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西站是广州地铁2号线的车站,位于海珠区江南大道中江南西路口西北侧的地底,于2002年12月29日启用。本站使用了橙色为车站的主色调。邻近多处购物中心,是海珠区最繁华的地方之一。2010年9月25日,广州地铁2号线向南延伸至广州南站,原2号线(江南西-万胜围)段已并入8号线。

历史沿革

2010年9月22日至24日,江南西站随原广州地铁2号线停止运营。9月25日,江南西站随新广州地铁2号线投入运营。

车站位置

江南西站位于中国广东省海珠区江南大道与江南西路交叉路口以北的江南大道正下方,呈南北走向。西南为富力海珠城购物中心,西侧设有英联大厦、南海东部石油广州办事处社区管理处,东侧为天汇大厦、万松园得胜岗。

建筑规模

建筑设计

江南西站站内以橙色为基调,热情大方。

江南西站的轨面埋深达20.65米;上下行线路的线间距为28.20米,较普通10~12米岛式车站的宽度宽出15~17米总体车站宽度近37米,有效站台长度140米,单侧侧站台有效宽度3.5米,车站总长度180.7米,车站主体结构总宽度37.6米。

整体布局

A口→E口:可通过地铁站内前往C口,出站后向西北方向步行至E口。

E口→A口:可通过地铁站内前往D口,出站后向东南方向步行至A口。

C口→D口:可通过地铁站内前往A口,出站后向西北方向步行至D口。

D口→C口:可通过地铁站内前往E口,出站后向东南方向步行至C口。

B口→E口:可通过地铁站内前往C口,出站后向西北方向步行至E口。

运营情况

交通换乘

建设成果

建设难题

江南西站方案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车站周围复杂的环境条件的限制,这些限制因素主要有:

设计创新

江南西站靠近站台侧的隧道曲墙部分由于高度低,不能满足建筑高度要求,因此将其封闭作为部分设备管线的行走空间,既利用了空间,也便于检修操作。而行车隧道的拱部被有效地利用,作为通风管。斜通道与横通道的交叉部分,巧妙地设置了垃圾间、清扫工具间、照明配电室和集水坑。在中间横通道与站台的交接位置的角部,设置了站台监控亭。

技术创新

在交通繁忙的道路下方,采用倒边铺盖法施工,较好地解决了施工与交通之间的矛盾。同时,借助军用梁体系,解决了施工期间地下管线的悬吊保护问题。

针对不同的环境情况和地质条件,南北站厅选择了不同的基坑支护形式。

南站厅在上部土层及强孤石中,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钢管支撑。基坑进入中风化岩后,改用锚喷支护,形成上下台阶组合式支护体系。此方案因地制宜,充利用岩土自身的特性,既解决了挖孔桩进入岩层后的施工困难,又节约了投资、缩短了工期。

北站厅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基坑下入强风化岩2.5米,路面以下基坑内设钢管支撑,陡坎范围采用预应力锚杆系统。在住宅楼基础的正下方是既有人防结构。为了避免人工挖孔对地基土的扰动,有效控制土体变形,在挖孔桩施工前沿基坑边缘,采用摆喷桩进行土体加固。

主体及斜隧道的施工采用交叉中隔壁法,考虑到底部采用钻爆法开挖,对拱部初期支护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因此上半断面采用带有大拱脚的初期支护,在拱脚打设锁脚锚杆。为尽量减小爆破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采用了微振控制爆破技术,对围岩应力较大并形成塑性区的部位(如相邻隧道之间的岩柱)进行了锚杆对拉加固处理。

连接主体及斜隧道之间的横向联络通道采用平顶直墙结构、暗挖法施工,平顶有效地解决了因起拱而导致主隧道马头门设置困难的问题,简化了马头门的结构形式,同时也降低了马头门的施工风险。

相邻车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