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行政村隶属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江底镇,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1.00公里,距离镇5.00公里,国土面积10.09平方公里,海拔1310.00米,年平均气温21.00℃,年降水量570.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红薯、花生等农作物。

该村东邻贵州省玉龙乡,南邻会泽县迤车镇,西邻火德红乡,北与水塘村相邻。辖郑家坪子、蔡家梁子、潘寨、杨寨、老蛇窝、小箐、中坪、水井包、院子、海子、杨柳树、核桃坪、街上等13个村民小组。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702.00亩(其中:地702.00亩),人均耕地0.30亩,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花生 等作物;拥有林地5213.8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022.4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08亩,主要种植核桃、石榴、花椒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2482.10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66户通自来水,有575户饮用井水,有 575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90%)。有641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44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6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52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70户(分别占总数的 7.8%和73%)。

该村到乡政府驻地道路为柏油路路;进村道路为砂石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公里,距离集贸市场1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9辆,拖拉机2辆,摩托车110辆。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户;建有小水窖891口。全村有有13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3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3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3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3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9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5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8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10.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42.00万元,畜牧业收入271.00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205头,肉牛342头,肉羊412头);林业收入34.00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292.00万元,工资性收入22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81.00元,农民收入以第一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05.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42人,在省内务工282人,到省外务工60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核桃、花生,主要销售往省内。2013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49.00万元,该村发 展核桃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花生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857户,共乡村人口3092人,其中男性1582人,女性1510人。其中农业人口2402人,劳动力1803人。到2013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165;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159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乡(镇)卫生院,无人畜混居的农户。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江底村小学,中学生就读到江底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50公里,距离中学3.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485人,中学生189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3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511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090.00亩,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劳39个(劳均0个)。有固定资产14.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党员总数106人,党员中男党员90人,女党员16人。团员125人。

发展重点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设备差、文化教育落后、师资力量不足、产业单一、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多。

该村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养殖业,发展劳务经济。

人文地理

江底镇位于鲁甸县城南部,地势北高南低,中部山脉突起。全乡居住着汉、回、彝、苗、布依族等五个民族 26606人。

立体气候明显,南干北湿。水资源极度缺乏,是全县最缺水的乡镇。全乡70%以上的村组人畜饮水主要靠水窖蓄水解决;畜牧业是全乡农业经济学的重要部分,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8%;石料资源居全县之首,是重要的建材供应基地;"江底三桥"历史悠久,亚洲第一高桥即将建成;全乡有耕地35482.3亩,林地91336.6亩,森林覆盖率43.2%,森林旅游前景广阔;大黑山气候、风景独特,仙人洞、阴洞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亟待开发;经济作物有核桃、板栗、花椒、石榴、葡萄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活跃;乡镇企业发展迅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