御正面很快被突破,14集团军在卡波雷托地域渡过伊松佐河,向乌迪内发展进攻。随后,支援第14集团军的奥匈帝国第2和第10集团军也转入进攻。意第2集团军损失惨重,撤退到后方阵地。意第3集团军背后也遭到敌方的突击。意军总司令卡多纳将军担心意军被包围歼灭,遂于10月27日命令右翼所有部队撤退。奥匈帝国第10集团军的进攻和尔后(从10月29日起)第11集团军的进攻迫使意军卡尔尼集群和第4集团军后撤。于是,意军在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开始全面的战略撤退,意军指挥部丧失了对部队的指挥能力,士兵丢掉重型武器、火炮和军用物资撤往后方。卡多纳试图在塔利亚门托河畔组织防御,不但毫无成效,反使意第2和第3集团军彻底溃败。11月2日夜间,奥德联军渡过塔利亚门托河,迫使意军残部撤向皮亚韦河。11月9日,意军最后一批部队渡过该河。意军的失败和溃退引起英法联合指挥部的极度恐慌,遂向意大利派遣了11个师(英军5个师、法军6个师)。在英法联军的支援下,意军遏制了奥德联军在皮亚韦河畔的进攻。

战役结果

伊松佐河战役,意军共伤亡100余万人,未达成战役目的,但牵制了大量同盟国军队,极大的支援了协约国军队在东西两线的作战。意军则在此之后的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一举击溃了奥匈帝国,直接导致了其解体和同盟国阵营的战败。

参考资料

[世界战史]奥匈帝国调兵至伊松佐河地区 与意大利军队多次战斗.[世界战史]奥匈帝国调兵至伊松佐河地区 与意大利军队多次战斗.2024-09-01

1915年5月23日 意大利退出三国同盟以后与奥地利开战.中国网络电视台.2024-09-01

无意义的流血:1915年伊松佐河战役.搜狐网.2024-09-01

世界名著里的八大经典战役,我打赌第一个你就不知道.百家号.2024-09-07

[世界战史]卡波雷托战役打响 意大利在此战中损失惨重.[世界战史]卡波雷托战役打响 意大利在此战中损失惨重.2024-09-07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民国防教育网.2024-09-01

[一战简史]战争的终结 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CCTV节目官网.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