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穆村
天穆村位于中国天津市市北辰区,地处北运河左岸、京津路两侧,是天津最大的回族聚集村,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之一。
1951年3月,天穆村建立,1952年10月,属天津市天津县四区;1953年5月,属天津市津北郊区(1955年6月改称天津市北郊区);1958年10月,属红桥区幸福人民公社(1959年3月改称北仓人民公社);1960年6月13日,属天津市津北畜牧场天穆分场;1961年5月,属天津市红桥区天穆人民公社;1962年2月1日,属天津市北辰区天穆人民公社,1982年11月,天穆公社改建天穆乡,1986年4月,天穆乡改称天穆镇,天穆村遂易属;1992年3月后,天穆村隶属北辰区天穆镇。2005年5月起,天穆村村委会同市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旧村改造总体规划。2007年11月,正式动工,于2009年3月竣工
2021年9月18日,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天穆村民委员会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名称由来
明代洪武、建文年间,有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穆重和从南京随朱棣北狩燕京(北京),后落户直沽小孙庄,遂称穆家庄。天齐庙村由河南省入单姓建于嘉靖年间(1523—1566),后因建天齐庙而得村名。1951年两村合并,村名取两村首字,故名“天穆”。
历史沿革
天穆村前身穆家庄和天齐庙村,分别自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和嘉靖元年(1522年)属武清县尹儿湾里(今北辰区北仓镇)辖。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属路东厅武清县;雍正九年(1731年),属天津府天津县北路;乾隆元年(1736年),属天津县西沽巡检辖。
1925年,天津县改划8个区,穆家庄、天齐庙村属天津县三区;1928年7月,天津市市县分划时属天津特别市五区;1937年8月至1945年8月,属日伪天津天津特别市八区;1945年9月至1946年1月,中共冀中区天津工作委员会决定设立天津县,穆家庄、天齐庙村属天津县四区辖;1946年3月,属国民党政府天津市三区辖。1949年1月,属天津市民主政府三区。同年8月,属天津市人民政府三区;1951年3月,天穆村建立,1952年10月,属天津市天津县四区;1953年5月,属天津市津北辰区(1955年6月改称天津市北郊区);1958年10月,属红桥区幸福人民公社(1959年3月改称北仓人民公社);1960年6月13日,属天津市津北畜牧场天穆分场;1961年5月,属天津市红桥区天穆人民公社;1962年2月1日,属天津市北郊区天穆人民公社,1982年11月,天穆公社改建天穆乡,1986年4月,天穆乡改称天穆镇,天穆村遂易属;1992年3月后,天穆村隶属北辰区天穆镇。
2005年5月起,天穆村村委会同市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旧村改造总体规划。9月开始调查全村各户建筑面积、人口等情况。12月,初步确定融资方案。2006年4-7月,又多次研究规划方案、土地置换、融资等问题,并决定以村属铁东路、朝阳路地块置换天津市家具五厂厂地,作为天穆村旧村改造启动用地。
2006年12月,村党总支决定由8人组成旧村改造工作中心组,加强对改造工程组织推动。2007年8月,村党总支制定旧村改造中村干部廉政八不准规定,广泛接受各界监督,并对全体党员提出具体新建安置房命名为天穆东苑,位于京津路东侧原家具五厂地块,占地7.04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23.22万平方米。2007年11月,正式动工。2009年3月,正式竣工,共计3086套住房。道路、绿化、水电燃气配套设施陆续交付使用,达到入住条件。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人口
据《典籍中的北辰》载,1934年,穆家庄与天齐庙两村共有1191户6494人。据统计资料载,1953年,天穆村有1419户7128人;1980年 该村有1174户3989人;2000年,该村有1612户3640人;2016年, 该村有1242户3315人;2019年, 该村有1568户3781人。
天穆村共有69个姓氏,主要姓氏为穆、李、张、刘、王等。该村属津北方言片,该方言片像天津话,又带有邻近武清方言的一些特点。
社会事业
教育
天穆村,旧有汉语和经堂教育。清末有德盛私塾馆、大胡同张家私塾馆等10余处。最著名的是“大书房”,力学人王德舆是咸丰元年辛亥恩科举人。后弃官兴学,培养出北仓卢汉邦、王秦庄韩占鳘、大厂回族自治县王其坤等十几位举人和多名秀才。其弟德骏(举入)、子赞恩、孙念祖相继接手办学多年,今有’德善胡同”以为纪念。经堂教育系伊斯兰教启蒙及初级教育,兴于清康熙,全部免费,兴盛时亦有学龄女童,至1958年实行宗教改革时停办。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民立第八小学(现天穆小学)。1958年,建天穆中学(1970年撤销)。1975年,建天穆第二小学(1985年改称民族小学)。1996年9月,建成民族职专,面向全国招生,2001年成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校,现为国家级重点校。
体育
自1939年穆成宽在有外国人参加的大赛中首夺两项冠军后,穆氏家族及其弟子称雄中华泳坛数十年。在第一届全国世界游泳锦标赛会上,天穆村的穆祥英、穆祥雄、穆祥豪、罗金龙、张家瑞、穆秀珍6人被评为“中华全国游泳选手’。其后,有数十人入选省市队、田家队任运动员或教练员,数人担任省、市或国家游泳组织领导职务。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畅游北运河、海河活动,常有三、四百人参加,多时近千入。1974年9月和1991年,先后建成天穆游泳池和游泳馆。1994年,天穆村又正式成立了冬泳队,开天津市农民冬泳之先,1997年1月参加第三届全国冬泳比赛,12名运动员获11块奖牌。
回、满族式摔跤是天穆村村民传统的体育健身项目,从清代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天穆村被誉为“摔跤之乡”。由回族式绊脚发展形成的中国式摔跤已成为天穆村的体育强项,成为北辰区奖牌大户。1952年,穆成宽在全国民族式摔跤比赛中夺得冠军;又有村民时洪亮于2000年在法国‘巴黎市长杯’中国式摔跤邀请赛中获73公斤级冠军。天穆村的摔跤运动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天穆村摔跤手穆文月、穆成宽便扬威津门跤坛,到了六、七十年代,王有喜、李俊慈等更是闻名遐迩。人称“摔跤大慈”的李俊慈曾获得天津市摔跤比赛冠军。有跤场五、六处,每天吸引着数十人参加活动,观赏的群众难以胜数。八十年代摔跤运动空前活跃,六、七处跤场开放,百余名健儿竞技。1982年在第2届中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天穆村选手穆祥海、高月亮、冯彦军、时洪旺代表天津参加了中国式摔跤比赛;1986年在第3届中国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天穆村选手再一次创造佳绩;九十年代,天穆村的摔跤运动快速发展,跤手训练更加自觉刻苦规范。1990年,在天津市摔跤锦标赛上冯彦军摘取了57公斤级桂冠;1994年,高月亮在全国回族绊脚比赛中获得第3名;1995年第5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时洪亮获得74公斤级银牌,实现了天津队奖牌零的突破。世纪之交,时洪亮在法国“巴黎市长杯”国际邀请赛上摘取了金牌,为中国赢得荣誉。1999年建成了“天穆摔跤武馆”,300多平方米的训练场馆供摔跤爱好者使用。各年龄段跤手都在此一展雄风。勾、别、切、绷、拱,揣、滑、倒、趴、拿各式招法都得以施展,每个人都练成了自己的绝活。又新建了400平方米的健身俱乐部,提供摔跤健儿训练和展示的舞台,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天穆花毽队的穆丹16岁就在国内大小赛事上陆续捧金夺银,在2001年获得首届全国亿万妇女健身展示大赛冠军,在之后进行的全国性30多场大小赛事她不断争金夺银。2006年,穆丹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节目挑战成功。之后,她又在湖南卫视“全国百名奇人大赛”中展示她“单脚双毽”的绝活,创造出新的吉尼斯纪录。刘长海在1998年加入天穆花毽队。2004年开始,刘长海陆续在全国、全市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医疗
1955年,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势下,经天津市公共卫生局批准,建津北中西医联合诊所(由原私人诊所合并而成),总所设在天穆村,自负盈亏。负责天穆地区卫生消毒、防疫、医疗、防汛救灾期间的医务服务等。1958年,联合诊所机构、规模扩大,转建成天穆卫生所。1964年,大队选派张家深参加区红十字医士训练班,1965年初主持建起红医站:1966年,村诊所并入红医站。1983年改称村卫生所。1987年开展甲级卫生所达标活动,经区卫生局与有关部门联合验收,天穆卫生所命名为甲级卫生所。1985年,天穆村和天津中医医院决定合办一个门诊部,位于京津路左,时有平房12间、192平方米。天津中医医院派主治医师和医师14人,投资8万余元安装上下水道,添置桌椅,购买药品。8月12日正式开业,设内科、老年病科、小儿科、妇科学、针灸科、眼科、急诊室、心电图室、注射室,有中西药房,解决了农民就医难的问题。2002年,兴建新骨科医院大楼时,中医门诊部撤销。天津天穆骨科医院是一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为特色的专科医院。天穆骨科医院骨科门诊部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该院秉持“取之于民,回归社会”的效益理念。
文化
明清以来,村中以漕运为业的船工和赶马车陆路运输的入较多。据《津门保甲图说》,1846年天穆村和吴嘴村有602产,其中船产60户、负贩9日产汽车公司,两个职业占总户数的26.2%。他们西出太原市,给山西省钱庄运银两;北到热河、归绥(呼和浩特市)、喇嘛庙等地贩运牛羊、皮货,南至襄阳市、西安市、老河口市等地运杂货。民田年间,由天穆入在津经营的羊圈有18家,其中德盛号、义成号、源顺号、义顺成号最为著名,每年运津活羊10万只上下。天穆人还特别擅长牛羊肉加工。‘七七’事变前后,天津市有牛羊肉铺261家,其中已知是天穆入开办的就有121家,“烧饼果子豆腐丝、炒面带小鸡”,“天穆人三把刀:牛肉、切糕、泥瓦刀”都是对天穆人从业的形象描述。
天穆入因漕运及陆运均需保镖,故自古尚武。民初,曾有光绪十五年乙丑科武进士陈田璧病居村内,倡导习武健身。
主要景点
清真北寺
清真北寺的主要殿堂等均为“文化大革命”后修缮和重建。1980年1月,市、区政府筹集6万元及群众捐款修葺大殿。1984年村民集资10万元重建南北讲堂、对厅和殿西北望月楼,1986年建沐浴房。因大殿曾受地震损害,1992年重建大殿,并将原藏经室平房改建成二层楼房,1995年竣工,总投资700多万元。
清真南寺
清真南寺位于北运河左岸,天穆村南,民族小学西南侧。由穆朝政独资建于清咸丰4年(1854),曾遭盗害,1948年12月25日被中国国民党天津市守军烧毁。1950年重修,1958年修缮后不久被占用。1976年遭地震损坏。1989年4月,集资重建,10月竣工。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天津最大回族聚集村北辰区天穆村:民为先村镇安.凤凰网.2024-10-14
天穆村简介.北辰党建网.2024-10-14
这是我的村 | 天穆镇·天穆村.搜狐网.2024-10-15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 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10-14
天津天穆村回族的摔跤运动.中国清真网.2024-10-15
天津花毽“踢进”08奥运 国字号表演队亮相津门.北方网.2024-10-15
天穆村主要建筑.北辰党建网.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