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口鱼
伸口鱼(Epibulus insidiator),鳞斑猪齿鱼伸口鱼属的一种鱼类,以其高度可伸缩的下颚而著称。原产于印度-太平洋热带水域的珊瑚礁附近,不仅在自然生态中有其独特地位,也是水族贸易中的常见物种。
分类学与命名
伸口鱼的学名为Epibulus insidiator,1770年由彼得·帕拉斯(Peter Simon Pallas)正式描述为Sparus insidiator。1815年,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将其归入了现在的单型属Epibulus,该属现在还包括了2008年描述的Epibulus brevis。因此,E. insidiator是Epibulus属的模式种。种名“insidiator”意为“埋伏者”或“潜伏者”,源于早期自然学家对其捕食行为的观察。
形态特征
伸口鱼体粗壮,侧扁,最大个体可达54厘米(21英寸)的标准长度。口能向前伸长呈管状,下颌向后延长,伸过鳃盖膜的后方。体被大圆鳞,颊部鳞2行。背鳍有9-10根棘和9-11根软条,臀鳍有3根棘和8-9根软条。体色随成长、性别及地理区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异,雄鱼呈灰褐色,背部为橙色,侧面有黄色横条,头部为灰白色,有一条细黑色条纹贯穿眼部。雌鱼可以是明亮的黄色或深褐色,幼鱼为褐色,侧面有细白色条纹,眼部有白色线条放射状分布。
产地分布
伸口鱼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包括非洲东海岸、马达加斯加、红海、印度洋沿岸和岛屿,一直到太平洋的约翰斯顿环礁,北至日本,南至新喀里多尼亚。在澳大利亚北部,从豪特曼阿布罗洛斯群岛到昆士兰州大堡礁的海域都有其踪迹。我国产于南海。
生活习性
伸口鱼生活于1~42米海域,成鱼栖息于珊瑚生长茂盛的地区,偶尔藏身于海面飘浮物下,随水流迁移。肉食性,以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具性转变,可能是雌雄同体的雌性先熟。在求偶期间,雄鱼颜色会变得更加鲜艳,尾鳍折叠,向上呈角度,肛门鳍折叠并向下伸展。产卵发生在涨潮期间,产卵时间为3月、4月、5月、7月、9月和10月。伸口鱼具有鱼类中最极端的下颚突出能力,可以将下颚伸展到头长的65%,这种能力使其能够捕捉小鱼和甲壳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