蝰蛇
蝰蛇(拉丁学名:Viperidae,英文名:Russell’s viper)是蝰蛇科蝰亚科的统称,有时也指与之极近缘的响尾蛇科(Crotalidae)的蛇类。其在中国分布于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台湾及云南省等地。国际上分布于缅甸中部与南部、泰国中部、柬埔寨及印度尼西亚。蝰蛇栖息于亚热带平原、丘陵、山区,多发现于开阔的田野,垂直分布于低地到海拔2100米范围。
蝰蛇头较大,略呈三角形,与颈部区分明显;上颌前端有1对较长而弯曲的管状毒牙及几对后备毒牙,鼻眼之间无颊窝。中国所产蝰蛇,头背均为小鳞片。蝰蛇以鼠、鸟、蛇、四脚蛇和蛙类为食,繁殖方式属于卵胎生。产卵期一般在4~8月,每次产仔数量在数十条,繁殖的时间、数量因品种不同而各异。所产蝰蛇卵一般黏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8~15枚。其排毒量约为44.4毫克。蛇毒为血循毒,成体蛇毒中以金属Caspase-3、磷脂酶A2、L-氨基酸氧化酶、丝氨酸蛋白酶和C型类凝集素为主。由于该种分布范围广,其毒液生化酶活力及致死毒性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在中国南方地区,人们常用蝰蛇炮制蛇酒。临床上,曾用0.1%蝰蛇毒溶液、0.05%摩尔/升氯化钙溶液及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各0.1毫升,混匀后置于30℃水浴保温测定血液凝固时间,以诊断先天性X因子或Ⅶ因子缺乏症。蝰蛇已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分类属性
蝰亚科,(真蝰亚科、Viperinae),已知12属75种,中国有1属3种。中国所产本亚科蛇类,头背均为小鳞片:极北蝰Vipera berus、圆斑蝰蛇Vipera russelii、草原蝰Vipera ursinii。
形态特征
蝰蛇成体全长1010~1100毫米,头较大,略呈三角形,与颈部区分明显。体粗壮而尾短,鼻孔大,位于头背侧。体尾背面棕褐色,有3行深色大圆斑。头背部有深棕色斑3个,背脊中央一行30个左右,较大,其两侧各一行略小,而与前者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色,周围黑色且镶有黄色细边;在每两行3个圆斑之间尚有1个黑褐色点斑。腹面灰白色,尾腹面灰白色并散有细黑点。背鳞29(27~31)-29(27~33)-21(23)行,除两侧最外行,其余均明显起棱。腹鳞151~166行。尾下鳞40~54对。
蝰蛇是一种有剧毒的蛇种,它们巨大的毒腺使头部呈现一种宽阔的三角形。蝰蛇可以控制毒牙的运动,有时候只用其中一颗毒牙来注入毒液。蝰蛇是最进步的蛇类,无颊窝的蝰蛇牙齿巨大且中空,里面充满了毒液。牙齿着生在灵活的上颚骨上,不用时可折叠收回。
分布栖息
分布
蝰蛇,在中国分布于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台湾及云南省等地。国际上分布于缅甸中部与南部、泰国中部、柬埔寨及印度尼西亚。
栖息
蝰蛇栖息于亚热带平原、丘陵、山区、森林、沼泽,多发现于开阔的田野,垂直分布于低地到海拔2100米范围。
蝰蛇休息时也喜欢晒晒太阳,时间一般为上午10~12时左右。行日光浴时,一般匍匐于地面草丛或缠绕于树干上,也有半身裸露于洞口外、石头堆外面呈盘蜷状的,姿态变化多端。昼夜均见活动,常盘曲成团,行动迟缓,袭击目标时,躯干前部先向后屈,再猛然离地面向前咬目标,并有咬住不放的特性。受惊扰后身体不断地作膨缩状,并连续发出“呼呼”声。
生活习性
蝰蛇以鼠、鸟、蛇、蜥蜴和蛙类为食,它的捕食方式多半采用突袭捕食,它会事先把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然后很凶猛地离地向前冲,并同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猎物无力反抗,再将其吞食。
蝰蛇的牙齿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蝰蛇的消化系统如咽部,相关的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扩张和收缩能力。蝰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的。还有,蝰蛇的消化还要靠在地上爬行,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其通常行动缓慢。
生长繁殖
蝰蛇的繁殖方式属于卵胎生。产卵期一般在4~8月,每次产仔数量在数十条,繁殖的时间、数量因品种不同而各异。所产蝰蛇卵一般黏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8~15枚。2、4及11月均见交配,妊娠期6~8个月,8~10月产仔,产仔1~22条,平均11条。幼蛇全长210~250毫米。
毒性症状
毒性
蝰蛇排毒量约为44.4毫克。蛇毒为血循毒,成体蛇毒中以金属Caspase-3、磷脂酶A2、L-氨基酸氧化酶、丝氨酸蛋白酶和C型类凝集素为主。由于该种分布范围广,其毒液生化酶活力及致死毒性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蝰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蝰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蝰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大量的蝰蛇毒素。
蝰蛇毒素由多种毒性蛋白(或肽类)或酶类构成,这种毒素是以神经性毒为主。如果手被咬了一下,半小时内,整个手臂都会肿胀发紫,在一个小时内就会丧命。另外,中毒者会大量出汗、吐血,鼻子和眼睛都会出血,接着眼睛就会失明,直到失去意识。如果中毒很严重的话,还会牙龈出血、打冷战、体温升高。这还不算什么,更要命的是肘关节和膝盖以上红肿出血,这些症状往往出现在被咬后两小时内。
症状
蝰蛇含有血循毒,毒性猛烈而持久。
1、致死原因:病人多因循环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少数由于脑出血死亡。经抢救脱险后,部分病人有伤肢挛缩和运动障碍的愈合后遗症。
2、局部症状:牙痕呈“。。”型,伤口剧烈疼痛,如剜如灼逐渐加剧,持续不止,肿胀蔓延迅速,向心区扩展至躯干。伤口附近有大量水泡、血泡、瘀点、瘀斑,易发生组织坏死和溃烂形成溃疡可深达骨质,伴有局部淋巴结肿痛。
3、全身症状:咬伤后发病急,来势凶猛,症状严重,病程较长。常有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症状。全身广泛性内外出血皮下出血,形成播散性瘀斑,早期血尿;继而有齿龈出血、结膜下出血、咯血、便血等症。由于严重失血,病人口干、烦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脉搏细而加速,血压下降,可出现休克;并由脑出血导致昏迷。因出血、溶血性贫血可导致肾脏损害,有尿少、无尿、蛋白尿和管型尿,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主要价值
在中国南方地区,常用蝰蛇炮制蛇酒。临床上,曾用0.1%蝰蛇毒溶液、0.05%摩尔/升氯化钙溶液及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各0.1毫升,混匀后置于30℃水浴保温测定血液凝固时间,以诊断先天性X因子或Ⅶ因子缺乏症。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蝰蛇已知12属75种,中国有1属3种。中国所产蝰蛇,头背均为小鳞片:极北蝰、圆斑蝰蛇、草原蝰。极北蝰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是分布最北的蛇类,也是在北极地区唯一能找到的蛇类。在欧洲中部时最常见的毒蛇,也是英国唯一的毒蛇。
致危因素
蝰蛇中的极北蝰因栖息地破碎化、人类活动等,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保护级别
蝰蛇已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1981年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布尔根河河谷内建立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中国新疆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区内有蝰蛇中的极北蝰。
相关研究
2024年1月,赛伦生物(688163)公告,公司自主研发的抗蝰蛇毒血清注射液Ⅱ期临床研究方案通过了牵头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获得了伦理审查批件。
参考资料
蝰蛇.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2-25
Viperinae Oppel, 1811.itis官网.2025-03-21
动物志库.动物志库.2024-12-25
kui./blueanimalbio-mirror.github.io.2024-12-30
Viperinae Oppel, 1811.itis官网.2025-03-21
蝰蛇.生态中国网.2024-02-05
印度现罕见剧毒双头罗素蝰蛇,网友:看得头皮发麻.今日头条.2024-02-03
Vipera berus (Linnaeus, 1758).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3-21
新疆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3-21
赛伦生物:抗蝰蛇毒血清II期临床试验获伦理审查批件.今日头条.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