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乌耳鳗鲡

乌耳鳗鲡

乌耳鳗鲡Anguilla nigricans Chu et Wu sp.nov.(体长596毫米)a.上颌牙地方名:乌耳鳗(闽南通称)。体长为体高15.5倍,为体宽16.9倍,为头和躯干长的2.3倍,为头长7.6倍。头长为体高2.0倍,为口裂长4倍,为吻长5.4倍,为眼径8.9倍,为眼间隔5.2倍,为胸鳍长2.5倍。体延长,躯干部圆柱形,尾部侧扁。头较大,前部圆钝,稍平扁。吻中大,圆钝。眼小,圆形,位于头前部1/4处。眼间隔宽平、稍隆起,大于吻长。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短管状,接近吻端;后鼻孔裂缝状,位于眼前缘的前方。口中大,前位,口裂伸达眼中部下方。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尖锐,排列成带状;上下颌牙带前方稍宽,具牙4行,向后渐减至2行,无“无牙纵沟”;犁骨牙带前方宽阔,具牙5-6行,向后减至一行,狭长,不伸达上颌牙带后端水平线上,仅伸达其后方2/3处。唇发达,左右不连续。舌较尖,游离。鳃孔中大,垂直,位于胸鳍基部前下方。肛门位于体中部前方。体被细长小鳞,由5-6个小鳞平行排列成群,各鳞群互相垂直交叉,呈席纹状,埋于皮下。侧线孔明显。背鳍起点在肛门前上方,起点至鳃孔的距离约为起点至肛门距离的2.3倍。臀鳍接近肛门,起点与背鳍起点间的距离小于吻后头长。背鳍、臀鳍发达,与尾鳍相连续。胸鳍宽圆,小于头长1/2。尾鳍圆钝。液浸标本头和体背侧黑褐色,腹面灰褐色。体侧无斑点。背鳍全部、臀鳍后部和尾鳍灰色,边缘黑色;胸鳍黑褐色;唇部、上下颌和犁骨牙带均黑色。本种胸鳍颜色和突出的下颌与中华鳗鲡Anguilla 中华缺翅虫 McClelland 相似;但中华鳗鲡犁骨牙带向后几伸达上颌牙带后端同一水平线上,上下颌及犁骨牙带白色,口裂伸达眼后缘稍后方,而本种犁骨牙带向后仅伸达上颌牙带后方2/3处,上下颌及犁骨牙带黑色,口裂伸达眼中部下方。分布于福建省南部的江湖河口。

形态特征

下颌突出于上颌,上下颌骨具牙并形成齿带,前方稍宽有齿4行,后方2行;犁骨齿前方5—6行,后方1行,狭长,不伸达上颌齿后端,仅达其长2/3处。唇发达,左右不相连,鳃孔中等。体被细长小鳞,由5—6枚小鳞平行排列,互相垂直交叉呈席状。侧线孔明显。背鳍、臀鳍发达并与尾鳍相连,具胸鳍。体长为体高15.9—16.7倍,为头长7.1—7.6倍。

物种对比

生活环境

种群数量很少,故罕见,生活于江河干流或支流,湿地、咸水,半咸水或碱性湖泊、浅滩及沼泽。为降河洄游性鱼类,产卵习性与鳗鲡相似。

分布范围

分布于福建省南部的江湖河口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厦门。

濒危等级

中国物种名录评估等级:极危 CR B2ab(i)

依据标准:现存数量极少,属稀有种类,自首次发现后,至今尚未有再次采获的报道

中国种群占全球比例:中国特有。

致危因素

扩散能力有限、密度低、种群波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