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
殷海光(1919年12月5日-1969年9月16日),原名殷福生,笔名殷海光,是中国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出生于团风县。他曾师从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殷海光曾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并在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担任教职。1949年8月,他进入中国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殷海光曾任《中央日报》和《自由中国》主笔。受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哈耶克等人的影响,他的文章以科学方法、个人主义和民主启蒙精神为基准,被誉为中国台湾自由主义开山人物。他的代表作有《逻辑新引》《思想与方法》和《中国文化的展望》。
人物生平
1919年,殷海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回龙山镇一个破落的大家庭中。童年的殷海光智力超群,但顽皮、淘气、桀骜不驯。上初中后,殷海光狂放不羁、自由奔放的个性开始初现端倪。感兴趣的科目,他学得津津有味,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不感兴趣的科目,他不肯敷衍,成绩自然“惨不忍睹”。他在学习上的随心所欲,率性而为,激怒了他的父亲,父亲认为他不堪造就,不可救药,于是,让他辍学去学做生意,以便将来有碗饭吃。学徒生涯对殷海光来说是不堪回首的。苦熬了8个月,殷海光忍无可忍,终于不辞而别跑回家。经过一番据理力争,殷海光得以重回学堂。
193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殷海光得到一本金岳霖著的《逻辑》,他因此知道了金岳霖这个人,并很想认识这位北京大学的哲学教授,从而得到必要的点拨和教诲。尽管他和对方素昧平生,尽管对方大教授的身份让他有点望而生畏,但求知的渴望战胜了一切,他鼓足勇气给金岳霖写了一封信。没想到,他很快收到了教授的回信,在信里,教授耐心地解答了他提出的哲学问题,并表示了他对殷海光的欣赏。那时的殷海光,年方17,但才华横溢,文笔老到,经常给报刊撰稿,发表文章给他带来的快乐几乎难以言表。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殷海光吐露了高中时的“年少轻狂”:“我十几岁就偷偷投稿给报馆。平生第一次领到稿费的那份狂喜,至今不忘。我记得领到稿费以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一罐鹰牌炼乳,打开来当街且走且喝。小狂士啊。”“真像浓雾中看见太阳。”
高中毕业后,殷海光决定到北平市求学。因在北平上学学费贵、开支大,家人不赞成。殷海光只得向金岳霖求助。金教授欢迎他去北平,并慷慨地承担了他的生活费。到北平后,因为金岳霖的引荐,殷海光得以结识了不少北平知识界的名流。和这些人交往,让殷祖光大开眼界,获益匪浅。一次,殷海光、沈有鼎(曾是金岳霖的学生)和金教授聊天,金教授说要买一本哥德尔的书看,一旁的沈有鼎说:"老实说,你看不懂的。"金岳霖不以为,而是平和地说:“那就算了。”弟子竟敢当面说老师不懂,而老师竟欣然承认。师生间的这种平等交流,殷海光大为欣赏。殷海光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后,一直提倡平等交流,推崇以理服人,这自然归功于老师金岳霖对他的言传身教。
1938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而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市成立,金岳霖写信要殷海光前往求学,这样,殷海光于1938年秋以免试的身份进入了联大哲学系。西南联大的学风极为自由、宽松。对于崇尚自由,不惯循规蹈矩的殷海光来说,进入西南联大,简直如鱼得水。在西南联大活泼、自由的空气中,学生和老师之间完全平等,相处十分融洽,当然,争论起来免不了唇枪舌剑,但却绝不会伤害彼此的感情,因为大家是为学术而争,为真理而争,没有私人恩怨,不带个人意气。第一学期,殷海光选了郑昕的《哲学概论》课,这位曾留学德国的教授早就听说了殷海光的大名,发现他来听自己的课就对他说:“我的课你就不必听,你回去看书吧。”殷海光真的回去看书去了。学期结束,殷海光参加考试,分数最高。这学期,他还选了恩师金岳霖的课,老师对他说:"我的课你不必上了,王宪钧刚刚从奥地利回来,他讲的一定比我好,你去听他的吧!"晚年,殷海光是以这样的语言回忆恩师的:“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忽然碰见恩师金岳霖先生,真像浓雾中看见太阳!这对我一辈子在思想上的影响太具决定作用了。他不仅是一位教逻辑和英国经验论的教授而已,并且是一位道德感极强烈的知识分子。昆明市七年的教诲,严峻的论断,以及道德意识的呼吸,现在回想起来实在铸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生命。”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七年时光,是殷海光精神最愉快、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每每回忆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他的脸上都呈现出一往情深的表情:“昆明的天,很蓝,很美;飘着云。昆明有高原的爽朗和北方的朴实。驼铃从苍苍茫茫的天边荡来;赶骆驼的人脸上带着笑。我们刚从北平市搬到昆明,上一代的文化和精神遗产还没有受到损伤;战争也还没有伤到人的元气。人与人之间交流着一种精神和情感,叫人非常舒畅。我有时候坐在湖边思考,偶尔有一对情侣走过去,我就想着未来美好的世界。月亮出人来了,我沿着湖散步,一个人走到天亮。下雪了,我赤背坦胸,一个人站在旷野里,雪花飘在身上。”
到中国台湾后,殷海光仍然是《中央日报》的主笔,但由于他为人刚正,不肯敷衍,得罪了不少文坛的宿老,于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一气之下,他辞掉报酬优渥的主笔职务,去了台大当老师。在台大,殷海光打分虽严,但教学方式却很宽松、自由。作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培养出来的高材生,殷海光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能分享到西南联大的自由学风。殷海光的高足陈鼓应曾这样回忆老师:"殷先生上课,从不点名。他很不喜欢用点名来维持教室人数。他很反对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的思想,有如工厂的产品,有如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冻物。因而考试的时候,如果一字不改地照他所说的抄一遍,得分一定不会很高。他觉得这样的学生只是一架机器头脑。他说:‘照我所说的作答,充其量只不过一个殷海光。并且,你所写的我都知道了,我要看的是你们的意见。”可见,殷海光并不看重学生的分数,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殷海光本可以在学术领域有更多的建树,但由于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教书育人上,自家的学术领地只能任其荒芜了,对此,殷海光无怨无悔,他说:“我所能做到的,是勉力做个好的启蒙人物:介绍好的读物,导引大家打定基础,作将来高深研究的准备。我常向同学说:我没有学问,但能使你们有学问。"许多教书人常自以为聪明,以致看不出别人的聪明。我认为一个好的教书人必须能够很快地发现聪明的学生,尤其应该因着发现比他自己更聪明的学生而高兴。”因为殷海光课讲的精彩,下课后,有学生意犹未尽,就陪老师走回家,路上边走边聊,一直聊到老师的家门口。很多学生把这种问学方式称为“马路学派”。另外,只要有学生愿意谈学问,殷海光家的大门随时向他敞开。
1962年6月10日殷海光给伍民雄的信中说:"我所能够做到的,是勉力做个好的启蒙人物:介绍好的读物,导引大家打定基础,作将来高深研究的准备。我常向同学说:我没有学问,但能使你们有学问。'许多教书人常自以为聪明,以致看不出别人的聪明。我认为一个好的教书人必须能够很快地发现聪明的学生,尤其应该因着发现比他自己更聪明的学生而高兴。"
殷海光长期从事逻辑、哲学教学与翻译,介述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论、逻辑经验论等西方哲学、逻辑学。思想自称“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谓自由主义最中心的要旨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生活原理及人际互动的一组价值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宣扬理性、自由、民主、仁爱的永久价值。提出“人理价值”观念,抨击现实政治。又自称“是五四后期的人物”,承反传统主义余绪,贬抑形上学,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晚年又重新肯定中国文化的伟大价值,并提出以“道德原动力”和“道德自主性”为核心观念的所谓科学的人本主义的道德重建论。著有《逻辑入门》《逻辑新引》《思想与方法》等小册子。代表作为《中国文化的展望》。其论文与大多数小册子收入《殷海光先生文集》(两册)。
殷海光去世后,葬于台北南港“自由墓园”。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殷海光的妻子名叫夏君璐,出生1928年,比殷海光小九岁。夏君璐出身名门,父亲夏声追随孙中山,参与辛亥革命。1945年,夏君璐在重庆家中与殷海光初识,一见钟情,随后分隔两地。1949年6月3日,夏君璐抵台,与殷海光重逢。夏君璐1953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同年10月25日与殷海光结婚。殷海光离开家乡达30余年,除1947年回到上巴河镇看望过一次父母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由于离家较早,家乡的人大多不了解他。随着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一些黄冈市人才从书报刊和电视上渐渐知道了他。殷海光除了还有几位远房侄孙们外,什么亲人也没有了。他在上巴河的老家,仍有3间旧瓦房,但产权早已收归公有,由公家出租给当地居民住着。2013年11月30日,其妻夏君璐病逝于美国圣何塞,享寿85岁。独生女殷文丽与夫婿李逸定居美国,育有外孙李皎、李惇、李恩播等。
健康状况
1969年9月16日,殷海光因胃癌晚期医治无效去世。
主要成就
研究领域
在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殷海光一直以介绍西方的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到中国为己任,撰写了《思想与方法》《论认知的独立》《中国文化之展望》等著述。并且毕生热心于现代逻辑的研究、教学和宣传。其原因在于他认为中国文化中认知因素极为缺乏,而这必须依靠西方实证论哲学的输入来补救。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知因素不发达,从根本上说,归因于儒家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和中国文化采取的“崇古”价值取向。于是,殷海光大力提倡“认知的独立”,强调“独立思想”。殷海光终生秉持科学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自由主义者。
殷海光不仅是一位傲骨嶙峋的批评家,而且是一位思想敏锐的学问家,他的批评以他的学问作基础,关怀的是自由、民主、科学与社会正义,所钻研的是分析哲学与文化问题,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将自己的学问活用于批评工作。殷海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最负盛名的政论家。他的文章尖锐深刻,语言流畅简练,逻辑性强,论据有力。他撰写的《“反共”不是黑暗政治的护符》《近年的政论心理与作风》《大江东流挡不住》等文,一直是香港电台政论家们的范文。直到至今,李敖还说:除了思想指向以外,殷海光的政论文章光芒万丈,出色得使敌人和朋友都为之失色,而且至今无人超越。
人才培养
他培养的弟子有成为知名哲学家、作家、史学家,如李敖、林毓生、陈鼓应等。这些弟子中,培养得最为成功的又数蜚声海内外的李敖。柏杨、颜元叔、龙应台、司马文武等蜚声台湾的言论家无不受到殷海光的巨大影响。
人物影响
20世纪最后20年,祖国大陆、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都掀起了殷海光著作出版热:中国台湾出版了18卷本的《殷海光全集》,中国香港先后出版了多卷本殷海光著作,祖国大陆多家出版社也先后出版了殷海光的《中国文化的展望》(上下卷)、《殷海光、林生书信集》,多卷本《殷海光文集》及18卷本《殷海光全集》及两种《殷海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在殷海光的故乡,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笔者的两本传记文学《殷海光传》《殷海光与蒋介石》,又推出4卷本《殷海光文集》。
台湾哲学家、台大哲学系教授刘福增先生捐出巨资在南京大学设立了“殷海光逻辑奖学金”。尤其可喜的是,祖国大陆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均有一批中青年学者正在专门研究殷海光的学术和思想。
后世纪念
“南京大学殷海光逻辑奖学金”于1996年设立,旨在继承南京大学杰出校友、著名逻辑学家与哲学家殷海光先生的遗愿,促进中华逻辑教育事业的振兴与优秀人才的培养。
2009年12月5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理论法学系和湖北省团风县人民政府协办的“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及大陆赴台知识分子---纪念殷海光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两岸三地的60余位学者和贵宾。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著名两岸关系史专家毛磊教授,分别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发表了讲话。章先生高度肯定殷海光在学术思想和社会进步方面的贡献和精神遗产,结合中国当下一些知识分子人格扭曲的状况,盼望殷海光的思想、言论、著作和为人成为知识分子自我救赎和为社会争取自由进步的灵感来源。毛磊先生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只要知识分子有持守,学术上的、思想上的真理是可以逐步争取到的。殷海光先生在台港的弟子陈平景、黄展骥教授也分别作了报告,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他们心目中的殷海光老师的行仪以及人格的光辉。陈鼓应教授则委托自己的助理向华师近代史研究所捐赠了珍藏数十年的殷海光先生手稿和图片文物。中国社科院、中央研究院和各高等院校及上海市、北京、湖北出版界的学者,共报告35篇论文,对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做了新的开拓和推进。6日会议还组织参观了团风县殷海光故居等历史遗迹。
人物评论
林毓生:“殷海光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爱国精神类属‘反思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精神与‘本能的爱国主义’不同。它是溶合了共和主义成分的自由主义。它根据理性,严肃地思考国家的新生所应走、以及如何走的道路:应该与如何建立真正的宪政民主。”
李敖:“我的老师殷海光这个人道行不大够,说的一口哲学,自己心里的哲学恐怕是没想通,他每天讲到蒋介石就生气呀,气到胃痛,饭菜都没办法吃,最后生病得了胃癌,论文都证明压力是胃癌很大的诱因,殷海光(生病)很有可能跟这种压力与愤怒有关。不能征服你的敌人,就要比你的敌人晚死。蒋介石活了八十九岁,殷海光只活了四十九岁,真的很可怜啊。”、“哲学家因愤恨而卒,就像神父得梅毒而死一样荒谬”。