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虬峰文集

虬峰文集

《峰文集》二十卷,清代李驎撰。李驎(公元1634—1710年),字西骏,号虬峰,兴化人。其祖父李春芳明朝后期做过宰相。他本人生于明末崇祯年间,十一岁的时候,经历了明朝灭亡、清兵入关的巨大变故。成年后因生活窘困,从兴化市迁居到扬州市居住,以教书为生,一直没有入仕,布衣终身。李驎一生穷困潦倒,死后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遗产。他的作品生前由朋友集资刻印,著有《虬峰文集》、《楚呤集》、《楚呤外集》、《虬峰杂述》、《读易臆谭》等。除《虬峰文集》流传至今外,其余均散失不传。

作者简介

李驎被处死的缘由

乾隆修《四库全书》时,本来就有乘收集遗书之便,查缴禁毁不利于清统治的所谓“违碍”书籍之意。江浙地区文化发达,文人荟萃,是乾隆指定的征集遗书,查缴禁书的重点省份。江苏省江宁区苏州市设有两个书局,专门掌管征集、查缴的具体工作。在一些府县还设有收书的分局。

扬州府兴化县的收书分局,是由知县多泽厚委派县衙门的礼房书办沈殿三经营的。

乾隆四十四年正月(1779年),一个名叫徐京国,以走村串寨收集旧书旧货为生的小贩,从别人手中购得部分旧书,送到扬州兴化县收书分局里卖。沈殿三从其中挑出了四部,《大义觉迷录》、《通纪》、《博物汇典》、《虬峰文集》,共计一两五钱银子。前三种书是奉文查收的,已被禁的书目,缴送江宁总局,然后汇总解军机处查毁。《虬峰文集》一部共十四本,署名李驎,沈殿三过去没有见过,于是送到知县多泽厚处检阅。多泽厚详细查阅了《虬峰文集》,发现其中有许多“狂悖”的语句,于是一面派人调查作者李驎的情况,一面向两江总督萨载、江苏巡抚杨魁禀报。两人亲自调阅,并派专人会同扬州市知府兴化市知县一起赴李驎族人家中仔细搜查。

萨载等人发现《虬峰文集》内有“杞人忧转切,翘首待重明”,“日有明兮,自东方兮,照八荒兮,民悦康兮,我思孔长兮、夜未央兮。”等诗句,认为均是怀念故国,盼望明朝复兴的“悖逆”之言。集中还有“予沦落不遇,避于此地,布袍幅巾行市上”,“白头孙子旧遗民,报国文章积等身。瞻拜墓前颜不愧,布袍宽袖浩然巾”等句。认为李驎在清代生活了数十载,竟不遵清朝制度,胆敢终身穿着明朝式样的头巾、衣服,“尤属大逆不道”。这样以来,便作文字要案追查开来。

赴李驎族人家中搜查的人员,在李氏祠堂内找到仅存的一块书版。这是因为《虬峰文集》是其生前所做的诗文集子。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搞不清是在何时由何人刊刻的,书版也不知是由谁从扬州市送回兴化李氏祠堂存放的。由于李驎没有子嗣,书版被搁置在祠堂内无人问津。到了乾隆十六年,一个看守祠堂,不识字的老头以为这些木版是没用的,就每天拿来劈开了当柴烧,等到族人发现时,已只剩下一块书版了。

案子审清后,萨载、杨魁拟折上奏。不久乾隆降旨将李驎照大逆罪凌迟处死,因其人已死,被剖棺“碎其首、枭首示众”,并禁毁一切著作,烧毁一切残存书板。

图书分卷

《虬峰文集》共二十卷。卷一、二为赋与乐府诗;卷三至十三为四言、五言、七言古诗,五、七言律诗、五言、六言、七言绝句;卷十四至十八分别为史论、序、传、书、杂著;卷十九为书后、跋;卷二十为志铭、行状、祭文。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李驎的思想、志趣、交游以及他的诗文成就,还可以窥见清代的社会状况。

主要思想

李驎是清初具有强烈的反清民主思想的人士。在他的文集中,序、传、书后等文章,有大半都是历代所谓不事二朝的“忠孝之人”,其中明末清初坚持抗敌的人士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他在《文集》后序中曾表白说,“性喜表彰忠孝节烈,……有所闻惟恐忘失,或为之传,或书其事,或发之于咏歌。”在他的文集中,关于协助史可法坚守扬州市知府任民育,退守海岛仍坚持抗清的张煌言、宁死不屈的普通人士“画网先生”、扬州两烈士、昭阳十二烈士等文章,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特别是史可法,文集中有多处记载了他的英雄事迹。一六四五年,在作者年仅十二岁时,就作过一首哀悼史可法的诗:“若非丞相扬州,谁报高皇养士心。”后来在《赠南枝先生序》中又详细记载了有关史可法牺牲情况的五种传闻,对史可法抵抗清军,为国捐躯的精神表示了莫大的敬意。

同样,他也极力推崇身为明宗室,明亡后隐居不仕的八大山人(朱耷)及石涛(石涛),称赞他们“独洁其身、无辱皇祖”,并将他们同宋末元初的赵孟頫作了对比。赵姓身为宋室宗亲,宋亡后却仕为元学士,因此,虽然赵孟頫\\\\书画成就极高,“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但李驎认为他是“忘乎祖宗”,其人品不足重,并由此断定假如赵氏、与八大山人的游魂在地府相会,赵氏“岂不愧悔”。

由于他对明朝有着深重的眷念,时时盼望着明朝的复兴。他曾做咏元旦的《壬申元日》,在诗末有二句“杞人忧转切,翘首待重明,”表面上盼望新年黎明的曙光,但一语双关,暗地里却表露了“望明复兴”的急切之情。

代表作品

卷二《秋夜歌》

在卷二《秋夜歌》第三首中有“日有明兮,自东方兮”的诗句,在前二首中已有“夜漫漫”、“夜冥冥”之叹,诗前还作序云:“秋夜阴晦、天不得曙,中心抑郁、拥衾而歌”充分表现了作者漫漫长夜中盼望天明,并希望日出中天,照耀四方的心情。“日有明”既指太阳光芒,又暗喻明朝,其用意是很明显的。在《题滇南图》中说:“闻说滇中好,山南盘江亦盘。……荒服存王甸、蛮方有汉官。年来消息杳,细向画图看。”当时桂王永历政权占据云南省继续抗清,作者对之寄予很大的希望,因此边远荒僻的滇南在诗人眼中也变得美好起来。虽然不能自己亲自去滇南,但看一看那里的地图,也可以聊作安慰了。

乐府诗《狼入市》

他在乐府诗《狼入市》中云:“狼入市、犬嗥,苍其门,儿惊女号。……胡不张我弓、挟我矢,驱狼出市,返彼山林。”以犬狼来比喻清代统治者,表达了驱逐清朝统治者出中原的愿望,颇为大胆。另外,作者也热情歌颂了历史上一些不屈不挠志在报仇复国的英雄人物,并对他们的失败表示了深沉的悼念惋惜之情。

作者品格

《虬峰文集》中还有诗文体现了李驎的品格。他在诗文中常以青松、寒梅自比,表现自己不慕富贵、不仕新朝。《孤松》诗序云:“孤松,明志也。”诗中赞美在“北风烈烈”、“朔雪纷纷”之中“挺然荒郊”、“青青如昔”的孤松的正直,并表示自己“宁违时好,勿丧所守”,在众人趋慕富贵的时候,不失自己的操守,即使家贫无聊,被迫到扬州坐馆五载,也“从来不到贵人门”。晚年又以“俯仰一生无所愧,从来不作美新文”而自豪,表示宁愿抑郁终身,也不要象扬雄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之后作《剧秦美新》一文称颂新朝那样去赞美清朝

揭露时弊

《虬峰文集》也有许多揭露时弊的作品。清朝初年官吏横暴、百姓疾苦,被作者认为生当乱世,同陶渊明生活的晋宋易代之际的情形相似。《筑河堤》中描述在水灾肆虐、百姓困穷之时,视察河工的“尚书”仍然驱使“楚儿歌、齐儿舞”,“捧觞上寿炙牛羊”,于治河毫无作为,却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赫如神、震如雷”,“后拥剑戟前旌旗,百里辟易不敢窥”。《后禽言》揭露下级官吏“低眉侧足事王侯,狐假虎威凌其俦,鲜衣怒马都市游”的丑态,诗以“羞羞羞”三字始,以“羞羞羞”三字终,真好像刮着他们的脸皮咏唱。《赈稻行》则揭露直接压在百姓头上的里长甲头,在政府赈灾时“更番冒领装满舟”,“大瓶沽酒牛肉”,而“饥民不得占斗升”,都是清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