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红鹳属(学名:红鹳属 ruber)亦称美洲火烈鸟,是火烈鸟属的一种大型涉禽。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加拉帕果斯群岛。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无危(LC)。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加勒比海红鹳身体高大,脖子很长,头则很小。它在火烈鸟中体型最大,全身为鲜艳的红色,喙部为粉红色和白色,喙尖为黑色,脚部均为粉红色。它们的嘴部非常特别,可以倒转平放在水中,左右摆动,筛选微小生物,然后吞食。加勒比海红鹳属体长为120~145厘米。雄鸟体重约2.8千克,雌鸟体重约2.2千克。

加勒比海红鹳的栖息地与相近的物种相似,包括盐湖、泥滩和沿海一带。加勒比海红鹳在2~6岁时达到性成熟。在5~8月,加勒比海红鹳会在泥丘上产下白色的卵,孵化28~32天,直到幼鸟破壳而出。雄鸟和雌鸟会对幼鸟进行长达6年的养育。加勒比海红鹳通常是非迁移性的鸟,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主要以无脊椎动物、藻类和浅水中的小鱼为食。它的天敌是浣熊、美洲豹福特猛禽。它是唯一栖息在美国北部的火烈鸟

形态特征

加勒比海红鹳属体长120-145厘米,翼展130-150厘米,体重2200-2800克。雄雌相似,是一种羽色鲜艳,多姿多彩的大型涉禽。全身的羽毛主要为朱红色,特别是翅膀基部的羽毛,光泽闪亮,远远看去,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因此也叫火烈鸟。该物种的体形长得也很奇特,身体纤细,头部很小,镰刀形的嘴细长弯曲向下,前端为黑色,中间为淡红色,基部为黄色。黄色的眼睛很小,与其庞大的身躯相比,显得很不协调。细长的颈部弯曲呈“S”形,双翼展开达150厘米以上,尾羽却很短。有一双又细又长的红腿,脚上向前的3个趾间具红色的全蹼,后趾则较小而平置。

加勒比海红鹳属大红鹳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羽色更红,体型较小。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在盐水湖泊、沼泽及礁湖的浅水地带,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盐水和淡水栖息地,如潟湖,河口,滩涂和沿海或内陆湖泊,主要靠滤食藻类和浮游生物为生。加勒比海红鹳通常不迁移。

生活习性

喜欢结群生活,往往成千上万只,在面积仅有13,939平方公里的中美洲的巴哈马,就栖息着多达5万只以上的加勒比海红鹳,甚至多达10万只以上聚集在一起,与雁类相似的叫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远远望去,红腿如林,一条条长颈也频频交替蠕动,十分壮观。它们性情温和,平时显得胆怯而机警,游泳的技术也很出色。飞翔时,能把颈部和两腿伸长呈一条直线,而且只要有一只飞上天空,就会有一大群紧紧跟随,边飞边鸣。食物以水中的藻类、原生动物、小植物病原线虫昆虫幼虫等为主,偶尔也吃小的软体动物门甲壳亚门。进食的方法与众不同,十分奇妙,先把长颈弯下,头部翻转,然后一边走一边用弯曲的喙向左右扫动,触摸水底取食。由于喙的构造特殊,下喙的沟深,上喙的浅而呈盖形,边缘有稀疏的锯齿和细毛,倒置在水中就像个大筛子一样,可以快速地将水吸进来和滤出去,觅食时头往下浸,嘴倒转,将食物吮入口中,把多余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并使食物留在嘴里徐徐吞下。另外它的舌很大,也可以帮助将水压出和防止吞食大块的物体。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鲁巴巴哈马、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岛、巴西、哥伦比亚古巴库拉索岛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圭亚那、海地牙买加墨西哥圣马丁岛(荷兰部分)、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委内瑞拉

再次引进:美属维尔京群岛

旅鸟:安圭拉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加拿大开曼群岛瓜德罗普洪都拉斯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美属维尔京群岛。

加勒比海红鹳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和一些加勒比岛屿的北部海岸。此外,还有一个小的独立的种群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

繁殖方式

繁殖也是集群式的,成百上千只在一起组成一个求偶群,但婚配却主要是“一夫一妻”制,交尾时雄鸟跳到雌鸟的身上,只有这时才能清楚地分辨它们的性别。每年营巢一次,但新巢大多搭建在旧巢之上。巢高出水面,一般多选择在三面环水的半岛形土墩或泥滩上,有时也在水中用禾本科杂草建筑一个“小岛”。筑巢时用喙把潮湿的泥巴滚成小球,再混入一些草茎等纤维性物质,然后用脚一层层砌成上小下大、顶部为凹槽的“堡”式的巢,高度为12-45厘米,直径为38-76厘米,别具一格,坚固耐用,任凭大雨冲刷也不会倒塌。每个群体的巢常常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构成一个很有秩序的“小村落”,巢和巢之间的距离多为60厘米左右,其内还开掘有许多小沟,以便与水面相沟通,这样在孵化期间就可以随时进入水中觅食、站立在浅水中了望,或者潜入水中游泳。

营巢期间,性情有时也变得凶猛而好斗,不时因为争夺“地盘”或抢劫巢材而发生一些小小的冲突。也有一些性情急躁的个体,不等泥干,就匆匆进入巢中产卵孵化。卵呈淡白色,每窝仅产1-2枚。孵卵工作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担任,一只孵化时,另一只就守卫在巢的旁边。孵化期大约为28至32天。早成雏出壳后羽毛一干,马上就能下地行走,第二天即可下水游泳,4-5天后,就十分活跃了,但主要还是依靠吃成鸟囊里分泌的乳状物来生存。

雏鸟的绒羽呈灰色丝状,腿也是灰色的,嘴并不弯曲,而是直的。到了两个半月的时候,幼鸟能够学会飞翔,一年以后,体形几乎同成鸟一样大了,但体色仍然是灰色的,直到第3年才能变为红色,达到性成熟。寿命大约为20-50年。

亚种分化

无亚种。(注:物种分类曾经将“加勒比海红鹳属”作为亚种放在“大红鹳”之下,直在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才将其分为二个独立的物种,即大红鹳(Phoenicopterus roseus)和加勒比海红鹳(phoenicopterus ruber)。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很广,因此不接近物种标准下的弱势阈值范围(分布区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以下,栖息地质量,人口规模和分布区域碎片化)。人口数量趋势是稳定,因此该品种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文化内涵

红鹳属也有迁徙行为,特别是生活在中美洲一带的种群,每年岁末都要来到美国南部三面临水的佛罗里达半岛过上一段时间。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附近有个世界闻名的希阿里赛马场,那里冬季的赛马活动就是和大红鹳的到来同时进行的,每逢此时,赛场上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就连酒吧、餐厅、商店、旅馆都用红鹳命名。象征红鹳的红色旗帜到处飘扬,工作人员驾着红色的汽车,把一群群大红鹳从岛上引进赛场,构成了一个火红的世界。云集的游客还喜欢从这里向世界各地寄出数量近百万张的印着红鹳属照片或图案的明信片,更使得大多数人都产生了该地是红鹳的故乡的感觉。

参考资料

..2024-03-31

“天空之国”国鸟系列之(四)——美洲火烈鸟. 国家自然博物馆.2024-03-31

美洲红鹳.香港动植物公园.2024-03-31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iucnredlist.org.2024-03-31

2019年CITES附录中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2024-03-31

..2024-03-31

美洲红鹳.人天王寺動物園.2024-03-31

Phoenicopterus ruber.The IUCN Red List.2015-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