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于尚清

于尚清

于尚清(1956年2月-2014年11月6日),男,汉族,中共党员,生前任齐齐哈尔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局级侦察员。1976年2月入伍,历任战士、技师、汽车连副连长、连长、生产处副处长、处长等职务,1999年9月由部队副团职转业到公安机关,历任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建华分局治安大队民警、齐齐哈尔市公安局防暴支队助理调研员、齐齐哈尔市排爆队顾问等职务。

2014年11月6日晚10时30分,于尚清因旧伤复发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8岁。11月12日7时45分,其追悼会在齐齐哈尔市殡仪馆举办。

人物生平

参军入伍

1976年2月,于尚清入伍。同年,便参加了唐山抗震救灾,在6个月的时间里,他和战友们用手指在废墟瓦砾中抠挖,救出了120多名被压在瓦砾中的群众,抢运出了上百万元的公私财物。救灾结束时,他荣立了个人三等功。

1977年7月,于尚清在辽宁抗洪救灾中救出了22名被困3天3夜的灾民,再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983年,于尚清率领战士在“4.28”特大暴风雪中奋战12天,抢修战备通讯线路500多公里,破雪开道将给养运送到48座高山哨卡,被部队官兵誉为“钢铁后勤保障线”,他又一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在部队23年中,于尚清2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7次受到集团军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嘉奖。

转业公安

1999年9月,于尚清由部队副团职转业到公安机关工作,任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建华分局治安大队民警,负责危险物品管理工作。于尚清主动提出到治安部门进行分管危险品的工作。从警以来,他曾30余次参加排爆,他自己挖掘、排除的各种炸弹,毒气弹等就高达2000多枚。

2003年9月1日,位于商业中心的萨拉伯尔酒店发现定时爆炸装置,于尚清连续拆除10枚爆炸装置,在拆除最后一枚爆炸装置时,突发爆炸导致于尚清重伤,经检查,他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右腿残疾。此后,于尚清被聘为齐齐哈尔排爆队的顾问。

2005年4月,中国公安部政治部特邀于尚清参加了"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先进事迹报告团。4月30日,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奖励大会,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物逝世

2014年7月,因旧伤复发,于尚清入住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8月13日,因伤情危急,于尚清转入北京解放军306医院抢救。11月6日晚10时30分,于尚清因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8岁。  

人物事迹

执行任务身受重伤

2003年9月1日9时40分,齐齐哈尔市第三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开幕。位于商业中心的萨拉伯尔酒店发现一枚定时爆炸装置。时任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建华分局治安大队民警的于尚清挺身而出,连续拆除3枚爆炸装置。随后,现场又发现8枚爆炸装置,于尚清成功将7枚爆炸装置拆除,在他拆除转移到安全地带的最后一枚爆炸装置时,突发爆炸,于尚清的右手拇指被炸断,食指被炸飞,整个右手掌被炸裂,爆炸碎片崩入双眼晶体,身躯被炸伤100多处。经检查,他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右腿残疾。

自制静电消除装置

2001年10月,一个废弃的造纸厂在进行施工时,一名民工突然昏倒,经抢救认定是氯气中毒。于尚清奔赴现场后发现有3个氯气罐,其中一个正在泄漏。于尚清用毛巾捂着鼻子和嘴巴,将泄漏的氯气罐的阀门关死,避免了一起更大事故的发生。他在分管爆炸物品管理后发现,一些单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他便开始研究如何提高安全生产的问题。

2002年5月,于尚清到齐齐哈尔市猎弹厂火工车间检查安全工作,他发现近500平方米的车间里没有安装静电消除装置,一旦静电就会引起爆炸。他要求该车间立即停产整顿,但购置静电消除设备需要20余万元,企业停产一个月则要损失100多万元。为消除这个重大安全隐患,他利用企业的废旧材料自制出静电消除装置,造价仅180多元,于尚清还拒绝了该厂提出的两万元奖励。

为小区居民无偿奉献

2001年,小区低保户张某的孩子考上高中没钱入学,但因为已经下岗,无人愿意借钱相助。于尚清听说后,便借给了张某一万元钱。直到张某的孩子高中毕业,张某都未能还上。

于尚清居住的小区有600多户居民,于尚清在部队期间掌握了修理车辆、家电等技术,便义务地给小区居民当起了修理工。2002年,小区居民普遍反映小区供水不好,时常停水,给小区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物业管理部门对供水系统进行几次检修,效果都不佳。于尚清得知后,主动找到小区物业管理部门,提出自己可以帮助检修小区的供水系统。于尚清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排除了小区供水系统的故障。

人物悼念

2014年11月7日下午,按照家属心愿,于尚清的遗体运回齐齐哈尔市安葬,并在齐齐哈尔举办追悼会。11月8日,公安部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部长杨焕宁等人做出批示,对拆弹英雄于尚清去世表示沉痛哀悼,要求相关部门安排好于尚清的后事,照顾好家属。11月12日7时45分,其追悼会在齐齐哈尔市殡仪馆举办。

人物荣誉

参考资料:

个人生活

生活清贫

于尚清生活清贫,与妻子杜长君、儿子于嘉住着三十多平米的房子,家电、被褥等都是他在部队时下发的。

工作检查中,有几家单位严重违规经营,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于尚清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令其停业整顿,这几家单位便通过关系给其送钱送物,但都被他一概拒绝。于尚清喜欢抽烟,一些业户便在其检查工作时准备高档香烟,为了拒绝,于尚清干脆戒掉了抽了二十八年的烟。

重伤难愈

自2003年爆炸重伤以来,由于碎片分散在于尚清的眼底、四肢、膀胱等内脏和神经中,且爆炸使他的5节腰椎发生移位,于尚清经常浑身疼痛,只能靠吃止痛片来缓解,而长期服药,又造成他的胃黏膜和肠道受损。2010年10月底,于尚清腰椎疼得无法走路,止疼药对他已经没有作用。同年11月,他在齐齐哈尔第一医院做了手术,医生用4根钢钉将他的5节腰椎固定。

登上银幕

2008年,根据于尚清真实故事所改编的电影《千钧。一发》上映,由导演高群书执导,影片剧本根据于尚清的自述改编,于尚清成为黑龙江省继王进喜后第二位被搬上银幕的英雄人物。由于影片中有很多长镜头,需要手部特写,但于尚清因为排爆失去了一根手指,所以拍摄起来难度很大。最终在开机前几天定下了一位非职业演员,由现实生活中也是警察的马国伟扮演,于尚清则为影片设计了所有炸弹。同年,该电影荣获第11届上海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和评委会大奖,于尚清与妻子杜长君受邀走上红毯。

参加访谈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于尚清身上,蕴涵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博大,他那高尚的品德远远超越排爆行为本身。他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的品格,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好榜样。(东北网 评)

于尚清同志在危急时刻英勇无畏、不怕牺牲,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工作中公正执法、不徇私情,以自身模范行动树立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在生活中牢记入党誓言,满腔热情为人民服务,做了大量好事、善事;在负伤致残后,一如既往,淡泊名利,拖着伤残的身体,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向于尚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政治意识;学习他忠于党,忠于人民,不畏艰险,在危难关头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学习他恪尽职守,秉公执法,钻研业务的敬业精神;学习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坦荡襟怀;学习他心系百姓,执法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委员会 评)

参考资料

30余次排爆,100多块碎片,11年伤痛折磨,于尚清用生命诠释信仰.祖国网-今日头条.2024-01-20

齐市送别排爆英雄于尚清.黑龙江日报-人民网.2024-01-21

于尚清.东北网.2024-01-21

专访拆弹英雄于尚清:第11颗炸弹炸开了他的手.央视面对面-新浪网.2024-01-21

清明忆先烈 忠诚永相传 — — 致敬排爆英雄于尚清.鹤城公安-澎湃新闻.2024-01-21

【致敬·2022清明祭英烈】于尚清:用生命赴使命的排爆英雄.澎湃新闻.2023-11-13

拆弹英雄于尚清在京离世 对抗体内碎玻璃11年.京华时报-搜狐网.2024-01-21

拆弹英雄于尚清回家 12日早上举行追悼会.新京报-搜狐网.2024-01-21

体留百余残片的拆弹英雄去世 公安部批示照顾好家属.新京报-人民网.2024-01-21

好人于尚清:甘作义务修理工 经常接济困难群众.东北网-新浪新闻.2024-01-21

于尚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在公安部机关和首都部分高校引起强烈反响(组图).公安部网站-新浪网.2024-01-21

人民公安报:“拆弹英雄”于尚清因伤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人民公安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2024-01-21

“拆弹英雄”于尚清赴京治病.新京报电子报.2024-01-20

【致敬·缅怀·奋进】用生命赴使命.龙江公安-澎湃新闻.2024-01-21

被炸响的悲壮人生.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4-01-21

【致敬公安英烈】铭记烈士负重前行的背影.鹤城公安-澎湃新闻.2024-01-21

【致敬·缅怀·奋进】寄给天堂的一封信:爸爸,我永做您精神火炬的传递者.龙江公安-澎湃新闻.2024-01-21

清官于尚清:送礼不要吃请不到 住房只有30平米.东北网-新浪网.2024-01-21

高群书电影《千钧一发》将上映 拆弹英雄唱主角.新浪娱乐.2024-01-21

千钧。一发 (2008).豆瓣电影.2024-01-21

于尚清敬业精神及淳朴品质赢得同行敬重(组图).东北网-新浪网.2024-01-22

黑龙江省委号召党员和群众学习排爆英雄于尚清.生活报-搜狐网.202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