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别名:人像碑座)是1974年出土于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东碑亭的文物,现收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1996年,国家文物局专家一致将这件石雕艺术品鉴定为国宝级文物,并正式定名为“志文支座”。石雕力士志文支座长68厘米、宽65厘米、高62厘米。由白沙石雕凿而成,整体近似立方体,正面为圆雕男性大力士形象。其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微翘,鼻梁宽短且略有残损,双眼圆睁外突,獠牙外露,下颚抵于胸前;除胸前肚兜外近乎裸体,肩部与头部平齐,肘部后屈,双手扶膝,两腿呈跪姿。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分别译为“小虫旷负”“志文支座”“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还阴刻一行汉字“砌垒匠高世昌”,为石雕工匠的姓名。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为西夏陵出土的14件同类支座中唯一刻有文字的孤例,实证了西夏文字使用与汉夏工匠协作的历史情况。文物融合唐宋雕刻技法,兼具力度与细腻,是研究西夏美术史的重要实物。
历史沿革
发掘出土
197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对西夏陵园6号陵的地面遗迹展开清理工作。在清理东碑亭遗址时,发现了一件造型独特的石雕文物。此文物由白沙石雕凿而成,整体近似立方体,正面为圆雕男性大力士形象。其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微翘,鼻梁宽短且略有残损,双眼圆睁外突,獠牙外露,下颚抵于胸前;除胸前肚兜外近乎裸体,肩部与头部平齐,肘部后屈,双手扶膝,两腿呈跪姿。与该男性形象支座相对应的,还有一件女子造型的石雕支座,同样为正方体。其眉毛、眼珠突出,双乳下垂,以夸张手法展现负重者的神态。从这两件石雕支座上可见,男子佩戴一只手环,女子佩戴两只手环,这与党项族的风俗相符。
正式命名
西夏陵区共出土11件力士支座,其中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展出的这件是唯一刻有西夏文的。其顶部左上角阴刻三行共 15 个西夏文,汉译分别为 “小虫旷负”“志文支座”“瞻行通雕写流行”;后面还阴刻一行 6 个汉字 “砌垒匠高世昌”,据考为石雕工匠的姓名。依据这前后共21个字,1996年,国家文物局专家一致将这件石雕艺术品鉴定为国宝级文物,并正式定名为 “志文支座”。
文物外观
尺寸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长68厘米,宽65厘米,高62厘米。
材质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材质为白砂石质。
外观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为白砂石质圆雕,近似立方体,雕刻屈膝托举姿态的男性力士形象,面部浑圆、獠牙外露,腹系肚兜。座顶阴刻15字西夏文,背部刻文言文工匠姓名“砌垒匠高世昌”。
区别特征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主要有两大区别特征:一类是女性形象,人物双乳下垂,下颚置于胸前,裸体,手腕、足胫带双环,女性特征鲜明。另一类是男性形象,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突,鼻梁短粗,獠牙外露,下颚置于胸前,裸体,无垂乳特征。此外,他们手腕上的装饰环亦有区别。手部托膝的男性大力士手腕上戴的是单环,而手部托膝的女性大力士戴的则是双环,相关研究认为这是根据当时党项族民族生活习俗来定的。
用途争议
关于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的用途,学界存在两种观点:
文化价值
艺术价值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着重刻画了男性面部表情及双臂动作,充分表现因负重而用力支撑的力度感,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融合了唐代石刻的沉稳和力度,兼具唐宋雕刻技法的力度与细腻,是研究西夏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
历史价值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是西夏时期党项族与汉族文化交融传播的见证,实证了西夏文字使用与汉夏工匠协作的历史。其造型既有唐宋特色,又含党项族的民族风情,反映了当时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在西夏陵区多座帝陵碑亭遗址中已发现14件,其中仅此一件刻有西夏文字,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相关事件
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参考资料
文博日历丨抗压能力差的人,建议你看看它→.今日头条.2025-07-12
【精品文物】西夏 ·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微信公众号.2025-07-12
观展·镇馆之宝|宁夏博物馆篇(上).今日头条.2025-07-12
听说西夏陵申遗成功 这些珍贵文物开启了热聊模式.今日头条.2025-07-12
听说西夏陵申遗成功,这些珍贵文物开启了热聊模式.上观新闻.2025-07-12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三件国宝级文物.今日头条.2025-07-12
塞上江南写新篇丨从博物馆里看宁夏.今日头条.2025-07-12
新华全媒+|“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百家号.2025-07-12
听说西夏陵申遗成功 这些珍贵文物开启了热聊模式.百家号.2025-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