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蛙
姬蛙,蛙形目姬蛙科的1属,体型小,分布广泛,数量是两栖纲中最多的,澳洲和新几内亚岛地区的全部一百余种姬蛙都没有蝌蚪阶段而直接孵化出小蛙,具有止痛、强身、壮骨、补血药用价值。
简介
无尾目姬蛙科的1属。体形小,体长很少超过30毫米。头小,口小,胯部较宽,上颌无齿,舌卵圆形,后端不分叉,趾间多无蹼。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中国现有6种,分布于秦岭以南、华南、华东的种类多。最习见的种是饰纹姬蛙,体长约22毫米,背面棕灰色,自两眼间开始到身体后端有两条前后排列的“人”字形深色纹,有一些与平行斜出的线纹。
姬蛙科有65属超过300种,其属的数量是两栖动物中最多的。姬蛙科在世界大多数温热带地区都能见到,其中在某些地区,如马达加斯加和新几内亚成为当地的主要蛙种,包括了当地将近半数的无尾目成员,但是在其它分布区姬蛙科均不是主要的蛙类。姬蛙科多是小型蛙类,最小的身长不到1.5厘米,但是也有少数身长科达到8~9厘米。很多姬蛙生活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如非洲的短头蛙,短头蛙平时很难见到,只在短暂的降雨期开始活跃。姬蛙在热带森林的落叶中生活,也有一些为树栖成员,树栖成员在马达加斯加和新几内亚尤为常见。也有些很多姬蛙在植物上产卵,其中生活在澳洲和新几内亚地区的全部一百余种姬蛙都没有蝌蚪阶段而直接孵化出小蛙。
生活习性
姬蛙栖息于水田、园圃和水坑附近的泥窝、土穴、隙缝或草丛中。常吞食白蚁、蚁和鞘翅目小昆虫,有一定的经
济价值。雄蛙有单咽下外声囊,鸣叫时膨胀呈泡状,鸣声“嘎—嘎—嘎—”,音低沉。5~8月产卵。卵径约1毫米。卵群成单层小片,浮于水面。发育迅速,水温25~28℃时,24小时即可孵出,20~30天完成变态,9个月左右性成熟。蝌蚪体大尾弱,尾鳍发达,末端多呈细丝状,常在静水域的表层集群游泳,吞食浮游生物。蝌蚪的眼位于两侧端,口位于吻端,下唇呈匙状,无唇齿和角质颌。出水孔位于腹面中部,属于无角齿腹孔型(仅见于姬蛙科)。生活于缓流溪如小弧斑姬蛙的蝌蚪口部呈翻领状,尾较长,尾肌较发达。
医用价值
腰腿痛、筋骨风痛,强身、壮骨、补血
犁头蛙酒,一日2次,每次半酒盅(约10~20毫升,食后饮服。
犁头蛙酒制法:将蛙洗净泥污,放在笼中,待蛙体水分稍干,不去内脏,活的投入白酒瓶内(5000克酒泡1000克蛙)浸泡1~2个月即可》。
求偶鸣声
饰纹姬蛙求偶鸣声特征分析
饰纹姬蛙发出的求偶鸣声具有单一谐波鸣声结构、多脉冲(7、9~16)及纺锤形振幅等特征; 所有鸣声主频率范围为1.22~4.09 kHz (n=233), 且由不同脉冲数组成的鸣声主频率平均值几近相等; 叫声时程随脉冲数的增加而增大, 脉冲时程在不同脉冲数鸣声中的大小几近相等, 但最后一个脉冲的时程大小≤其他脉冲; 脉冲间隔与叫声时程则刚好相反, 即叫声时程越短, 脉冲间隔就越大。在7个脉冲的鸣声中, 其脉冲间隔最大, 脉冲率最小,而在16个脉冲的鸣声中, 脉冲间隔则最小, 脉冲率最大。除7 个脉冲和16 个脉冲鸣声的脉冲率分别与其他鸣声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外, 随着叫声时程和脉冲数的增加, 脉冲率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在声强方面, 除16 个脉冲鸣声与其余所有的脉冲鸣声出现显著性差异以外, 其他脉冲鸣声之间的比较差异不显著。丽水种群与其他5个地理种群(杭州、宣城、Karnoor、Bajipe 和Padil)的鸣声特征比较显示饰纹姬蛙在不同地理种群的鸣声结构相似, 而鸣声主频率、叫声时程、脉冲时程及脉冲率等在6个地理种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了解不同物种的声音信号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动物通讯行为及其进化特点。
最新发现
2023年1月3日信息,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保卫课题组在大别山发现了一种新的姬蛙种类,研究者将其命名为大别山姬蛙,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Animals》。
参考资料
海南发现新物种小姬蛙 小姬蛙最小体型仅有23毫米.m.toutiao.com.2022-06-23
安徽研究团队在大别山发现两个新物种.今日头条.20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