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街口
歙县街口位于安徽省歙县南部,地处新安江畔,是歙县的南大门,同时也是皖浙两省交界的要地。这里是街源地区的主要进出口和物资集散地,历史上一直是街口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有村庄都实现了电力、邮政、自来水和有线电视覆盖,其中有7个村庄已通公路。
历史沿革
街口,原名街源之口,因此得名。相传历史上曾被称为“界口”,可能与皖浙两省边界有关,但并无文字记载证实这一点。街口的意思是街道的出入口,也被称为“六十里长街”之口。新街口镇成立于1992年,属于原街口区公所所在地,镇政府位于新安江畔的新门村,距离浙江省千岛湖镇40公里,离千岛湖深渡旅游码头20公里。街口不仅在过去是旅游胜地和最早开发的经济区域,还是古代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三国时期,孙权派遣贺齐攻打歙县,贺齐军队分南北两路进攻,最终占领了整个歙县。南北朝时期,侯景之乱期间,当地居民程灵洗组织乡勇守卫家园,成功抵御敌人的攻击。隋末,当地人拥兵十万,在歙县自称王,街口作为军事重镇发挥了重要作用。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汪华归顺唐朝,被封为越国公,街口继续驻扎军队守护门户。太平天国时期,街口成为了太平军和清军激烈战斗的地方。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亲临街口,受到当地官员的热情迎接,并授予唐仲实官职。
行政区划
本村共有3个村民组,454户,1582人,村民代表30名。全村党员78人,党员比例4.93%,设党总支1个,党支部3个,其中专业党支部1个,专业党小组零个。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和务工收入。目前,本村常年在外务工务工394人,其中流动党员2名。村部建于2009年12月,总投资15.7万元,地点位于街口自然组,建筑面积810平方米,其中党员活动室面积100平方米,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16平方米、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站16平方米。
经济发展
街口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辅以服务业。过去,街口因商贸而繁荣,但由于政府腐败和社会动荡,大多数居民生活贫困。尽管如此,街口的茶叶和柑橘种植历史悠久,其中“徽源毛峰”和“新安春毫”等新创茶叶品牌颇受欢迎。2005年数据显示,街口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900万元,同比增长14%;年末银行存款总额为4,708万元,人均存款3,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26元,同比增长12%;全年财政收入为44万元。此外,街口还拥有茶园面积9,600亩,柑橘种植面积2,000亩,水产品养殖面积480亩。
社会事业
街口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移民委员会的支持下,街口人民积极重建家园。1961年7月,街口区恢复建立,但在1963年的梅雨季节,由于地质灾害,街口被迫搬迁至石门,从而降格为村级单位。
特产
街口的特产丰富多样,包括茶叶、柑橘、菊花和水产品。街口的茶叶产量居全国前列,每年出产250吨茶叶,其中优质茶占比超过50%。当地的“街口金柑”久负盛名,其他如“笋干”、“番薯干”等天然绿色食品也广受欢迎。此外,“徽州种菊”和新安江家鱼更是备受市场青睐。
文化方针
坚持健全制度机制,完善规则体系。歙县出台《歙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巡查制度(试行)》,使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历史建筑日常保护管理工作有的放矢。2024年1月印发《歙县历史建筑维护修缮管理办法(暂行)》,规范历史建筑维护修缮程序、补助修缮费用,鼓励保护责任人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
坚持宣传与引导同步,壮大主流舆论。在歙县府衙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建成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馆内不仅藏品众多,而且以博物馆为基地,以徽州历史故事为背景,精心创作剧本,每月推出一期主题不同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通过真人情景演绎,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徽州厚重的历史文化,目前已成为歙县对外形象展示的一张新名片。
坚持以“绣花”功夫落针,保护文化遗产。以“微改造、精提升”为切口,实施街区风貌整治提升,开展雨污分流、杆线下地及街巷老石板路面恢复等。完成府衙街区内21口古井修缮、清淤及周边环境整治,恢复古井使用功能并挖掘古井文化,将弘扬徽文化和传承新时代“枫桥经验”“四下基层”有机结合,打造“歙事井然”基层治理品牌,受到古城居民一致好评。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打造文化精品。积极赋予街区历史建筑新使用功能,位于徽州古城内的西街壹号文化产业园对原有徽州大讲堂、老县委宿舍楼、办公楼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老建筑进行改造,最大程度保留历史建筑真实性的同时,打造出一个集餐饮、研学、住宿、文创为一体的文化场所空间区。2022年,该文化产业园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选编的第一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优秀案例。
坚持传承与创新融合,提升文化服务。依托历史文化街区,融入非遗等历史文化元素,着力打造富有历史记忆、文化氛围、徽州特色的创新IP。在歙县府衙历史文化街区开办了安徽省首个非遗夜市——“徽州古城非遗夜市”,每周六晚定期举办,形成了极具文化气息和美感的“地摊经济”,有效增加街区活力。截至目前,非遗夜市已举办95期,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文旅产业。为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群众增收“双赢”,歙县积极引导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合理兴办业态、创收增收。歙县府衙历史文化街区的打箍井街与徽州古城共同诞生、共同发展、共存至今,随着文旅产业发展,街区居民在古城保护框架内,以古建筑为载体陆续开设民宿酒店,目前已形成了包含15家精品民宿的“民宿一条街”。近年来,累计带动古街居民增收4000余万元,实现了以文旅带动经济提档升级。
参考资料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街口镇街口村民委员会.爱企查.2024-08-20
歙县街口镇街口村民委员会.歙县人民政府.2024-08-20
歙县街口镇:“六措并举”助农销售促增收.中安在线网站.2024-08-20
歙县:“六个坚持”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新路径.歙县人民政府.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