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龙(Tylosaurus)是一种巨大的肉食性动物,属于沧龙科海王龙亚科,是沧龙类的一类。虽然不是恐龙,但是它们与恐龙在同一时期生活,并在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白垩纪大灭绝)中灭绝。海王龙的特征是延长、圆筒状的前上颌骨,可用来撞击、打昏猎物,也可用在物种内打斗。海王龙的化石显示它们是凶猛的克柔龙,从胃部发现相当多样化的食物,包括鱼类、鲨鱼、小型的沧龙类、蛇颈龙目、与无法飞行的潜水鸟类黄昏鸟属。海王龙在某些古环境中偏好浅水、近岸的环境,例如亚拉巴马州的Eutaw组与Mooreville白垩层;但在其他环境中,则较偏好深水环境,例如美国西部的尼奥布拉拉白垩层。作为较早大型化的沧龙属类,海王龙的鲨鱼状尾鳍和鱼形身体较为不明显,身躯和沧龙属相比保留著更多的蜥蜴特征。海王龙的鳍状肢大且身体丰满,呈现鲔鱼型,具有活动关节化的下颚骨,能像蛇一样丸吞这个猎物,这项能力是较晚期的沧龙超科所没有的,显示出们的生活习惯更加接近于现代的巨蜥属和蛇。船首海王龙(T. proriger)为海王龙属的模式种,海王龙自身可长到约14公尺或更长,与倾齿龙属、沧龙属并列为最大的沧龙类。
物种简介
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生活在侏罗—白垩纪海洋中,长达20m,是最大的海生霸王龙。
下级分类
海王龙属于沧龙科,是一种巨大的肉食性动物。它们是游泳健将,四肢变成桨状的鳍脚,头较大,具有长而尖的嘴,嘴里长满尖利的牙齿,颈部极短,身体细长,体长约15-17米,体重在10吨左右。尤为突出的是,是它们有一条约占身体长度二分之一的长形桨状大尾,是快速游泳的强力推进器。它们与现代巨蜥有接近亲缘关系,如其他沧龙类相同,海王龙是晚白垩纪的西部内陆海道中的优势掠食动物。
过去许多年来,已有许多种海王龙被命名,但其中只有少数被科学家认为是有效种,包含:普氏海王龙(T.proriger),发现于堪萨斯州、亚拉巴马州、内布拉斯加州,年代为桑托阶到坎潘阶;Tylosaurusnepaeolicus发现于堪萨斯州,年代为桑托阶;Tylosaurushaumuriensis发现于新西兰,年代为坎潘阶;堪萨斯海王龙(T.kansasensis)发现于堪萨斯州,年代为晚康尼亚克阶。
海王龙的近亲蟳海诺龙生存于白垩纪的北美洲与欧洲,体长超过14米。海王龙与海诺龙都属于海王龙亚科。Bell在1997年将海王龙亚科与扁掌龙属亚科(板踝龙属与扁掌龙)归类于罗赛尔龙亚科,罗赛尔龙亚科是个非正式的单系群。
形态特征
海王龙是白垩纪海中顶级的捕食者,它的特征是延长、圆筒状的前上颌骨,可用来撞击、打昏猎物,也可用在物种内打斗。海王龙的的化石显示它们是凶猛的克柔龙,从胃部发现相当多样化的食物,包括鱼类、滑齿龙属、小型的沧龙科、蛇颈龙目、与无法飞行的潜水鸟类黄昏鸟属。
在某些古环境中,海王龙似乎偏好浅水、近岸的环境,例如亚拉巴马州的Eutaw组与Mooreville白垩层;但在其他环境中,则较偏好深水环境,例如美国西部的尼奥布拉拉白垩层。
Russell在1967年将海王龙亚科定义为拥有以下特征:前上颌骨牙齿前方有大型喙、上颌骨与齿骨拥有12颗或以上的牙齿、后耳骨有个供的第5到7根脑神经经过的孔、基枕骨或基蝶骨没有供基底动脉通过的管道、方骨的蹬上突大,而且末端尖、上隅骨背侧边缘圆,而且成水平、荐前椎有29颗、后部尾椎的神经棘稍长,但并没有形成明显的鳍、脉弓并未固定至尾髓、四肢并没有形成平顺的表面。海王龙的荐前椎总长度短于荐后椎的总长度。
生活习性
海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海洋中,以绿海龟和长脖子的蛇颈龙目为食。它习惯于伏击猎物,一旦发现猎物,便猛追不舍,直到咬住为止,得手后便用其锋利的锥形牙齿将其撕碎。由于它们的游泳速度极快,即使是非常善于游泳的肉食性鱼类也难逃被捕食的厄运。海王龙对气味很敏感。有些科学家认为,在海王龙颀长而骨骼粗大的嘴里有许多神经末梢,便于它在水中闻到猎物的气息。一旦感觉到猎物的存在,它的神经系统会立刻下达“咬”的指令,海王龙就迅速地朝猎物扑过去。
海王龙是古代海洋里最致命的猎手之一,几乎猎捕所有比它小的动物。用它强壮的下巴封住猎物的去路,下巴两侧有两排尖锐而呈锥形的牙齿。海王龙用长鼻子来定位猎物,猎物一旦进入它凶险的颌内就会被它整个儿吞下去。张嘴吞食猎物的时候,嘴里的两排牙齿让猎物无处可逃。和所有沧龙属一样,海王龙长而有力的垂直扁平的尾巴推动它在水中游动,让它潜伏等待猎物。短浆状肢体帮助控制方向,细长的身体覆盖有蜥蜴一样的鳞片。
海王龙以海鸟、滑齿龙属、鲨鱼、绿海龟、鱼龙目、薄片龙等和其他沧龙为食。堪萨斯州发现很多海王龙遗迹,这里曾经是一个宽阔海域,叫做西部内陆海道。
和其他掠食者一样,海王龙的领地意识很强。它们几乎没有天敌,最大的威胁可能就是来自同类的竞争。为了争夺领地,海王龙可能会向同类发动进攻,而这种打斗往往是致命的。
分布范围
发现历史
就像发现其他化石的背景一样,发现海王龙时的早期历史相当地复杂,这段历史与发现海王龙的两位美国早期古生物学家奥塞内尔·马什(OthnielCharlesMarsh)以及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DrinkerCope)之间恶名昭彰的竞争对抗有关。在1869年,科普根据前一年在堪萨斯州西部所发现的零碎的颅骨与3节脊椎骨,提议命名为Macrosaurusproriger。该化石现在存放于哈佛大学比较动物界博物馆内。
仅仅在一年之后,科普重新更详细地描述该化石,而且归类于英国的沧龙科平齿蜥(平齿蜥)。然后在1872年,马什根据更完整的化石,命名了一个新的属Rhinosaurus,但是很快的这个名称被证实已经登记在案了。科普建议以Rhamposaurus来取代Rhinosaurus,不过这个名称也被证实被抢先使用。马休最后在1872年确立了海王龙(Tylosaurus)这个名称,来包括存放于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内的沧龙类化石,以及其他在堪萨斯州所发现更完整的化石。在1911年,C.D.Bunker在靠近堪萨斯州的华勒斯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物种T.proriger,这也是目前发现过最大的海王龙化石之一。自1911年以后它被展示在堪萨斯大学的自然史博物馆内。
在1918年,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H.Sternberg)发现一个海王龙化石的胃部区域,有个蛇颈龙目的化石。这个标本在20世纪以后位于史密森尼学会。虽然该化石曾在1922年被简略地叙述,要直到2001才被重新研究。
注意这张海王龙颅骨的早期照片,是由古生物学家乔治·史登柏格(GeorgeF.Sternberg)在收集与组装好化石后,于1926年所摄,化石是在堪萨斯州洛根郡的斯莫基希尔白垩层所发现的。后来史登柏格提供化石给史密森尼博物馆,而且写了一封信给查尔斯·吉尔摩(CharlesGilmore),里面包括了这张照片,科普早期的照片也存放在史登柏格博物馆,后来这个标本被标示为FHSMVP-3。
大众文化
海王龙曾出现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海底霸王》(Sea Monsters)。该节目介绍历史上七大致命海域,海王龙出现在最后介绍、也是最危险的白垩纪海洋单元中捕食剑射鱼。一群海王龙反复攻击节目主持人奈杰尔·马文翻覆的救生艇,最后一群海王龙逼近节目主持人团队所乘坐的远洋船,团队最后生死不明。该节目将海王龙称为沧龙。
海王龙还出现在国家地理杂志的电视节目《海洋之兽:史前探险》(Sea Monsters: A Prehistoric Adventure),同样也被介绍为白垩纪的顶级掠食动物。
海王龙也出现在探索频道的电视节目《恐龙王朝》(Dinosaur Revolution)中,一只怀孕的雌性海王龙在海中产下后代,但引来鲨鱼群的攻击,最后该海王龙杀光吞噬自己后代的鲨鱼群,并成功救下幸存的后代。节目也将其称为沧龙。
探索频道的电视节目《恐龙无敌》(Monsters Resurrected)中出现的沧龙,其实是海王龙。节目中的海王龙同样被描述为白垩纪的顶级掠食动物,以白垩尖吻鲨和蛇颈龙目为食。
海王龙也出现在韩国3D电影《特暴龙》(Tarbosaurus 3D),两只海王龙一起将落下海的红暴龙ONE-EYE咬死并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