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城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湖半岛,是长江流域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较大、出土遗存较为丰富的城邑遗址,也是武汉城市文明的源头。盘龙城遗址城垣始建于二里岗文化早期晚段,最晚可至殷墟文化最初阶段,距今约3500年到距今约3200年,属商代早期和中期。该遗址东南西三面环水,内城总面积约75400平方米,城址南北长290米,东西宽260米,周长1100米,遗址包括宫殿区、居民区、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几部分。
盘龙城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先后发掘了城址、宫殿等大型建筑及多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了大批青铜器。该遗址反映了公元前16~13世纪中原文化向南扩张、在长江流域形成中心城市的社会景象。通过盘龙城的考古发现,学术界首次认识到二里头及二里冈等中原文化在南方大范围的同一性,认识到夏商王朝的政治版图到达了长江流域。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夏商文化在长江流域的传播与分布,为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在学术上、社会上的影响都很重要。盘龙城遗址本体是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的最大展品,观众站在博物馆屋顶,可远眺遗址核心区。博物馆设置的三个主展厅详细介绍了盘龙城遗址各方面情况,此外,可以通过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数字展厅云游盘龙城遗址的各种展览,了解关于盘龙城遗址的各项活动。
1988年,盘龙城遗址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盘龙城遗址入选“中原地区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06年,盘龙城遗址被正式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2013年8月30日,盘龙城遗址本体保护工程正式开工。同年12月18日,盘龙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国家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7年,盘龙城考古遗址公园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9月27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新馆及遗址公园核心区正式对外开放。2022年1月,盘龙城遗址被评为湖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历史沿革
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中原文化向南扩张、在长江流域形成的中心城市,反映了以夏商王朝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在长江流域的发展。盘龙城在延续的300多年里,一直都保持着与郑州地区文化的同步更新,显示出二里岗文化时期中原王朝对南方的强势控制。
命名由来
1954年,武汉市遭遇洪水防汛筑堤,从郊县取土,发现墓葬和青铜器,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据此开展调查,盘龙城遗址被发现。1955年5月,国家级学术刊物《文物参考资料》第五期刊登的相关报道中,“盘龙城"被称为“盘土城”。1956年11月,盘龙城遗址被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首次对盘龙城遗址楼子湾进行科学发掘,出土有鼎、斝、爵、觚等青铜礼器,明确了盘龙城青铜器与郑州市地区发现的早商青铜器的一致性,并根据旁边的盘龙湖改“盘土城”为“盘龙城”。
发现与发掘
1974年,北京大学、湖北省博物馆首次联合对盘龙城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余平方米,获重大考古成果,一是确定了城址的年代为商代二里岗期(商代前期),二是在城内东北部探明大片夯土建筑遗迹,并揭露了规模宏大的一号宫殿基址,三是清理出了商代二里岗期的最大墓—李家咀二号大墓,出土了近百件重要文物,其中的青铜器、玉器等多次赴海外展出。这是盘龙城截至当时,揭露面积最大的一次。通过这次发掘,确立了盘龙城遗址在中国商史和商文化研究中的不可替代位置。1976年,北京大学、湖北省博物馆第二次联合对盘龙城遗址进行发掘,发现城内二号宫殿基址、南城垣、壕沟等。
1979年,在王家湾遗址发现了房基、灰坑、陶窑等文化遗迹,接下来的5年中在杨家湾和杨家嘴也发现了房基和灰烬沟遗迹。以上遗迹被推测均属手工业作坊遗址。并且这些遗迹还出土了二里头遗址晚期的文化遗物,因此遗址的年代上限可到二里头晚期。1989年,杨家湾M11被发现,出土早商时期最大的圆鼎等数十件青铜器。这是盘龙城遗址最晚阶段的大型墓葬,其年代为二里岗上层二期晚段。
2000年以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通过和武汉大学考古系的合作,引入高科技技术手段,邀请其他领域专家深度合作,又发现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和外城垣、铸铜作坊等遗迹。对盘龙城遗址的布局、人群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2001年,武汉市考古研究所在遗址范围内进行了进一步的勘探,并在原来的城址外围发现有厚薄不等、断续而成带状的夯土遗迹,大致环绕原来发现的城址一周,宽度在25米左右,可能是盘龙城的外城垣残迹。2006年,杨家湾岗地南坡发现了一处编号为F4的大型建筑基址,年代稍晚于二里岗上层一期,基址所反映的建筑规模可能超过宫城内宫殿基址。这一发现丰富了对盘龙城布局的认识。
2017年,盘龙城遗址公园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2022年1月,盘龙城遗址被评为湖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遗址特点
遗址分布
盘龙城遗址是一座以城为中心的商文化遗址群。城垣平面略呈平行四边形,中轴线约为20°。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周长1100米,城内面积约75400平方米。当地群众称数十年前城垣尚高出地面7~8米,至今西墙及南墙东段仍高出地面1~3米。城墙采用分段版筑法夯筑,分墙体和护坡两部分。现存南、北、西三面城墙的基部各见缺口一处,应即城门所在。南、北城门位于中轴线线上。西城门城门底部有石头路面,应为当时的门道,门道的地势为内高外低。贵族墓主要分布在李家嘴,中小型墓葬则分布在楼子湾、杨家嘴、杨家湾等地,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建筑布局
盘龙城主要建筑群位于城内东北部,有三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三座建筑朝向一致,均为南偏西方向,分前、中、后平行排列在台基上。已清理的F1东西长39.8米,南北宽12.3米,分为四室,周有回廊。四室均在南侧设门,中间的两室在北侧设门。有研究者将其复原为“四阿重屋”式建筑,与在F1南面的F2构成“前朝后寝”的格局。在F2基址两侧台基边缘,设有南北向陶水管。
地层压叠
《盘龙城》(1963~1994年发掘报告)一书依据盘龙城城址与城外诸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以及陶器的演变规律,将该遗址分为七期。通过与其他同类遗址出土陶器对比分析,对各期的年代进行了推断。盘龙城一期的年代,约相当于二里头遗址文化三期或偏早;二期的年代相当于二里头三期;三期的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或二里岗下层一期偏早;四、五期的年代约相当于二里岗上层一期偏晚阶段;六期的年代相当于二里岗上层二期偏早;七期的年代相当于二里岗上层二期晚段。
主要馆藏
概述
盘龙城遗址发掘总面积达15000余平方米,发现有多处宫殿、大型建筑、手工作坊基址及50余座墓葬。出土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等遗物3000余件,这些文物传递了大量商代文化信息。青铜大圆鼎、带鋬觚形器、绿松石镶金饰件、有领玉璧等珍贵展品,彰显了商代盘龙城的发展高度。杨家湾11号墓出土的大圆鼎通高85厘米,是截至2024年中国所见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青铜圆鼎。杨家湾17号墓出土的青铜带鋬觚形器,兼具爵口、斝鋬、觚身的特征,器形前所未有,中国仅此一件。同墓出土的绿松石镶金饰件,以绿松石作为兽面纹的主体,金片饰作目、牙、眉等关键部件,是中原文化系统所见最早的成形金器,为商代先民精神信仰的重要物证。小嘴3号墓出土的有领玉璧直径22厘米,是目前见到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有领玉璧,属于商朝制作的代表性玉器。
主要展厅
第一展厅“浪淘千古”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第一展厅“浪淘千古”,共分为“发现盘龙城”、“认知盘龙城”、“寻根大武汉”三个单元。主要介绍了盘龙城遗址的发现、考古工作历程及武汉城市发展史,解读盘龙城为什么被称之为“武汉城市之根”。
第二展厅“故邑风物”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第二展厅“故邑风物”,共分为“城邑演变”、“城邑生活”、“城邑生产”、“城邑建筑”四个单元。按照初兴、繁盛、持续发展的时间脉络讲述了盘龙城遗址的沧桑变迁,通过文物、艺术品、多媒体、场景复原等手段,从生活、生产、建筑等方面呈现出盘龙城先民们欣欣尚荣的日常场景,其上展的青铜器数量多、礼器组合完备、纹饰精美,体现了盘龙城作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的定位。
第三展厅“角立南土”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第三展厅“角立南土”,共分为“盘龙城与夏朝”、“文化交融”、“南土重镇”三个单元。立足整个夏商王朝,介绍了盘龙城所在历史时期的大背景,梳理了盘龙城与其他文化和城邑的交流融合,体现其“南土中心城邑”的地位。
数字展厅
除了线下去展厅实地参观,观众还可以通过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数字展厅云游盘龙城遗址的各种展览。
主要藏品
青铜器
参考资料
陶器
参考资料
玉器
参考资料
石器
参考资料
金玉器
兽面形器物,是盘龙城遗址首次发现的金玉镶嵌饰品,也是中原商文化系统中发现的年代最早(商代前期)、出土单位明确、器形基本完整的金玉器饰品。其右侧部分较为完整,由金箔片和绿松石片组合而成,其中可见金箔片5个、绿松石片496个。面部长约13厘米,残宽约5厘米,眉毛、眼睛、牙齿是由金箔片装饰而成,躯干及尾部长约10厘米,宽约2.5厘米。是一件兽面形器物破损后而形成的两个部分,可能原本是镶嵌在漆器或木器等有机化合物上,经检测金箔片的含金量84.4%、含银量13.7%。该器物出土于盘龙城遗址杨家湾17号墓,收藏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遗址与馆藏保护
遗址价值
盘龙城遗址是新中国考古工作中最早发现的商时期长江流域的古代城址,在中国商史和商代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遗址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盘龙城遗址是一座远离都城的大规模铸铜遗址,它不仅是“商王朝南下的军事据点”,而且是有独立青铜器铸造的地方中心。该遗址的发现,使学术界认识到同时期中原王朝统治的范围已经到达了长江流域。2006年12月22日,盘龙城遗址出土了一根长约66厘米的象牙骨,为长江流域远古时期是否曾有大象出没提供了研究实物。
保护措施
1956年11月,盘龙城遗址被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湖北省博物馆设立“盘龙城考古工作站”。1988年1月13日,盘龙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武汉市政府办公厅同意《盘龙城遗址风景区保护开发规划》。2006年,盘龙城遗址被正式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2007年至2009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盘龙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设计方案》。2013年,武汉市正式启动盘龙城遗址本体保护工程项目,召开“商代盘龙城学术研讨会”。2014年,武汉大学、武汉市考古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馆配合本体保护工程,合作展开杨家湾、盘龙城城垣与城壕的考古勘探发掘。
相关研究
《商代盘龙城——武汉城市之根的考古历程》,将考古专业性很强的盘龙城调查、发掘经过以及成果以生动的文笔和通俗的语言呈现给广大读者。以考古资料为依据,为大众介绍盘龙城宫殿、作坊、墓地、祭祀等遗迹的发现,以及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精美文物,以叙事的风格说明了遗址的保护情况,本书是一本普及考古知识的书籍,将专业知识通俗化,适合大众阅读。
盘龙城与荆南寺出土陶鬲比较研究,对盘龙城和荆南寺出土陶鬲进行了系统的类型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两处遗址出土陶鬲进行细致比较并进而分析两者与中原地区商文化陶鬲的关系,该文认为南下至盘龙城与荆南寺两遗址的商人在来源和经营方式上可能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其中,南下至盘龙城遗址的商人来源虽无法确定,但有迹象表明其与辉卫型和二里冈类型有关,该批人群南下至此后虽亦受到早商文化(人群)的持续性影响,但对此种影响的接受程度不高,而与当地土著居民处于高度融合的状态,且对鄂东南和洞庭湖地区采取了“据点式”占据的统治方式;而南下至荆南寺遗址的商人则很可能即二里冈类型人群的一支,该批人群南下至此后与商文化中心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与当地土著居民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盘龙城遗址参观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园,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公交线路:乘299、296、286、291、289在肖陈湾站下,295路在罗纳河谷站下向该公汽行驶方向行走100米即到。
地铁线路:2号线盘龙城站D出口出站后,往前直行450米即到。
自驾导航:公园停车场已修建完成,导航至“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西广场”后,继续向北前行30米左右。
参考资料
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10043号提案的答复.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政府.2024-06-07
3500年前的房子有多豪?“深”扒!.光明网.2024-06-07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7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国家文物局.2021-10-18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6-07
诸多相似,专家:三星堆和盘龙城进行过文化交流.澎湃新闻.2024-06-07
考古学家许宏:青铜文明在二里岗时期最大限度地向四方强力冲击渗透.百家号.2024-06-07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又获重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4-06-09
盘龙城遗址考古收获.国家文物局.2024-06-08
第一展厅“浪淘千古”.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第二展厅“故邑风物”.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第三展厅“角立南土”.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展示.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武汉百年瞬间》第二十八期:“武汉城市之根”商代盘龙城遗址发现.百家号.2024-06-07
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探索.百家号.2024-06-08
湖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出,盘龙城等8处武汉考古发现上榜.百家号.2024-06-09
武汉盘龙城发现大规模铸铜遗址 系夏商都城之外首次发现.新华网.2024-06-07
3500年前的盘龙城遗址保护迎来新时期.光明网.2024-06-07
1956年.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盘龙城——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展,揭秘盘龙遗迹.百家号.2024-06-07
1974年.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1976年.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20世纪——盘龙城宫殿基址和贵族墓葬的发掘.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基本陈列.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盘龙城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4-06-09
看荆楚商邑的青铜文明,盘龙城文物岭南展出.百家号.2024-06-08
商代盘龙城首次发现金器饰品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器.人民网.2024-06-08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铜斝 杨家湾17号墓.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铜尊 杨家湾7号墓.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铜盘 李家嘴2号墓.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铜面具.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铜带鋬觚形器 杨家湾17号墓.盘龙城遗址博物馆.2024-06-08
铜钺 李家嘴2号墓.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铜觚 李家嘴1号墓.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兽面纹十字孔青铜尊.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陶罐 李家嘴4号灰坑.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陶鼎 王家嘴.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陶缸 杨家湾17号探方第6层.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灰陶鼓形壶 杨家湾1号水井.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陶鱼 宫殿区.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陶长颈壶 王家嘴36号探方第8层.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陶鹰头.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玉璋 杨家嘴12号墓.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玉戈 杨家湾17号墓.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玉刀 杨家湾19号墓.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玉璜 杨家湾6号灰坑.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玉权 杨家嘴16号墓.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石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石臼、杵.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石镞 王家嘴.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石勺 楼子湾3号沟.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9
绿松石镶金片饰件 杨家湾17号墓.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8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盘龙城遗址发现60周年.凤凰网湖北.2024-06-09
央视“探秘盘龙城”介绍惊人发现,盘龙城考古有多项未解之谜.澎湃新闻.2024-06-09
盘龙城遗址出土商代象牙骨.荆楚网.2024-06-09
《商代盘龙城——武汉城市之根的考古历程》.盘龙城博物研究院.2024-06-09
盘龙城与荆南寺出土陶鬲比较研究.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9
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揭晓,湖北占了两席!.极目新闻.2024-06-08
2021年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揭晓.百家号.2024-06-08
服务.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9
交通指南2021.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