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姜(Pseudodrynaria coronans (Wall. ex Mett.) Ching)是水龙骨科、崖姜蕨属植物。根状茎横卧,粗大,肉质,密被蓬松的长鳞片,有被毛茸的线状根混生于鳞片间,弯曲的根状茎盘结成为大块的垫状物,由此生出一丛无柄而略开展的叶,形成一个圆而中空的高冠。孢子囊群位于小脉交叉处,叶片下半部通常不育,4-6个生于侧脉之间,但并不位于正中央,而是略偏近下脉,每一网眼内有1个孢子囊群,在主脉与叶缘间排成一长行,圆球形或长圆形,分离,但成熟后常多少汇合成一连贯的囊群线。崖姜可栽培于庭园供观赏用,其粗大的肉质根状茎在部分地区作骨碎补的代用品。崖姜以分株繁殖或孢子繁殖。分株可用利刃切割根状茎,每段要带有叶芽,将其固定在土壤中即可。要注意保护好根状茎的顶部。切取幼叶和茎尖进行组织培养,也能成功地得到孢子体。
形态特征
根状茎横卧,粗大,肉质,密被蓬松的长鳞片,有被毛茸的线状根混生于鳞片间,弯曲的根状茎盘结成为大块的垫状物,由此生出一丛无柄而略开展的叶,形成一个圆而中空的高冠,形体极似巢蕨(Neottopteris nidus (L.) J. Sm.);鳞片钻状长线形,深锈色,边缘有睫毛。叶一型,长圆状倒披针形,长80-120厘米或过之,中部宽20-30厘米,顶端渐尖,向下渐变狭,至下约1/4处狭缩成宽1-2厘米的翅,至基部又渐扩张成膨大的圆心脏形,宽约15-25厘米,有宽缺刻或浅裂的边缘,基部以上叶片为羽状深裂,再向上几乎深裂到叶轴;裂片多数,斜展或略斜向上,被圆形的缺刻所分开,披针形,中部的裂片长达15-22厘米,宽2-3厘米,急尖头或圆头,为阔圆形的缺刻所分开;叶脉粗而很明显,侧脉斜展,隆起,通直,相距4-5毫米,向外达于加厚的边缘,横脉与侧脉直角相交,成一回网眼,再分割一次成3个长方形的小网眼,内有顶端成棒状的分叉小脉;叶硬革质,两面均无毛,干后硬而有光泽,裂片往往从关节处脱落。孢子囊群位于小脉交叉处,叶片下半部通常不育,4-6个生于侧脉之间,但并不位于正中央,而是略偏近下脉,每一网眼内有1个孢子囊群,在主脉与叶缘间排成一长行,圆球形或长圆形,分离,但成熟后常多少汇合成一连贯的囊群线。
生长环境
附生雨林或季雨林中生树干上或石上,海拔100-1900米。
分布范围
产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贵州省、云南省。越南、缅甸、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栽培技术
崖姜有肥大的根状茎和大块垫状根系,其叶片坚硬,基部宽阔的耳形叶能积聚腐殖质,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在雨水充足时,其独特的构造能积聚水分,以度过干旱季节。栽培时选用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也可栽于吊篮中,吊篮底部先垫干苔藓植物或食蕨纤维等物以防基质落出,然后填放稍掺有素沙的腐殖土,使其呈圆形,然后栽入即可,每天喷2次水。
主要价值
具有肉质肥厚的根茎,生于岩面或贴于树干成附生植物。是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的岩石植物。根茎可盘结成垫状块,大型羽状叶片极富观赏价值。
参考资料
崖姜.植物智.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