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理学院是在2002年4月由原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基础课部、长安大学数理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基础科学系合并组成,2003年3月更名理学院。

学院简介

理学院现设有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应用数学研究所、应用物理系、工程力学系、应用力学研究所、化学与化学材料系、工程图学系等7个教学与科研机构,拥有物理、力学、化学、设备,基本满足了教学、科研的需要。实验设备总值约1600多万。

师资队伍

理学院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82人,师资力量雄厚,有两人为校级名师,科研成果显著。近三年来,理学院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篇,EI收录11篇,专著及教材15部,获省部级教材奖3项。参与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3项,其中纵向课题2项,横向课题3项,校内课题8项,科研经费合计约100万元。

理学院现设有工程力学硕士点,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工程力学等3个本科专业,工程力学、拥有力学、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共有本科生333人,硕士研究生20人。

学院目前承担着全校的数学、物理、力学、化学、制图等 5 大类基础学科的教学任务和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年均教学工作量 61645 学时,教师人均完成教学工作量 416 学时。

学院加强教学管理,严格开课教师资格审查,教授、副教授始终坚持为本科生上课;积极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学院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考试质量分析等方式,加强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的监督。

奖励荣誉

学院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全校有较好的声誉。 2003 年全校评出 10 名教学名师中理学院有 2 名; 2005 年秋冬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全校一等奖 6 人中理学院有 3 人, 2 人获二等奖, 1 人获三等奖,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6 年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学教研室被评为陕西省新长征青年突击队;应用物理系、工程图学系被评为长安大学先进集体。

校外活动

该校在第十一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喜获佳绩。2014年12月13日,第十一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颁奖大会在天津大学举行。经过长安大学研究生院和理学院精心组织,该校28支参赛队的研究生和指导教师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的优异成绩。

第十一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共有全国30个省(区、市)的371个培养单位4900支队伍近15000名研究生参赛,规模达到历届之最。按竞赛章程,评选出一等奖120队(获奖比例为2.4%),二等奖861队 (获奖比例为17.6%),三等奖1103队(获奖比例22.5%),其他队获成功参赛奖。

近年来,该校通过多种措施,激发学生参赛热情,参赛人数逐年增加,竞赛成绩不断提升,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建模能力的优秀人才,有效推动了该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该校辅导员武永江副教授专著获纪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周年优秀成果三等奖。近日,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公布了《纪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三十周年优秀著作、论文和研究报告评选结果的通知》,由该校党委宣传部选送、资源学院辅导员武永江副教授撰写的专著《高校辅导员谈话方法研究》获专著类“三等奖”,是陕西地区著作类奖项的最高奖。

该校资源学院辅导员武永江副教授于2012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专著《高校辅导员谈话方法研究》,该著作22万字,围绕高校辅导员谈话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借鉴心理咨询面谈技术、思维假定理论、对话理论、共同体理论、语言哲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谈话思想,主要采用话语分析法、行动反思法、叙事情感法,探索出谈话的治疗功能、基于心理咨询思想的谈话、思维假定视阈的和谐谈话、话语共同体等新的谈话理念;同时,创新了谈话的方法:指导型谈话、摄入型谈话、健康型谈话、搁置型谈话、探究型谈话、说服型谈话和榜样型谈话等谈话方法。在谈话过程维度,形成了“六环节模式”,在谈话内容维度,形成了“八主题模式”,最终形成了话语共同体模式,建构了体系化的谈话方法。该书研究视角独特,研究内容丰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富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这些新理念和新方法为高校辅导员解放思想、变革教育理念和实施有效谈话提供了方法借鉴与模式参考。

该校被评为“雁塔区2014年度征兵工作先进单位”。12月9日,雁塔区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公布了《表彰2014年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报(雁征〔2014〕16号)。全区表彰五个先进单位,该校荣获“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该校武装部副部长解喜明被评为“征兵工作先进个人”。

2014年是全国征兵工作改革调整后深入推进的关键之年,该校利用多年来在学生军训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方面取得的优势,制作大学生征兵宣传页,开展大学生入伍咨询周等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向同学们大力宣传大学生征兵的优惠政策,鼓励同学们携笔从戎、立志报国。据统计,该校今年大学生预征入伍人数超过120人,最终通过双审,入伍服义务兵役12人,为部队人才需求提供了高素质兵源,有力支持了国家国防事业的发展。

科研概况

近几年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多项校级教研教改课题,学院和科学出版社等单位合作,出版教材 17 种,入选“十一 · 五国家规划”教材一本。学院教师主持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6 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任务,《材料力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教师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主持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项目 1 项, 863 子项目 1 项,承担校内基金 29 项。“十五”期间,学院共承担了纵、横向课题 20 项,合同金额 169.85 万元。许多论文发表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其中被 SCI 、 EI 收录数十篇。

学院拥有物理、化学、力学和科学与工程计算四个实验教学中心。现有设备总值 1558.4 万元,实验室用房面积 8075m 2 。各实验中心共有专兼职人员 61 人,其中教授 12 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 26 人,讲师、工程师、实验师 22 人,其中 8 人具有博士学位, 12 人具有硕士学位。

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全校土建类、机械类、工程力学应用数学等 40 多个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工科基础力学和软件工程等 12 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共开出 120 项实验,其中有 19 项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课开出率 100% ,每门实验课都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四个实验教学中心都先后被评为陕西省 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合格实验室,其中, 2006 年,力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各实验教学中心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近年来,中心人员公开发表的主要科技论文共计 366 篇,其中,核心期刊 202 篇, SCI/EI 收录 37 篇。获得成果专利 5 项。用自主研制开发的设备为学生开出多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任务有 26 项,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 4 项,省部级基金项目 11 项,其它项目 11 项;获得各种奖励 57 项,其中省部级奖 12 项,校级奖 45 项,教学名师或优秀教师奖 11 项;出版实验专著、教材讲义 14 部。

学院各实验教学中心结合我校道路、桥梁等主干学科开展科技服务。由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道路石油沥青抗剥落剂 AST — 3 的研制》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列入交通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项目,该项目在近年来的推广应用中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乳化剂研究》等四个研究项目的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生产的材料和设备在全国各地得到应用,满足了国内市场急需。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在省内外开展道路、桥梁、隧道检测等对外服务项目,既锻炼了队伍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工作,建立健全了院级学生管理制度和规定,使学生从入校伊始就牢固树立遵守校纪校规,热爱学校、热爱集体、热爱自己本专业的思想。采取一系列灵活多样、丰富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院党委重视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通过业余党校培训,举办各种讲座和学习小组,先后发展了 100 多名预备党员, 70% 以上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目前在校生中共有 13 名正式党员, 34 名预备党员。

学院的党政领导班子始终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推荐学院的毕业生,鼓励学习优秀的学生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毕业生一次业率始终保持在 90% 以上,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逐年攀升。

专业培养

工程力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较强的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就业方向

主要到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

四、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结构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程序设计等。

五、专业实验:固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工程结构实验、现代力学测试技术。

六、修业年限:4年。

七、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宽厚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较强的外语能力,并掌握一定应用科技知识的应用数学高级科技人才。

二、培养要求

1. 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

2. 有关工程学科或经济学科的必要基础知识;

3. 对应用数学方法的了解和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4. 较熟练的编程和软件开发能力;

5. 相当的外语能力。

三、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工矿企业、经济管理和金融等部门从事科学计算、软件开发、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经济分析和教学工作

四、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离散数学、数值代数、数值逼近、微分方程数值解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c语言

五、修业年限: 4年

六、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根据国家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适应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相关人才的紧迫需要设立的。我校信息与数学师资雄厚,为信息与软件开发能力、具有较宽适应面和发展潜力的高级人才。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高数学素养和计算能力、具有较高信息与软件开发能力、具有较宽适应面和发展潜力的高级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专用软件),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

3.了解某些领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某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课题;

4.对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些的科学研究和软件开发能力。

三、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离散数学、数值代数、数值逼近、微分方程数值解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信息论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四、修业年限: 4年

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数学专业

(一)、学科概况

应用数学是联系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信息、管理、经济、金融、社会和人文科学的重要桥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借助功能日益强大的计算机,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众多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某些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应用数学也是数学新问题的重要来源。应用数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阔,包括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具有广泛应用可能的数学方法,以及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应是应用数学方面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具有比较扎实宽广的数学基础,了解本学科目前的进展与动向,并在某一应用方向受到一定的科研训练,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有关专业人员合作解决某些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在某个应用方向上作出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成果。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从事与应用数学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

(三)、学科现状

本学科内现有硕士导师4人,其研究方向为:科学与工程问题的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数学图像处理的理论与算法、微分方程边值问题数据挖掘统计学方法、信息不确定性分析、随机服务系统与排队论。年计划招生人数10人左右。

(四)、主要课程设置

泛函分析、非线性分析、偏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微分算子理论、偏微分方程的有限差分法、偏微分方程的有限元素法、拟线性双曲方程的理论与方法、数字图像处理、多元统计分析、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数据库技术、模式识别与人工神经网络、数理统计学随机过程、测度论、概率测度收敛、随机服务系统。

下属系部

数学与信息科学系

长安大学理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系是一个专门从事数学及相关领域教学、研究的基层单位,既承担全校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学课程教学工作,又肩负本系各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职责。现有教师7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36人,硕士14人,博士9人,博士后4人,另有10余人正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全系设有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统计三个专业教研室和一个面向公共课教学的高等数学教研室。作为工科院校的基础课教师,在完成好大量教学任务的同时,本系教师还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地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先后参与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并在《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Journal of 伦敦 数学 Soc.》、《Computers \u0026 Math. with Applications》、《IEEE Trans.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应用数学与力学》等许多国内外著名专业期刊上发表他们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显示出较强的研究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另外,在教学研究中也成果显著,组织编写各种教材20余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奖励近10项。

数学与信息科学系虽然成立不久,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但我们相信,只要全系教师团结一致、脚踏实地、发奋图强,一定会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在国内外形成有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微分算子谱理论、工程数值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团结协作、蓬勃向上的高素质教学科研队伍。

参考资料

教学科研工作.长安大学理学院.2015-12-17

理学院.长安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201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