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角街道
沙头角街道是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下辖街道,位于盐田区西南部,东连海山街道,西南接中国香港地区新界、中英街和大鹏湾,西北靠梧桐山,与罗湖区、龙岗区相连;占地6.07平方千米,是广东省唯一与香港水陆相连的街道,下辖12个社区。截至2022年12月31日,街道常住人口3.9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2.19万人,非户籍人口1.79万人。
沙头角街道地势北高南低,地貌以丘陵为主;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宜人。其历史可追溯至爱新觉罗·旻宁十年(1830年)建立东和墟,又称“沙头角墟”;清同治《广东舆图》已有沙头角村的记载。沙头角街道原是宝安县的一个小镇,1949年10月解放;1950年建政,成立东和乡,属当时的宝安县第二区管辖;1955年,改称沙头角区;1959年4月,称沙头角公社;1965年,撤沙头角公社,设盐田公社和沙头角镇;1979年1月,宝安县改为深圳市,沙头角镇归深圳市管辖;1982年9月,从罗湖区分出,设沙头角镇,升格为县级镇;1983年,成立中国第一家农村股份制企业,建立中国第一个保税工业区,对外开放开展边境商贸;1997年10月,改属盐田区;2002年6月,撤镇设沙头角街道。
沙头角街道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薯类,兼种果树、茶叶,养殖猪、鸭、鸡等;改革开放后,从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到兴办自营工业,发展商贸服务业,接连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换代;2022年全年,工业总产值为248085万元。该街道地理位置特殊,是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汇地带。街道内,沿深圳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边界形成的“中英街”,既是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蒙受屈辱的历史见证,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繁荣的缩影。此外,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包含“一核四区”,“一核”是指沙头角跨境免税消费核,这也是沙头角中英街商圈形成的基础。
历史沿革
沙头角街道因“日出沙头,月悬海角”而得名。
1949年10月沙头角地域成立东和乡。
1950年4月,撤乡设区,沙头角成为宝安县第二区。
1952年10月,改称第六区。
1954年,第六区增设沙头角镇。
1961年,设置沙头角公社,属横岗区。
1970年5月,撤销沙头角公社恢复盐田公社和沙头角镇。
1980年6月,成立沙头角区,同年8月,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沙头角被划入经济特区内。
1984年10月,沙头角区办事处改成管理区。
1990年1月,沙头角管理区并入罗湖区。
1997年11月,从罗湖区分出,隶属盐田区管辖。
2002年6月18日,撤销沙头角镇,设立沙头角街道、海山街道。以原沙头角镇的管理范围从中间划分界线而分为东西两个街道,中间分界线北起盐田区与罗湖区的梧桐山相交处,南至大沙河入海口处,分界线西边为沙头角街道,东边为海山街道。沙头角街道陆地面积约6.65平方千米,辖沙头角、东和、桥东、田心、中兴街、沙栏6个居委会,总人口4.59万人。2004年,沙头角街道辖沙头角、田心、桥东、中英街、东和5个居委会。2008年末,面积6.91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14060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沙头角街道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西南部,办事处于2002年6月18日撤销沙头角镇镇政府分设沙头角、海山两个街道办事处。南北长约4.2公里,东西宽3.3公里,街道东临海山街道,西南接新界和大鹏湾,西北靠梧桐山与罗湖区、龙岗区相连;地理坐标北纬22°32′,东经114°13′;地势北高南低,地貌以丘陵为主;辖区总面积6.91平方公里;下辖沙头角、田心、桥东、中英街、东和等5个社区。办事处内设办公室、城市管理科、社会事务管理科(武装部、民政办)、计划生育科、经济发展科(安全生产监管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科(司法所)。截至2005年7月总人口5.6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7万人。沙头角依山傍海,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辖区内有“特区中的特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英街。街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创先争优为驱动,凝神聚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优质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辖区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1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地形地貌
沙头角街道地形北高南低,面海靠山,地势属低山丘陵滨海地势。
气候
沙头角街道依山傍海,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2141.9万毫米。年平均气温22'C,月平均气温以1月份最低,为14.1℃;以7月份最高,达28.2℃,年较差14.1℃。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20.5小时.是华南沿海日照时数较多的地区之一。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10月,沙头角街道下辖7个社区,街道办事处驻深圳市盐田区田心社区田心东路9号。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盐田区总人口152323人,其中沙头角街道104441人。)
截至2018年底,沙头角街道总人口为48865人,其中户籍人口为10033人6847户,非户籍人口为38832人12157户(含外国居民23人、港澳台居民2437人)。
2021年6月30日,盐田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截至2020年,沙头角街道的人口数为46753人。
经济
综述
沙头角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紧邻盐田港和沙头角保税区,梧桐山双向隧道和罗沙盘山公路与市中心相通,惠盐、盐坝高速公路直通龙岗区和惠州,沙头角口岸陆路直达香港特别行政区,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内居民实行24小时通行。经过20多年的发展,沙头角现已成为深圳市东部的重要出口加工基地和商贸中心,辖区的田心工业区分布有电子、首饰、服装、玩具、印刷、钟表、建材、医药等行业,不少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2005年,沙头角街道进一步加强集体经济的规范化管理,委托审计机构对6家下属股份制公司实行统一年度审计,指导群利股份公司进行董事会换届选举,提高了资产管理水平。继续探索自然村集体资产管理模式,推动成立了径口股份合作公司。进一步做好同富裕工程的实施工作,完善了供水管网、排污系统、小区村道等一批基础设施,经济欠发达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街道狠抓工厂企业、三小场所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与监督管理,不定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及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中英街确立自己的文化主题,在文化旅游的框架下调整商业模式,从商业区向旅游区转化,以文化发展旅游,以旅游带动商业,打造出历史文化+商业+景观改造+娱乐组合的主题文化旅游区。
2001年,沙头角街道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2亿元,工业总产值188亿余元,出口总值23亿余美元,并完全实现了城市化。
文化
深圳本土客家民居
沙头角有着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和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中西方的碰撞点。沙头角原居民基本上是客家人,其次是潮汕人和广府人。相传,这一带客家人的祖先是从梅县、五华一带迁到该地区的,婚丧喜庆等各种习俗与梅县地区客家人大同小异。来源于沙头角渔民生活的鱼灯舞、麒麟舞等艺术形式就是沙头角本土文化的杰出代表。沙头角街道因此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地名由来
沙头角是中国南大门一个特殊的边陲小镇,相传清朝有一个大臣,有次来到沙头角巡视,面对碧波荡漾的大鹏湾和银白的沙滩,即兴吟到“日出沙头,月悬海角”,沙头角因此得名。
文化遗产
文物古迹
沙头角街道区域内沿着深圳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边界形成的“中英街”,因”一街两制,购物天堂“的美誉而闻名于全国。中英街既是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蒙受屈辱的历史见证,又是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繁荣的缩影,是两种制度、两种文化、两种思想的交汇点,由于沙头角的地理位置特殊,素有“特区中的特区”之称,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方言
沙头角街道使用客家方言。
沙头角鱼灯舞
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沙头角沙栏吓村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成为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鱼”在客家话中与“吴”谐音,实际上,早在三百多年前,盐田区沙栏吓村的吴氏祖先就借鉴鱼在水里游的动作,制作纸质鱼灯,以舞动鱼灯为祭神方式。经过三百多年历史沿袭,流传至今。
盐田山歌
盐田山歌指在盐田区域广泛流传的客家山歌、九龙山歌、渔歌、哭嫁歌等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别具特色,不仅曲调各异,而且分别使用客家话、粤语、福佬话演唱,丰富多彩。
天后宝诞祭典
天后宝诞祭典是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内沙栏吓村自清朝承传至今的民俗活动。沙栏吓村与新界的六个村的先民,是清代康熙年初分别从粤、赣、闽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均信奉妈祖(天后),并于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年间,联合建起沙栏吓天后宫,自始香火不断,尤其是每年一度二月二十三的天后诞最盛,当时俗称“天后宝诞祭典”。1988年沙头角天后宫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七村村民自动捐款重建,在深圳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天后宝诞祭典才得以恢复。
交通
沙头角水陆交通便利,紧邻盐田港和沙头角保税区。东有惠盐、盐坝高速公路直通龙岗区和惠州,西有梧桐山双向隧道和罗沙盘山公路与市中心相通,西南经沙头角口岸陆路直达香港特别行政区,地铁8号线(深圳地铁8号线)穿境而过。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内居民实行24小时通行。
社会
教育事业
1986年,沙头角成立国家开放大学,1994年9月成立沙头角教育从金会,基金总额已达180多万元。1998年,辖区内有电视大学1所、中学2所、小学4所、幼儿园6所,在职教师379人,在校学生4801人。
社会保障
2019年发放低收入、失独残独家庭和残疾人慰问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152.72万元,慰问优抚对象、现役军人、香港军烈属261人次、辖区部队17次,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64.224万元。完成灵活就业申请423人次,支持首次创业4人次,发放各类就业补贴123万元。调解劳资纠纷29宗,调处成功率100%。
文化事业
沙头角街道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被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街道成立了全市首家经政府正式注册成立的以倡导读书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沙头角书社,创办《读书与生活》内部期刊,免费赠送给居民阅读,倡导“爱读书、爱生活”的文明新风,营造浓厚的社区读书氛围;成立全区首家街道体育分会,会员超过100人;成立了街道科学技术协会,向社区居民赠订和赠送科普报刊和书籍;坚持定期到各社区和外来劳务工生活区巡回播放电影,在放映电影时开展创建文明城市、计划生育、禁毒、安全生产等宣传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举办全国青少年民俗音乐观摩暨沙港青少年联谊音乐会、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沙港中小学生百米长卷书画才艺表演等多个重要活动;以“沙头角论坛”为主题,举办工青妇座谈会、“网络与青少年”教育论坛、婴幼儿教育讲座、“读书与生活”讲座、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东纵老战士报告会等,提高了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实施精品战略,争创高水平文艺作品,街道创作小品《人在旅途》先后获得曹禺戏剧奖第十一届全国百优小品大赛金奖和第五届中国中央电视台小品大赛银奖;小品《遥远的故事》在“中国·余杭区‘良渚文化杯’小戏小品大赛”暨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复赛中荣获一等奖,小品《神圣的草地》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
城市管理
沙头角街道继续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区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全面整治辖区架空管线,拆除违规架设的天线、晾衣架等各类管线,为居民铺设外墙聚氯乙稀管9500米,电视和电信线路25400米,安装晾衣架8000多条,开展清洁深圳市月活动,清理、整治卫生死角约15500平方米,整治群众意见较大的预留地、待建地建筑垃圾问题,并进行简单绿化或改建为临时停车场,加强除“四害”消杀工作,配合做好“四害”防治基础设施安装试点工作,安装防蚊闸1112个,毒鼠屋(站)550个,解决了辖区一些重点地段长期存在的脏乱差问题;认真配合实施“穿衣戴帽”街景改造工程和中英街修复改造工程,坚决清查违法建筑和乱搭建,建成田心东路街心公园、官上路临时停车场,开展田心东路“文明示范一条街”创建活动;推进“综治进社区”,依法治街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创5个安全文明小区,小区覆盖率达99%,新建9个园区式小区,在敞开式小区的外围修筑绿化带、围墙和门卫岗亭,有效加强了治安管理;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定期对辖区的“六小”场所、安全消防、走私窝点、矛盾纠纷等情况进行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治措施,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及中毒事故。
党的建设
沙头角街道推进基层党建区域化,在5个社区全面启动推进基层党建区域化工作,成立了社区综合党委,指导各社区社区选举产生了新的党委领导班子,推行“社区综合党委+兼职委员”制度。继续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深入开展以“想干、敢干、能干”为主题的作风大提升活动,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争先进,党员干部争优秀,街道党工委被评为深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严格按照区纪委部署,落实好纪律教育月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廉政教育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实现廉政勤政。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推动“光热工程”的实施,组织党员开展志愿者服务行动,街道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教育管理覆盖率、民主评议合格率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满意率均达到100%,实现了“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目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开展公务员志愿者活动,绿色出行活动等,促使机关党员干部争做乐于奉献的表率、绿色出行的表率、勤政为民的表率,机关作风明显好转,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街道5个社区党(总)支部均被授予“盐田区社区党建示范点”称号。
主要职能
(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执行法律、法规、规章、上级党委、政府和街道党工委的决定和命令;
(二)加强对街道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等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指导,促进街道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发展社区服务,做好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等工作;
(四)做好计划生育、城市管理、爱国卫生、司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劳动等行政管理工作;
(五)做好优抚安置、社会救济、人民调解、拥军优属等社会事务管理工作;
(六)搞好安全管理工作,保障生产安全和劳动安全;做好“三防”和森林防火工作;
(七)指导、帮助社区居委会开展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其他工作;
(八)协调市、区职能部门驻辖区派出机构及事业单位的执法活动和社会服务工作;
(九)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十)承办人大、政协联络工作和上级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旅游
中英街
中英街,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北区交界处,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成,原名“鹭径”,长约250米,宽约3—4米,深圳香港各占一半,街心以“界碑石”为界,与香港一街相处,需办理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
中英街有步行街、环城路、海傍街、横头街、碧海路等5条街道与道路,主要建筑有入口广场、入口处建筑、骑楼、街道转角处建筑、转角广场、榕树林荫道、回归广场、天后宫广场、滨海观景道、中英街标志塔公园、海滨绿水长廊和中英街雕塑墙,街边商店林立,体现出“一街两制”的历史景观和文化风情。2015年,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现已成为国内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知名度的专题博物馆。
2012年6月8日,中英街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04年,中英街被评为“深圳八景”之一。
盐田滨海栈道
盐田海滨栈道,全长19.5公里,一头连着大小梅沙的蓝天碧海,一头牵着“中英街”的“一街两制”百年人文。2007年3月,沙头角湾景观栈道工程、海滨栈道“中英街”段景观工程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深受深圳市市民喜爱的休闲地。
参考资料
统计用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4-03-27
综合查询.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4-03-27
行政区划.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2024-03-27
沙头角街道.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2024-03-27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国家统计局.2024-03-27
盐田区沙头角街道办事处.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2024-03-28
下一站,沙头角③|盐田新“引擎”.澎湃新闻.2024-03-27
盐田“轨道经济”激发新活力 沙头角中英街商圈打造深港国际消费合作“新窗口”.深圳新闻网.2024-03-27
盐田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分街道人口情况-统计公报-深圳盐田政府在线-.深圳市盐田区政府门户网站.202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