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塔葬

塔葬

塔葬,又称灵塔葬,是中国藏族的葬仪风俗之一,只有极少数的高僧死后才能使用这种葬礼。一般分为尸塔式、灰塔式和土塔式三种形式。当高僧或活佛圆寂后,把遗体内脏经口或肛门取出,再以香料处理,然后根据地位供奉于金、银、铜、木或泥制的灵塔内。

藏族最早的塔葬受印度佛教“八王分舍利”建塔供养释迦牟尼遗骨影响,最早出现在公元8世纪末期,是从印度迎请而来、在藏地圆寂的高僧寂护开始的。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古格王意希沃和米拉日巴尊者的老师确吉洛卓宗喀巴以及贡嘎王依切尔等人的遗体都采用此葬法。17世纪90年代,阿旺罗桑嘉措死后,开始在布达拉宫修建“灵塔殿”和佛堂。1936年所建土登嘉措的灵塔殿,是西藏自治区最晚的一座塔葬建筑。

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塔葬是一种高贵的葬俗,它最能凸显高僧、活佛在藏族社会中的崇高地位,以及群众对其无限敬仰之情。

名称由来

塔葬,葬式之一。佛教活佛和僧侣处理遗体的一种方法。它起源于原始佛教以塔安置佛舍利或佛之爪发的习俗。“塔"译自梵语(Stūpa)或 巴利语(thūpo)塔葬是中国藏族的葬仪之一,是藏族最高贵的一种葬式,又称灵塔葬。

历史沿革

塔葬,就是将高僧活佛的尸骨放在塔内。藏传佛教的习俗只有高僧活佛圆寂,才有资格塔葬,而一般僧人乃至小活佛,只能火葬或天葬,这已成为定俗。

很早以前,高僧活佛圆寂后,先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遗骸塔葬。由于佛教信徒对释迦牟尼佛崇拜,不能向其真身膜拜,便转向膜拜埋葬佛的遗骸的塔,以表示自己的虔诚和信仰,这类塔叫做“灵骨塔”。通称“佛塔”。佛教信徒把舍利塔看成是佛所在的塔,后阿育王兴佛,造八万四千座塔,成一时之盛。

藏族最早的塔葬受印度佛教“八王分舍利”建塔供养释迦牟尼遗骨影响。随着佛教在雪域高原占据统治地位,佛塔的内涵也随之延伸。从收藏活佛或高僧圆寂后火化的骨灰,发展到收藏他们的指甲、头发、衣冠。还有专门供养经卷、佛像、珍宝等的塔。佛塔成为佛教徒日常供奉朝拜的场地,也是佛的象征物。

藏区最早的塔葬出现在公元8世纪末期,是从印度迎请而来、在藏地圆寂的高僧寂护(有译为静命的,藏族称其喜瓦措)开始的。他于公元760年在吐蕃去世,他的弟子们为了纪念他在藏区弘扬佛教所做的贡献,按照印度佛门的传统葬俗,修建了灵塔,像供奉佛祖舍利一样,把他的遗骸安放于佛塔之中,供后人瞻仰和膜拜。这座建于西藏山南桑耶寺旁哈布山上的寂护大师舍利灵塔,是有史料记载的藏区第一座佛灵塔,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古格王意希沃和米拉日巴尊者的老师确吉洛卓宗喀巴以及贡嘎王依切尔等人的遗体都采用此葬法。17世纪90年代,阿旺罗桑嘉措死后,开始在布达拉宫修建“灵塔殿”和佛堂。殿堂分3层,墙上绘有死者生前活动情况的壁画。“灵塔”由“塔座”、“塔瓶”、“塔顶”组成。用红硬木制做,表面用黄金片包裹,镶嵌珠玉。后来又在此灵塔殿旁相继建造七世至土登嘉措的灵塔殿,规模大小不一。1936年所建十三世达赖的灵塔殿,是西藏自治区最晚的一座塔葬建筑。

塔葬分类

形式分类

 尸塔式 

将尸体用盐水抹擦,风干后,涂上香料等贵重药物,放在专制的金质或银质的塔内,长期保存起来,以供人膜拜。这种葬法一般百姓难以采用,只在达赖、班禅及少数有名望的大活佛、大土司和其他首领去世后使用。这种葬仪比较隆重,辖区的百姓必须参加,自愿送礼。     

灰塔式 

将尸体火化后的骨灰,殓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作长久纪念。这种葬法一般对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使用。     

土塔式 

将尸体火化后的骨灰,盛入木匣和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上面堆土,墓成塔形。

材质分类

灵塔的种类很多,有金、银、铜、木、泥灵塔。它是根据活佛的地位而定。金灵塔一般达赖喇嘛才有资格享受,其他活佛都是银质灵塔。除达赖和班禅的灵塔分别建在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外,其他活佛的灵塔分别存放在活佛所属寺院内供奉。

塔葬案例

班禅“东陵札什南捷”大殿

该陵包括灵塔及灵塔殿两部分,塔建在殿内。整个建筑坐落在始建于1447年的西藏日喀则城西尼玛山南坡下的札什伦布寺东侧。

该灵塔殿的总建筑面积为1938平方米,高度为33.17米。整个建筑以西藏自治区古代宗教建筑风格为主,吸收了唐、清建筑艺术特色和整个佛教灵塔的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则以现代的钢筋、水泥和西藏石木结构的建筑方法相结合,既体现了古老的宗教建筑艺术,又融入了现代建筑方法,发挥了新型建材的优势。这种灵塔是古代和现代建筑艺术和风格的结晶。灵塔殿墙身全部用花岗石砌封,殿墙厚达1.80米。殿内外安装了现代化的灯具,使整个殿堂显得宽敞明亮。

这座灵塔由紫红色和棕色两大建筑部分组成。其外观具有殿堂与寺院的双重特色,在殿的顶端,覆盖着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金顶。金顶四角上嵌装6个鳄头,兽吻飞檐。其内部则依照佛教密宗坛城形式建成。殿的柱脚、柱身、柱头、枋、梁,门楣上刻满了各种彩雕纹饰。一入大门,正中安放着高11.52米的巨大灵塔。塔身以银皮包裹,遍镶珠宝,雕饰华美,造型端庄,仅包银塔,就耗费白银3338斤,黄金217.7斤,1330斤,黄铜11277.5斤。五世至曲吉尼玛的遗体残骸分装在五个檀香木匣内,安放在灵塔的壶瓶里。同时还放有袈裟、大藏经、历代班禅的著作、各教派大师的经典以及金银制成的各种宗教用品、各种粮食、糖果、水果、茶叶、酥油等供品,还有金银珠宝和印度洋的水。灵塔正中放着九世班禅却吉尼玛的铜像。大殿内四周墙壁上绘有藏传佛教各教派的著名高僧业绩的壁画。在大殿北壁上绘有佛祖释迦牟尼和他两位上首弟子目犍连舍利子,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以及他的两位上首弟子杰策吉和克珠杰·格勒巴桑布。并绘有后弘时期赴藏弘法的印度高僧“噶当”派祖师阿底峡及两位弟子的一组壁画。大殿西侧绘有曲吉尼玛的画像、印度佛教高僧寂护密宗大师宁玛派创始人印度高僧莲花生和藏王赤松德赞的画像。大殿东侧正中绘有十世班禅额尔德·确吉坚赞大师以及莎迦五祖的画像。大殿的天花板上以新的手法绘有三十个坛城平面彩图,显出浓郁的宗教气氛。

麻贡西寺

麻贡西寺位于木协乡下罗娘村,始建于公元1273年,由萨拉桑吉多吉创建,属宁玛派。该寺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于1985年请示贡觉县人民政府修复,由群众自发修建。寺庙宗教活动场所面积210平方米。麻贡西寺十二世活佛土登次仁圆寂后采用的是骨灰塔葬。活佛的骨灰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做成查查分放在三个地方——寺庙前面的木塔里、前往圣城拉萨朝佛的路上以及麻贡西寺里;另一部分骨灰装在一个小金塔里,存放在寺庙二楼的橱窗中。橱窗内还放有“多杰”“折卜”“绕莫”(钵)等法器,以及1部经书、2瓶清水(圣水),法器和经书都是活佛生前使用过的,活佛骨灰制作的两个查查也放在橱窗内。

塔尔寺“如来八塔”

善逝八塔又名如意八塔,位于湟中区塔尔寺广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依宗喀巴幼年在此垒塔的传说修建而成。每座塔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为5.7平方米,青砖结构。八塔由东向西分别为善逝塔、菩提塔、转法轮塔、神变塔、天降塔、息诤塔、文通塔涅槃塔。分别用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成佛、说法、降魔、天降、平息内部争论、弟子祝寿,圆寂等八件大事。

达赖喇嘛灵塔

达赖喇嘛灵塔,位于西藏拉萨市布达拉宫灵塔殿内,共有8座灵塔。即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和土登嘉措灵塔。塔身以金皮包裹,各种珠宝玉石镶嵌,金碧辉煌。内藏经过特殊处理的以上各世达赖喇嘛的肉身。其中,阿旺罗桑嘉措的灵塔最大,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豪华。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共有三层,仅塔身就高达14.85米,共耗黄金11万多两,塔瓶上镶嵌着各种珠宝,格外壮丽,被誉为”世界第一饰“。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塔高14米,耗用黄金18万多两,塔面上镶嵌钻石、珍珠、玛瑙翡翠、珊瑚、松耳石等,被誉为”万宝丛中一颗绚丽夺目的巨珠“。

肉身塔制作

藏传佛教寺院处理和保存遗体的方法很多。普遍用西红花、麝香、檀香料等名贵香料和盐巴浸泡而成的香水,反复擦洗遗体内外,然后缠裹上绸缎,定期更换,以迅速有效地吸出体内水分。还有一种是用盐水、香料和黄土和成的泥巴,将遗体内外糊上一层,定期更换,直至体内水分被泥巴吸收,盐分大部浸人体内为止。第十世班禅的法体肉身在长达四个月的处理中,用于法体脱水的名贵药品达500多公斤,其中有5公斤藏红花,还有帕苦玛粉、檀香粉、高级冰片和“六种良药粉”等。

当僧众确认活佛的遗体能长期保存,万无一失时,便开始第二道工序——金塑。

因为经过上述防腐脱水处理后的遗体,与原形有了较大差距。因此得请泥塑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僧人,按其原貌重新进行塑造。重塑金身之前,僧众不但要进行花灯供养,而且还要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法体前的香桌上不仅要有鲜花,还要有圣水、供果,及多盏昼夜不息的酥油长明供灯。显宗学院僧侣们日夜倒班在法体前诵念《破土经》《消灾经》,还有大藏经《甘珠尔》的部分篇章。在高僧(法台)的主持下,进行百种供果和平火祭等佛事活动。

金塑时,在遗体腹部重新缝合之前,通常要在腹腔内装上经文,填满各种名贵的香料和珠宝。按佛教原旨要求,重塑金身之物,据说要有印度恒河等世间“四大神河”之水,珠穆朗玛等世间“六大名山”之土,然后与珍珠、玛瑙翡翠、珊瑚、象牙,松耳石等珠宝的细粉,各种名贵香料拌和而成“神泥”:但这种“四水”、“六山”之水土雪域高原各地寺庙是难以弄到弄齐的,所以,通常的做法是在神山上先取洁净的黄土和泉水,经僧众诵经祈祷后,与一些珠宝和香料细泥搅拌而成,便算是“神泥”了。

金塑之前,得首先把萎缩的遗体拉展,并固定成“坐化”姿势。然后,再用泥巴一点一点地修复塌陷或变皱的部分,基本上从头到脚要全部泥塑一遍,使修复出来的遗体达到形神兼备,和活人原貌一致后,才开始涂金粉,或以金箔贴身。再予以描眉、画眼、涂唇,最后穿上袈裟,戴上僧帽。

金塑好的活佛遗体,标准姿势应是“跏跌坐”,双手合掌,有的手上还捧一条哈达。

金塑完成后,遗体的处理也宣告圆满结束,在隆重的仪式之中,把遗体供奉于事先制作好的灵塔或者祀殿中的巨型灵塔内。

灵塔制作

首先灵塔要反映佛教理论中关于生命学说的“五大”基因,即“火、风,水、土、空”,尤其是世界四种元素风、火、水、土。《时轮金刚》记载,佛塔的塔座、塔瓶、塔颈,以及十三法轮、佛幢等正是风、火、水、土四元素的象征。佛学家解释说:灵塔的塔座表示坚固的“地基”,其上的塔瓶表示“水球”,再上的十三法轮表示“火锥”,最上的塔顶表示“气托”和波动的精神,或脱离物质世界的灵气,每一元素皆由“趣悟阶路”而登达。

灵塔的结构比例也有着严格的、科学的审美规范。例如,如果塔座高1米,长宽则各应7米;座阶有三层,每层高0.3米,长宽则分别为5.7、5.3和5米;塔面或狮子座高2米,则长宽应为4.3米。塔瓶、塔刹、塔尖也有相应的比例尺度。

灵塔不但镂刻有各种花纹图案,而且镶嵌有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等,拉卜楞寺灵塔殿中历世嘉木样的灵塔,最高的达3米多,有银皮包裹,上面捶雕各种花纹图案,镶嵌各种珍贵宝石。灵塔内还要装藏许多经卷和珍宝。

意义影响

藏族传统文化中,塔葬是一种高贵的葬俗,是高僧大德身份、名望的象征。

藏式佛塔有六类象征或作用:第一,纪念性象征建筑;第二,佛教身、语、意中的偶像造型;第三,天下有情众生资粮圆满的供养福田;第四,灵庙、方坟、灵位的箭镞;第五,镇魔、避邪之法物;第六,名胜古迹的点缀建筑。塔葬当属第四类象征,它最能凸显高僧、活佛在藏族社会中的崇高地位,以及群众对其无限敬仰之情。葬塔是生一死,圣—俗两界对话的“域所”一方以顶礼膜拜来换取另一方的福佑和帮助。

相关文化

曲水县色香寺女高僧仁增曲尼旺姆,经数十年苦修瑜伽功,德行崇高,被藏传佛教界各教派公认为女活佛。其实,仁增曲尼旺姆本是一位普通的女尼。她苦苦修炼,数次炼丹,一生清苦,不依权势,化缘兴佛,属自修而成的女活佛。据说她曾在曲水山后的岩洞里面壁十年,炼就密术,空运、飞身、眼药、剑术,无不精通。经她炼出的精丹曾使许多人起死回生。1953年,仁增曲尼旺姆圆寂,终年120岁,是当代活佛中寿数最高的。色香寺僧尼本想给她的尸体塔葬,但她圆寂前曾嘱,不可与达赖、班禅佛等同,不能塔葬。她的弟子们为了既实现她的终嘱,又不违背众僧塔葬的愿望,便将她的遗体火化,火化后再将舍利子塔葬。

参考资料

藏族丧葬文化 别以为藏族人都是天葬.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4-03-24

甘南藏族丧葬.央广网.2025-02-27

藏族丧葬文化 别以为藏族人都是天葬.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5-02-27

塔葬.青岛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2025-02-28

藏传佛教高僧活佛的塔葬.青海湖网.2025-02-28

塔葬.西藏新闻网.2025-02-27

什么是塔葬?.藏人文化网.2025-02-28

西藏五位班禅法体合葬同一灵塔内.中国人大网.2024-03-24

藏传佛教的佛塔 信仰的终极表述与完美寄托.凤凰网.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