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讲述了:多学科透视——充分利用现代课程研究、现代德育研究和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等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对德育课程进行透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把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纳入德育课程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演变中揭示其本质特征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课程科目研究,而且从国家相关德育政策或文件及标准出发,从较为宏观的学校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进行研究。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为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杜时忠,教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英国华威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德育学科规划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理事,全国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德育》杂志编委,国家人文社科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共主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基金课题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课题等十项,出版个人专著三部,主编四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篇,先后获得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指导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验等社会实践活动,被多所中小学聘为教育改革实验专家,应邀到全国各地作学术报告五十余场。

卢旭,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学原理。在《高等教育研究》《探索与争鸣》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我国社会变迁中的价值多元

第一节 价值多元的一般理论

一、价值

二、价值观

三、价值多元

四、价值冲突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多元化过程

一、价值多元与社会变迁的一般关系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与价值多元化

三、道德价值观的变迁与冲突

第三节 价值多元的社会效应

一、价值多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价值多元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三、新时期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

第二章 多元文化与学校德育

第一节 我国多元文化的形成;

一、“多元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二、我国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

三、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文化格局

第二节 多元文化对学校德育的挑战

一、多元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

二、多元文化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的困惑

第三节 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构想

一、学校德育的使命:文化自觉

二、学校德育的立场:和而不同

三、学校德育的原则

四、学校德育的重点内容

第三章 从多元化的视角透视德育课程改革(上)

第一节 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标准

一、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理念

二、生活逻辑的德育课程建构

三、立体多维的德育课程目标

第二节 走向开放的德育课程资源

一、德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二、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三、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促进发展的德育课程评价

一、新德育课程评价的目的

二、新德育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三、新德育课程评价的特点

四、新德育课程评价的方法

五、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四章 从多元化的视角透视德育课程改革(下)

第一节 教材研发的思路与教材特点

一、教材研发的思路

二、教材特点

三、教材精粹

第二节 教学实录与反思

一、了解多元文化:《请让我来认识你》

二、体谅他人:《假如我是他……》

三、欣赏他人:《竖起大拇指》

四、独特的我:《我和别人不同》

五、活动提升能力:《在旅途中》

六、课堂选择与生活选择

七、没有惟一正确答案:《大红花该奖给谁?》

八、规则从哪里来:《我们来定班规》

九、和学生一起定方案

十、价值冲突与引导:《别人有的,我该不该有?》

第三节 对教材的多元文化分析与建议

一、鄂教版教材中的多元文化类型

二、课文文化类型统计

三、统计结果分析

四、几点建议

第五章 美日德育课程变迁

第一节 二战后美国教育哲学思想与德育课程变迁

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育哲学思想与德育课程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哲学思想与德育课程

第二节 从多元化的视角看二战后日本的德育课程改革

一、第二次教育改革时期的德育课程改革

二、第三次教育改革时期的德育课程改革

三、日本的德育课程改革如何应对多元化

四、几点启示

后记

文摘

插图:

(一)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理念①

其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其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品德与生活》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其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后记

五年前,我受华东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的委托,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课题“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的研究工作,承担其中的子课题“学校德育重建中的课程建设”。当初的设想是对多元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课程建设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探讨多元化背景下德育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结构,以及课程实施方法和评价方法;从实证研究的层面,考查新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和新的德育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是否以及如何反映多元价值冲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中如何去应对多元价值冲突。为此,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工。

第一阶段,对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进行历史透视与反思,尤其是对80年代首开小学《思想品德》课以来到世纪之交德育新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历次变革进行比较分析,主要成果有:《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与德育新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陈回花)、《80年代以来德育改革文件的文本解读》(李红梅)、《我国德育课程研究综述》(李晓蕾)等。

第二阶段,对多元化与学校德育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主要的成果有《价值变迁与教育重构》(卢旭)、《多元文化与学校德育》(唐汉卫)、《美国教育哲学思想与德育课程变迁》(程红艳)、《战后日本德育课程变革》(曹能秀、杨宁)等。

序言

由于全球化引起的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激荡,以及国内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使得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我国道德建设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亟待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20世纪末哲学社会科学界就已经围绕价值多元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和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学校德育如何适应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也成了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关于探索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改革问题,现有的研究大致可分三种类型:一是在价值多元化形势下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探索;二是发挥学校在价值多元社会中的道德重建和价值整合作用的探索;三是培养学生适应价值多元社会的道德创新素质的探索。总的来说,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主要涉及的是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更新、调整,有关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德育手段、方法、途径方面的研究有待进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观念更新上,相应的改革实验尚待开展。

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变革学校德育传统,一直是西方国家(特别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的课题。价值多元化导致西方世界一度盛行价值相对主义,非但没有解决价值冲突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冲突和矛盾。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更多地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如何在教育情境下引导年轻一代学会在多元的世界里寻求“共享价值”或“普遍价值”。如今,引导学生在多元世界里“学会共同生活”,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教育课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