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清流县

清流县

清流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置。前身为开皇九年(589年)设置的新昌县,属滁州市隋朝至明朝初年为滁州州治所在,是滁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设置历史

清流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置。前身为开皇九年(589年)设置的新昌县,属 滁州。隋朝至明朝初年为滁州州治所在,是滁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琅区、南谯区来安县明光市张八岭镇自来桥镇浦口区。唐景龙三年(709年),清流县被拆分,东部设置了永阳县,西部仍为 清流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滁州市降为散州,清流县、来安县、全椒县三县撤销建置。洪武十三年十一月,滁州复为直隶州,复置全椒县、来安县,但是清流县未恢复建置。从此清流县从滁州历史上消失。现今滁州市仍有清流街道办事处、清流路、清流河、清流公园等与清流相关的名字。

辖域变迁

历史上 滁州长期为 州郡级地区,清流县(今市区)一直为滁州 州治所在。从隋朝至中华民国的1500多年中 滁州均只辖 清流县、永阳县、全椒县三县。涵盖今 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全椒县全境及 明光市浦口区六合区部分地区。明廷为拱卫京师,将滁州南部沿江地区划出,与和州、六合县部分地区共同组建江浦县。民国实行省直管县制度,滁州市和其他各州府一并被撤销,原州治所在,即清流县建立了滁县。新中国成立后,以滁县为行署驻地成立了滁县专区(辖滁县、江浦县、来安县、全椒县、六合县、盱眙县、及嘉定凤等县)。后江浦县和六合县由滁州划入扬州市、南京市,盱眙县划入淮安市。1982年滁县升格为县级市,更名为滁州市。1992年,滁县地区撤销,滁州市升格为地级市。

清流关

滁州清流关,在滁州市西郊12.5公里处的关山中段。为古代重要关隘。始建于南唐。宋以后陆续有所扩建。此关形势险峻,深10余丈,用块石垒砌关洞呈拱形,现基墙尚残存2米以上。南唐置关口以御北师,关洞呈拱形,深十余丈,巨砖块石垒砌,气势雄伟。关洞门额上嵌石刻:“古清流关”、“金陵锁钥”等。清流关昔为南北交通必经之道,号称“九省通衢”,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因隋、唐、南唐时此地属清流县,又处于清流河上游,故名,此关北控江淮丘陵,雄厚踞于关山之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清流关地处要害,南望长江、北控江淮,是出入金陵(南京)的必经之地,被誉为“金陵锁钥”。这里地形险要、悬崖峭壁,山高谷深,在此设关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春秋战国吴楚相争,清流关口已是用兵要隘;三国时期魏吴也曾在此兵戎相见当初楚汉战争项羽曾兵败垓下之战,经过这里,自刎于乌江(安徽和县)。刘知远刘邦挥兵南下,过清流关至大丰山留有“汉高祖饮马池”的古迹。;南北朝侯景起兵寿阳县,南袭谯州,兵经清流山口,攻陷历阳(今和县),渡江取采石,破建业,史称“候景之乱”。

太平天国时期杨秀清杨秀清于咸丰三年(1853)五月派大将罗大刚攻打滁州市,与清朝将领瓜尔佳·胜保的3000骑兵大战于清流关下,终没能攻破关隘,太平军死伤甚重。

1927年北伐军主力一部沿京沪铁路北上,到滁州后即分一支经清流关西进。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在清流关一带设防,并沿清流山麓修土公路一条以备军需供应之用。后未战而撤。1939年冬,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和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徐海东建立了以皇甫姓、常山、曲亭、大柳、珠龙等地为一体的皖东路西 抗日根据地,清流关仍为向东警戒的重要哨口。1949年解放军一部也是过清流关北新修的龙亭口公路浩荡南下,驻滁州市修整后直捣南京的。清流关古战场方圆百里,其历史遗存犹在,如古地名“常山寨“、“将军岭”(又分南将军、北将军)、将军庙、将军集、大柳驿(古驿站)、广武卫(明代的军事驻屯地)、马场(古军马场)、北关(清流关北),在滁州与定远接壤处还有方圆二十余里的中军帐基等。

滁州建置年代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