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翼鱼龙(Stenopterygius)又名狭翼龙,是双孔亚纲鱼龙目狭翼鱼龙科中的一个属,生活在英格兰、法国德国卢森堡,年代为侏罗纪中到晚期(托阿尔阶到阿连阶),身长约4米。

古生物学

狭翼鱼龙目与更著名的鱼龙属相当类似,不过它们拥有较小的头与较窄的鳍。德国曾经发现过保存良好的化石。狭翼鱼龙具有长口鼻部,具有许多大型牙齿,四肢呈鳍状。狭翼鱼龙具有三角形背鳍,以及大型、半流线型、垂直面的尾鳍

狭翼鱼龙的习性类似今日的海豚,它们的时间大部分处在开放性海洋中,以鱼类、头足纲、与其他动物为食。鱼龙类化石的腹部区域常发现以上动物的化石。

其中一个著名的化石为一个雌性狭翼鱼龙与生产中的幼体(鱼龙类为胎生动物)。这个化石证明了鱼龙目幼体是以尾巴先出生,如同鲸目,以防止幼体在完全经过产道之前淹死。

游泳能手

翼龙并不是翼龙,而是鱼龙中的一种,身长约2米。由于狭翼龙的身体光滑,形状像雷鱼一样,还长着鳍状肢和鱼一样的尾巴,因此它是快速敏捷的游泳能手。狭翼龙以鱼和鱿鱼为主要食物,靠它的大眼睛和灵活的耳朵帮忙捕食这些动物。像其它鱼龙一样,狭翼龙在水中繁殖后代,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北美洲欧洲英国德国。根据古生物学家的估计,一条2.4米长的狭翼龙的体重应该在165千克左右。

种类归类

侏罗纪早期依然是鱼龙目的顶峰时期。当时的鱼龙有四个科和许多种,其长度1至10不等,包括真鼻龙、鱼龙、狭翼龙和大型的肉食性鱼龙等。所有这些动物均有海豚似的、流线型的躯体。不过其中比较原始的动物可能比后来发展出来的种类,如狭翼龙或鱼龙更细长一些。

生活习性

狭翼龙这种爬行纲非常适合海洋生活。它的外形很像鱼,已经不能在陆地上生活了。狭翼龙游泳的能力来自它向两边摇摆的动作。科学家们曾幸运地在狭翼龙的化石中发现幼龙,这表明此类动物可能是胎生而不是卵生的。这个极其珍贵的化石现保存于德国的博物馆中。

进演化史

加拿大、中国、日本和挪威斯匹兹卑尔根的早期和中早期三叠纪层均找到了早期鱼龙目的化石。这些早期的种包括巢湖龙属(Chaohusaurus)、短尾鱼龙(Grippia)和歌津鱼龙(Utatsusaurus)。这些早期的鱼龙属于鱼龙超目,但不属于鱼龙目,在三叠纪晚早期或者早中期演化为真正的鱼龙。这些鱼龙很快就分化为许多种,其中包括像海蛇亚科的、10米长的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以及小一些的种,如混鱼龙(Mixosaurus)。三叠纪晚期的鱼龙包括萨斯特鱼龙科以及更像海豚加利福尼亚鱼龙属(Californosaurus)等。

在侏罗纪,萨斯特鱼龙目科的动物达到了鱼龙的顶峰。在内华达州卡尼克阶地层发现了多具化石的Shonisauruspopularis达到15米长。在太平洋的两岸均有卡尼克阶的萨斯特鱼龙科动物被发现。在西藏发现有喜马拉雅鱼龙(Himalayasaurustibetensis)。这些10至15米长邦雄的鱼龙可能与秀尼鱼龙属属于同一属。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被发现的鱼龙达到了21米的长度,这是至今为止最大的海栖爬行动物。

侏罗纪早期的鱼龙包括四个科和许多种,其长度从1至10米不等。其属包括真鼻龙(Eurhinosaurus)、鱼龙属(ichthyosaurus)、蛇嘴鱼龙、狭翼鱼龙(Stenopterygius)和大型的食肉鱼龙泰曼鱼龙(Temnodontosaurus),同时也有早期留下的、比较原始的鱼龙。

在侏罗纪中期依然有鱼龙,但其多样性减少了。这个时候有代表性的鱼龙包括四米长的大眼鱼龙属大眼鱼龙属)及其邻近的属,它们与鱼龙属类似,拥有流线型身躯。大眼鱼龙的眼睛非常大,它们可能在光线比较暗的深水中捕猎。

在白垩纪鱼龙目的多样性似乎继续下降。至今为止白垩纪的鱼龙只有一个属被发现:扁鳍鱼龙(Platypterygius),虽然它在全世界均有分布,但是其种类很少。在白垩纪中期的灭绝事件中这些鱼龙消失。

形态演化

一种绝灭的水生爬行纲,基外形和习性很像海豚。鱼龙是适应水生环境、最高度特化的爬行纲。地理分布广阔,并且经历了几乎整个中生代,但在侏罗纪期间种类和数量最多。德国南部下侏罗统细粒页岩内有极好的化石标本,保存著身体的轮廓,包括发育完善的肉质背鳍。代表属是鱼龙属(Ichthyosaurus)。鱼龙目即由鱼龙属得名。侏罗系的鱼龙格外著名。外表很像鱼,身体呈流线型、没有明显的颈部,头很自然地与身体融合,四肢已改变成桡脚类,有推动身体运动的作用。利用发育完善的鱼状尾鳍和身体的摇摆行进。脊柱由圆盘状的脊椎组成,脊柱向下弯到尾鳍的下叶,尾鳍的上叶没有骨头支撑。早期的复原图曾画出笔直的脊柱,直到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化石,才明瞭脊椎弯曲的自然状态。鱼龙属头骨长,腭部非常细长,有许多尖齿。眼很大,鼻孔位于头顶的很后方。长约3公尺。大概能高速游泳。很可能主要以鱼和其他海生动物为食。

海洋巨兽

那是距今2.45亿年前的三叠纪。地球上的生命刚刚经历过二叠纪的大灭绝。这次灭绝范围空前浩大,也最残酷,似乎要让所有生命从地球上消失。海洋生命受到的冲击最大,每20种海洋生物就有19种惨遭灭顶之灾。灭绝事件过后,曾经热闹的汪洋大海一时空荡荡的。一群陆地上的爬行纲看准了这片温暖的海洋,纷纷把它作为自己的安家之所。

狭翼鱼龙图册

最先下水的是鱼龙目。因为一下子无法适应海洋生活,它们将身形练得如黄鳝一般,先在海岸边试水。接下来的4000万年里,它们进化成流线型、如海豚般的航海家,在广阔的海洋中占有一席之地。2004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块有2.1亿年历史的岩石中,一条巨型鱼龙的遗骸“现形”。它长约21米,与现存的第二大动物——长须鲸一般大小。它体形修长,就像是瘦身版的海豚,被人们称为“秀尼鱼龙属”。

距今2亿年的侏罗纪早期,鱼龙再度进化,成为一群体形较小、游速更快的遨游者。2002年,考古学家发现一种生活在欧洲的距今1.8亿年前的鱼龙目,它的游速堪比现存的游速最快的鲔鱼。为纪念它的游速,人们给它起名“狭翼鱼龙”。

侏罗纪是鱼龙的黄金时代。它们的数量超过任何其他海洋爬行动物,是深海的一方霸主。它的显赫地位主要体现在它那双骇人的大眼睛上。在脊椎动物中,眼睛的大小和身体的大小具有相关性。比如,蓝鲸是现存最大的脊椎动物,它的眼睛也是最大的,直径可达15厘米。而鱼龙的眼睛是历史上脊椎动物中最大的。4米长的大眼鱼龙属,眼睛的直径达23厘米;9米长的泰曼鱼龙,眼睛的直径达26厘米。

你可不要以为这些大眼睛是为了吓人。其实,它们还有更实在的功用——寻找猎物。鱼龙目大都生活在500米深的海底。它们的大眼睛比生活在夜间的哺乳纲还要敏感。透过一双大眼睛,鱼龙才能发现海底移动的生物,比如十腕总目和已经灭绝的箭石

可怜的乌贼并不是鱼龙专有的猎物。在深海里,还有一种巨兽与鱼龙分享乌贼,它就是蛇颈龙属。第一个把蛇颈龙带入人们视野的还是玛丽·安宁。在发现鱼龙的10年后,她再次带给我们惊喜。蛇颈龙脖子长,脑袋小,身形修长。“尼斯湖水怪”的模样与它有几分相似。尼斯湖底似有时光穿梭功能。可能某一天,一条蛇颈龙误闯尼斯湖底,一不小心来到现代,与尼斯湖居民“不期而遇”。当然,“尼斯湖水怪”只是传说,而侏罗纪时的蛇颈龙属却是真实存在的。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蛇颈龙的长脖子。有的蛇颈龙,身体加上尾巴的长度还不及脖子的长度。有一种蛇颈龙属,它的脖子有72块椎骨,比我们现在所知的任何动物的都多。与鱼龙目的眼睛一样,长脖子是蛇颈龙猎食的好工具。深海中游荡着一群又一群疲于奔命的鱼,而蛇颈龙把自己隐匿在它们看不到的地方,然后突然发起进攻,在惊扰整个鱼群之前吃个够。有时,蛇颈龙也会换换口味,改吃海底的无脊椎动物。凭借长脖子,它可以把带有钉状牙的头伸向海底,恣意寻觅食物。

说到蛇颈龙,不得不提起它的近亲——上龙亚目。虽然是近亲,但是上龙与蛇颈龙长得一点都不像。上龙脖子短、脑袋大,身体笨重。上龙在吨位上绝对胜过蛇颈龙属。尽管蛇颈龙的身长可达14米,但是大部分都是脖子,不够分量。与上龙相比,蛇颈龙只能算是小矮人。2004年,英国牛津郡曾经出土一个3米长的下巴,可以吞下整个人。经过鉴定,这个下巴属于一条身长18米的上龙。它重约30吨。相比之下,一只成年的霸王龙实在微不足道,只有7吨重。

挪威奥斯陆大学的那群师生发现的下巴属于一条巨型上龙。结合发现的其他化石,他们推断,这条巨型上龙亚目可能身长15米。他们给这些化石起了个凶悍的名字——“捕食者X”。这里,“X”既代表“未知”也代表“极端”。所以,“捕食者X”这个名字强调了上龙带给科学家的神秘和凶猛。它们不仅巨大,而且令人生畏。考古学家曾在一条上龙的胃里发现一条蛇颈龙属。看来,巨兽之间并非友好相处。为了争夺海洋的霸主地位,它们之间纷争不断。

不知为何,鱼龙目竟没有斗过蛇颈龙和上龙,而在9000万年前销声匿迹。但是,没过多久,新的庞然大物登上历史舞台。

与蛇颈龙和上龙亚目相比,沧龙属是海洋里的新宠儿。它从陆生蜥蜴进化而来,身长可达15米。相比蛇颈龙和上龙之间的厮杀,沧龙经常自相残杀。2008年,考古学家曾在美国堪萨斯州发现一条5米长的海王龙化石。海王龙是一种巨型沧龙。这条海王龙的头上有一个巨大的咬口。考古学家分析,能够造成如此巨大咬口的只有大型沧龙。可以想象,这条海王龙遇到了对手,可能闯入别家的领地,才会命丧于同类之口。

中生代的海洋世界终究不得安宁。即使海域再广阔,食物再丰富,“一山不容二虎”的事实再次证明,太多的海洋巨兽是无法和平共处的。白垩纪末期,沧龙、蛇颈龙属上龙亚目,这群海洋霸主连同陆地霸主恐龙一起灭绝。没有了厮杀的海洋变得格外平静。不过,这只是新的暴风雨来临前的暂时平静。1000万年后,一种食肉哺乳纲,有点“狼模狼样”的巴基鲸属盯上了这片风水宝地,试探性地跃入海洋。从此,争夺海洋霸主之战再度拉开。这又是一个新的篇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