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筒清真寺位于郫县郫筒街道西大街,该清真寺建立于清乾隆。郫县郫筒清真寺业于伊斯兰教历1433年5月2日(即公历2012 年3月25日)重建后对外开放。
历史沿革
背景
约在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回族迁居郫都区。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信及陕西省渭南,凤翔区、三源等地迁入。其中马、丁、谭、郭、郝诸姓人,先在县城北郊鱼塘坎居住耕种,后又有部分移居万寿场(唐元)丁、郝、马、哈等姓人修建了清真寺,由于外来回民日渐增多,清真寺也逐渐在回民较为集中的乡镇修建起来。
最早的是鱼塘坎清真寺(崇兴)其后有万寿场清真寺,八里桥清真寺(红光),雷打桥清真寺(永兴),团结两坊清真寺(张家寺、马家寺)。后在公元1835年陕西回族起义失败,从陕西凤翔小菜园迁来大批黎姓回民落足万寿场(唐元)并集资又建了一坊清真寺,加上原有的一坊,故称上、下礼拜寺,故在解放前郫都区境内共有清真寺七坊。
初建
早来郫县的回民,大多数务农,后有少数回民弃农经商进入县城城关及乡镇,因城关回民增多,在清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经回民群众商议便把鱼塘坎清真寺,拆迁至郫筒街道西外街,重新扩大修建,即今郫筒清真寺的前期经历。那时郫县的回民,已有丁、马、海、保、杨、张、罗、琐等姓,人口众多。俗称上起“子云亭”下止“八里桥”。而“保家巷”的得名,是由十二户保姓回族,在此买地建房,聚居而成巷。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清真寺内大殿上下都跪满了礼拜的回民,每当回民会聚时都要互道“色兰”。
由于郫县回民人丁增多,外地来郫经商的回民马图就在“古羊巷”开办了羊行,从事贩羊生意。在今农机训练班所在地(宝生街),解放前叫“牛市坝”,是马姓回民的屠牛场和喂牛场。丁姓回民几弟兄也以屠牛为业,兼制牛草和熬牛皮胶。
修缮重建
郫筒清真寺在十年浩劫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经由回族代表、县政协委员、八十八岁高龄的丁庆明老先生召集回民群众共同商量后,成立了“恢复郫筒清真寺筹备组”,丁老自担组长之职,成员有马锡淑、马立全、马光德、丁德元。经过大家一起精打细算,全面修复了郫筒清真寺。县人民政府随即批准开放。在1991年10月20日举行开放暨圣纪纪念大会。
在安拉的攘助下,郫县郫筒清真寺业已竣工,于伊斯兰教历1433年5月2日(即公历2012 年3月25日,农历三月初四)举行圣纪庆典和竣工典礼。
建筑特点
在郫筒清真寺左侧,有回族马润斋开的“清真阁”茶园,右侧有回民马东甫开的“民全客店”,在郫筒一小附近有回民罗良武开的“教门法义长”面食店,在郫都区还有一定名气。由于郫县商业发达,松潘回民也来了不少,他们自愿集资,由回民马华成负责,在八里桥(红光)修建了八里桥清真寺。
历任阿訇
郫筒清真寺历任住寺阿訇有:松潘县人:马阿訇、蒙阿訇;成都人:马润斋阿訇,清阳孝泉人金国明阿訇,川北人。任义庭阿訇,马俊卿是最后一任阿訇。
地理交通
郫县郫筒街道清真寺位于郫县郫筒镇西大街2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